愛伊米

麻雀能活多久?為什麼很少看到麻雀的屍體?

麻雀的生存能力極強,有著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天性,被稱為“空中的平民。”

麻雀能活多久?為什麼很少看到麻雀的屍體?

無論天涯海角,還是春夏秋冬,麻雀的身影總能遍佈五大洲,六大洋,

體型弱小的它們,身體同時孕育著極大的能量,

因而於這種嬌小玲瓏的動物,有句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至今: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

說來有趣,或許很多人不知,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麻雀曾因偷食農民伯伯的糧食(尤以稻穀、小麥為主),和蒼蠅、老鼠、蚊子一起被打上“四害”的標籤,大量麻雀在此時期慘遭“荼毒”,原本數量豐盈的麻雀極度減少,在我國南方地區甚至一度銷聲匿跡。

麻雀能活多久?為什麼很少看到麻雀的屍體?

想不到,此時它們最大的天敵,居然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

然而,諷刺的事情發生了,不久之後,全國各地就爆發了前所罕見的蟲災,害蟲來勢洶洶,蠶食農莊,糧食產量自然受到連帶的影響,減產甚至是絕收,損失重大。

後來有專門的團隊開始對麻雀的食性展開細緻入微的研究,結果無比戲謔,原來麻雀是雜食性鳥類,

它們通常以植物的種子和昆蟲為食且對食物的選擇存在著季節性的差異,

此後,麻雀肩負的“害蟲”罪名在一定程度上終得以“昭雪陳冤”。

麻雀能活多久?為什麼很少看到麻雀的屍體?

事情雖然出現轉機,但要說麻雀對莊稼百利而無一害倒也不是,但害處不大,在昆蟲較少的秋冬兩季,麻雀確實是以植物種子和地裡的莊稼為食,但此時很多的農作物都已被收割入庫,麻雀也不過是在田地裡撿些“殘枝敗葉”,偶爾對農民曬在院子裡的穀物覬覦兩口罷了。

整體來看,

在麻雀的食譜中,糧食佔比不到一半,它們以捕食昆蟲為主,

無形之中也為農田莊稼除去了一定的害蟲,按道理來說,對農業生產是有利的。

麻雀能活多久?為什麼很少看到麻雀的屍體?

後來麻雀擺脫了四害之一的名號,被囊括進“三有保護動物”的名單當中,隨著這種保護力度的加強,使麻雀的原始生命力得以蓬勃復甦。

尤其在農村地區,

在池塘邊的榕樹裡,三十來尺高的電線杆頭上又能看見成群結隊的麻雀,是“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

麻雀能活多久?為什麼很少看到麻雀的屍體?

這些麻雀每天凌晨就在窗臺叫喚,比鬧鐘還響,外面電線上一大群,得好幾百只。

細心的朋友或許有一個問題,既然麻雀的數量這麼多,為何我們平常看不到麻雀的屍體呢?他們又能活多久呢?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

關於麻雀

在地球所有的鳥類中,麻雀幾乎是每個人從出生開始最先認識的一種,

它們的蹤跡幾乎無處不在,不管是在無法攀登的雪山之巔,還是在不可逾越的壕溝之處,似乎都能看見它們忙忙叨叨的身影。

麻雀能活多久?為什麼很少看到麻雀的屍體?

前幾年去過西沙群島,在一個距離大陸偏僻且人煙罕至的小島上,居然也能看見這群小巧兒忙忙叨叨的身影,我第一時間是在想他們的祖先是如何遠渡重洋,來到這裡定居的。

全世界的麻雀一共有27種,分佈在我國境內的就大約有5種。

單論外表而言,乍一看,這些麻雀其實都長得差不多,共性是:

中性的色澤、渾圓的腦殼、粗壯的身段。

麻雀能活多久?為什麼很少看到麻雀的屍體?

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

灰頭土臉

”,但要細緻入微的進行觀察,不同種群的麻雀之間還是有所區別的。

分佈在我國東南部地區的,是一種叫做樹麻雀的麻雀,

在他們兩側可見的臉頰上分佈著一塊黑斑,這塊黑斑就是他們不同於其他麻雀的重要生理特徵,而且更加有趣的是,科學家表示,

樹麻雀居然能夠根據身上黑斑的大小確定種族地位,

此外,在他們小巧的喉部上,同樣也有一塊黑斑。

麻雀能活多久?為什麼很少看到麻雀的屍體?

麻雀似乎有先天性的“殘疾”,

他們不能像大多數其他鳥類那樣直立行走,

行走的姿勢非常怪異,一蹦一跳,給人一種詼諧但又很輕盈的感覺,這主要是因為樹麻雀的脛骨和跗骨之間的關節不能彎曲。

而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最常見的麻雀是家麻雀,

被冠名一個“家”字,說明這種麻雀與人類的生活區非常接近,它們經常能夠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裡,但又和人類保持著一定的警覺距離。

麻雀能活多久?為什麼很少看到麻雀的屍體?

幾乎所有的麻雀,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它們的頜骨咬合力比較強,這使得他們能夠咬碎農場散佈的稻穀,甚至還會剝開三角形的蕎麥,剩下一個完整的殼。

麻雀也不太愛飛,從出生起,似乎就已經劃定其在幾公里範圍內活動的天命,它們會把畢生的時間都浪費在一個區域內。

主要是因為它們飛得不高,也不持久,每到三分鐘左右就需要著陸休息,

因而我們能看見麻雀在電線杆上成群結隊,依次排列的宏大場面。

麻雀能活多久?為什麼很少看到麻雀的屍體?

麻雀的繁殖能力非常強,一年四季,除了冬季,其他三個季節幾乎都是最適合麻雀繁殖的時期,

10~12天,麻雀就可以歷經一個孵化期,

再經過半個月的餵養,“新鮮出爐”的雛雀在告別母親之後,就可展翅離巢而去,幹嘛去?去度過自己放蕩不羈愛自由的一生。

再可愛俊俏的生物,到頭來都要遵循殘酷而無情的自然法則,“家有家法”,雌性麻雀告訴你什麼叫做真正的家暴行為。

麻雀能活多久?為什麼很少看到麻雀的屍體?

比如一隻公麻雀擁有兩個配偶,那麻煩的事情就來了,公麻雀只會幫助最先孵化出小鳥的那個配偶,因此,

雌麻雀為確保自己能得到公麻雀的幫助,甚至會無所不用其極,在月黑風高夜,偷偷地將公麻雀另一個配偶生下的卵壓碎,

原來在除去人類生活區域的自然界,我們居然也能欣賞到這種精彩絕倫的“宮鬥戲”。

麻雀到底能活多久?

在自然法則下,鳥類的壽命似乎和它的體型有著一定的聯絡,比如體長約70~140釐米的信天翁,一般能活50多年,鴕鳥的壽命是30~40年,而像蜂鳥這種體型很小的鳥類,壽命只有4~5年左右。

麻雀能活多久?為什麼很少看到麻雀的屍體?

作為體型並不大的麻雀,它們的壽命也極其短暫,大約只能活個5~8年

,而且很多時候他們並不能“壽終正寢”,在各種不可抗力的因素下,大部分麻雀,還沒有活過五年就已經進入輪迴。

在農業技術不是很發達的五六十年代,麻雀數量橫生,人與麻雀“爭食”確實是一件讓人很頭痛的事情,但由於人類後來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

抵抗力本來就弱的麻雀在這種藥物的作用下成批次“橫死”在荒郊野地裡也鮮為人知。

麻雀能活多久?為什麼很少看到麻雀的屍體?

麻雀遇劫後,再也不那麼吵鬧了,變得沉默寡言,所以現在的農村裡確實很少能再聽到它們的叫聲。

另外,麻雀的存活率也非常低。

國外的一份研究報告指明,在1萬枚麻雀卵中,可孵化的大概有9186枚,但實質上真正能夠度過育雛期的只有大概一半,能夠活到兩年以上的,更是鳳毛麟角,不到500只。

這些麻雀要麼就是食用了“被汙染”的植物種子或昆蟲,要麼就是沒辦法撐過氣候嚴寒的冬季,如果再來一場鵝毛大雪,那些無家可歸的麻雀,只能苦挨著被寒風鞭抽的命運,最後被掩埋在白雪之中。

麻雀能活多久?為什麼很少看到麻雀的屍體?

好在麻雀的繁殖能力比較強,壽命不夠可以拿數量來彌補,

這也使得整個麻雀家族不至於凋零磨滅,反而能穩穩當當地保持一定的規模。

每天都有大量的麻雀死去,為何很少能看見他們的屍體呢?

其一、麻雀的體型確實太小,不易被人類所察覺和發現。

換做是體型較大的動物,在他們的生命走到盡頭之後,他們留下的軀體,很容易被路經附近的人類發現,一方面是他們的軀體比較顯眼,另一方面,龐大的動物屍體在較短時期內,也會發出令人掩鼻的腐爛氣味,吸引人們的注意。

麻雀能活多久?為什麼很少看到麻雀的屍體?

但是,一隻成年麻雀的體型只有8-10釐米左右,

嬌小無比的身子,即使在其生命凋零之後,也會以低調、隱逸的方式消失在自然之中,

哪怕是他的屍體出現在人們的腳下,人們也很難發現。

另一個原因,就是麻雀長得灰頭土臉,沒有光鮮亮麗的羽翼,羽毛和地上的殘枝敗葉的顏色有著極高的吻合度,使得它們提前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從而欺騙人類的視覺。

其二、弱小的身軀,在大自然中消弭的速度是人類無法想象的。

麻雀喜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當中,並不是是喜歡人類,而是因為人類的生活區域有著他們可以用於飽腹的美食,

它們自始至終和人類會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將窩巢建在偏僻的山林之地,

它們的生老病死,也大多發生在這裡,地處偏僻,人們無法發覺其死後的痕跡,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一隻死去的麻雀,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被大自然的“清潔工”——細菌和真菌所分解。

麻雀能活多久?為什麼很少看到麻雀的屍體?

更多的麻雀屍體,甚至不用經歷這個被自然降解的過程,

它們的遺體,成為了荒郊野鼠,貓狗等動物嘴中的垂涎美食,

開始歷經下一個自然“輪迴”,所以人類看不見麻雀的屍體實屬正常。

總結

近期在聽李榮浩的那首《麻雀》,裡面有一句歌詞,讓我印象深刻,其實也是對麻雀的真實寫照:

麻雀能活多久?為什麼很少看到麻雀的屍體?

“也許我笨蛋,飛太慢會落單,太快會受傷,日子不就都這樣”。

一個小小的軀體,為了生存,在拼命對抗著大自然的風吹雨打,

這也算是一種麻雀精神,對於這種弱小的生物,內心竟然不由自主的生出一股憐憫之情,它們有它們自己的活法,最好的狀態,就是他們的清靜不被人類故意所打攪,不管是生前還是死後,如此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