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沒想到吧!中國海鮮大省竟在北方

沒想到吧!中國海鮮大省竟在北方

沒想到吧!中國海鮮大省竟在北方

本 文 約 3700 字

閱 讀 需 要 10 min

9月,中國海鮮大省山東開海,山東人“過節了”!

且不說在海鮮產量頗高的威海、海鮮養殖厲害的青島,市民們拎著水桶,上演去碼頭買海鮮的保留節目。並不臨海的濟南人也在凌晨搶購第一網海鮮,一夜之間,第一批歸航的上萬斤海鮮被“瓜分完畢”。

山東人憑藉比臉大的饅頭,一張就能吃飽的煎餅,被世人當成了食俗粗獷的碳水超人。其實山東人做起海鮮來也會變得像江南人那樣精細。搶購的煮夫主婦們,大概已經盤算好了,是該順便帶兩顆蔥燒海參,還是買條鮁魚包幾個比巴掌還大的餃子。魯菜大廚們也規劃好瞭如何烹製獨家的高湯,賦予魯菜在家做不出來的味道。

離開山東,正宗的膠東海鮮餃子就變成了山東人的鄉愁,因為它竟然是山東省級非遺技藝。是的,山東人吃海鮮,甚至吃出了非遺!

沒想到吧!中國海鮮大省竟在北方

非遺背後,是魯菜悠久的傳承史製圖 / 吳玖洋

山東物產豐富,太多標籤層層疊加,掩蓋了海山東的那一面。其實,山東年產海鮮700萬噸,平均每個山東人每年能分到70公斤。看到山東開海後,節日氣氛不輸春節,我們才想起她的另一個身份——中國海鮮大省。

沒想到吧!中國海鮮大省竟在北方

網捕兩海的海山東,

為什麼如此鮮美?

與福建、廣東等東南海鮮大省相比,山東海鮮確實獨具特色。廣東、福建的海鮮有青蟹、龍蝦、鰻魚、午魚、大黃魚,而山東海鮮則以海參、鮑魚、鮁魚、鮃魚、魷魚見長。風物差別的背後,首先便是東海、南海與黃海、渤海的自然環境差異。

從地理上看,山東在中國海鮮版圖上的地位非常獨特。只佔中國陸地國土面積1。63%的山東擁有中國近六分之一的海岸線,近海海域面積17萬平方千米,比山東的陸地面積更大。山東半島狹長的地形,分隔了北部的渤海和南部的黃海,放大了兩海在鹽度、營養鹽等指標上的差異。

渤海由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從三面圍成了一個近封閉的內海,而且水深較淺,相較於總被颱風光顧的其他海域顯得“歲月靜好”。同時,作為中國最北的海,這裡的海水溫度較低,海鮮生長緩慢,積累更豐富的多糖、氨基酸等風物物質,帶來更濃郁的鮮。所以提到扇貝、海參等以鮮著稱的海鮮,我們聯想到的總是大連、煙臺等渤海周邊的城市。

遼河,灤河,海河,黃河等帶來大量泥沙,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物質,也形成了漫長的泥質海岸。它固然沒有潔白的沙灘漂亮,卻“很好吃”,是貝類、海腸等海鮮的絕佳生長環境。每到夏季,大量洄游性魚蝦到渤海產卵,讓渤海成為了海鮮的“孵化箱”、“幼兒園”。

19世紀黃河改道後在東營入海,為海洋帶來更多有機物,而流量的季節性變化,產生了季節性鹽度變化,讓黃河口所在的東營成為重要的海鮮產區。

沒想到吧!中國海鮮大省竟在北方

海鮮產量背後是科技加持。製圖 / 吳玖洋

更靠南的黃海面積更加廣大,海底地形多樣,洋流複雜。複雜的環境,容納了多樣的海鮮,從“蝦中之王”對蝦,到比常見毛蚶大4-5倍的魁蚶,再到以肥美著稱的乳山大生蠔,這裡土生土長的蝦蟹螺貝總是很大。黃海還是海鮮南來北往的十字路口,每年兩次漁汛都能收穫東南海域的洄游性魚蝦。

享受了如此優越的地理環境,山東人靠海吃海,自古便享受漁鹽之利,興起了開放、包容的齊國文化。海鮮豐富的蛋白質,也塑造了山東人的強壯體格,《詩經·衛風》中就用“碩人”來形容齊女莊姜的美貌,今天山東大漢、大嫚兒依舊延續了這種體格優勢。

沒想到吧!中國海鮮大省竟在北方

山、海、田匯聚在青島嶗山 。攝影/宋林繼

除了網捕兩海,隨著近年來近海漁業資源衰退,遠洋捕撈技術日建成熟,山東成為中國遠洋捕撈大省,威海榮成沙窩島更是中國北方唯一的遠洋漁業基地,每年捕撈量40萬噸左右。我們吃到的魷魚和金槍魚,很可能就出自某艘山東遠洋捕撈船的網。

#FormatImgID_7#

山東人,

種出國人的海鮮自由!

隨著漁業資源枯竭,從狩獵採集時代延續至今的海產捕撈模式,顯然已經不可持續。山東是中國的農業大省,以種什麼都大聞名於世,山東人自然也想到了“種海鮮”,把海產生產模式推進到“農業時代”。

一部海鮮養殖史,半部在山東!

青島是十分會種海鮮的山東城市,堪稱中國水產養殖界的“祖師爺”。

中國出現過5次海產養殖潮:20世紀50年代起養海帶,70年代養對蝦,80年代養海灣扇貝,90年代養以大菱鮃為首的高附加值海魚,再到2000年大規模養殖海參、鮑魚。而這五波時代浪潮均從青島發端,進而推廣至全國。

如今,青島的嶗山鮑魚、靈山島海參依舊是珍品,不過山東海鮮早已不是青島一枝獨秀,沿海七市根據自然稟賦差異,形成了各有特色的風物。

提到生蠔老饕都能想到乳山,其實三面環海的威海不但有乳山生蠔,還盛產從海參、到魁蚶、再到海帶的各類海鮮,此外,華北大漁港石島港,開漁後還會滿載多樣的野生海產。二者疊加,讓威海穩居山東海鮮產量大市。如今威海早已形成了涵蓋從魚竿漁網,到海產加工,再到冷鏈運輸的產業叢集。

北鄰渤海,南接著黃海的煙臺如今接棒青島,不但成為中國海洋牧場最多的地方,而且“授人以漁”,製造各類看起來像海上鑽井平臺的智慧化網箱。煙臺的智慧化網箱不但圓了國人鮑魚夢,還遠銷挪威,引領全球海產進入“工業時代”。

山東其他沿海城市也許沒有青島、威海、煙臺那樣耀眼,卻也藏著本地人都不夠吃的特色海鮮。世人知道日照是海鮮養殖大市,卻鮮有人嘗過鮮美程度不輸龍蝦的海知了;東營以黃河口對蝦聞名,被當地海鮮有行家視作人間珍饈的則是黃河口刀魚。

山東到底實現國人多少種海鮮自由?

對於普通人來說,山東水產養殖,把曾經高不可攀的扇貝變成了大眾化的美食;把引進自歐洲,一度接待貴客是才會出現的大菱鮃,變成了超市四季有售的平價多寶魚;近年超市裡三塊錢一隻的小鮑魚,則體現了山東對全國海產養殖格局的影響。

每年冬季,山東的鮑魚到南方的寧德霞浦等地過冬,氣溫變暖後運回山東;而云龍石斑魚等珍貴的南方魚種,則在山東育苗,也就是所謂的“北鮑南養”、“南魚北育”。全國協作的養殖模式進一步提高了海鮮生長速度和產量。

近年來,隨著日料在中國大火,三文魚也被視作高階食材,需求量越來越高。山東人又盯上了出了名難養的三文魚。

三文魚通常生活在16℃-18℃的海水中,野生三文魚主要分佈在大西洋北部,從聖勞倫斯河河口,到挪威的中高緯度地區。中國的海域不是它的原產地,水溫也顯得太熱。為了養三文魚,山東人不但在黃海海域找到了冷水團,還建起了“全球最大深海魚塘”——深藍一號。

青島開創世界溫暖海域養殖三文魚先河。

一波又一波投身於海鮮養殖業的山東人,大概不會想到自己認真做事、努力賺錢的同時,順手把海鮮從“狩獵時代”拉進了“農耕時代”,又向“工業時代”邁進。自1991年以來,中國水產養殖業的產量就一直高於世界其他地區產量之和,而山東又是中國水產產量大省。

沒想到吧!中國海鮮大省竟在北方

海鮮產量背後是科技加持。製圖 / 吳玖洋

#FormatImgID_9#

山東海鮮,

鮮遍了半個中國!

山東雖然是海鮮大省,但是山東人在傳統上,對於海鮮的態度兩極分化。山東內陸地區的海鮮名菜並不多,海鮮卻是沿海地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青島人早晨的第一隻鍋貼裡,就有了海鮮的蹤跡。而煙臺蓬萊小面裡,可以撈出辮子魚、海蠣子

(牡蠣)

,甚至是鮑魚。在威海,包子可以是海菜餡的。當夕陽西下,夜幕低垂,放學的孩子們往往難以抵擋大排檔裡漫出的海鮮燜子香,下班的打工人也願意用一盤辣炒花蛤下啤酒,清洗一天的疲憊。

隨著如今山東海產加工業、冷鏈和海產零售業的發展,傳統不太吃海鮮的山東內陸地區,也無法抵擋蟹膏的甘潤,大蝦的鮮甜,與“痛風套餐”啤酒配海鮮的誘惑力,食俗逐漸被沿海地區滲透。

尚未征服整個山東的山東海鮮,卻藉助魯菜早早征服了半個中國,因為海鮮深刻影響了魯菜的形成。臨海的膠州和黃縣物產豐富,明清以來便較為富庶,這裡成為魯菜廚師和技法的孵化器。

作為四大菜系之首的魯菜影響力有多大,傳播有多廣?瞭解它對京津風味的影響便能略知一二。

在明、清兩代帶著魚乾、海米、瑤柱、海參、鮑魚等海味乾貨來到北京、天津的魯菜廚師,迅速征服了北京、天津各個階層的味蕾,奠定了北京菜的底色,極大影響了天津菜的發展。

從會下廚的膠東半島人都能露一手的蔥燒海參;到利用生僻食材更勝日本一籌的海膽炒合菜、海膽壓桌湯;再到極其考驗火候的扒原殼鮑魚,出身海濱的廚師,又讓海鮮成為了魯菜的壓軸菜和靈魂。

比如說尚未出圈的蔥爆紅螺片,就是魯菜特質的集中體現。汆過水螺肉要用快刀切成飛薄的片,以蔥油熗鍋,下螺片翻炒兩三下稱出,成品將焦未焦、湯汁油亮。利用本地物產、講究刀工火候,善用勾芡的魯菜與山東海鮮是互相成就的關係。

山東總是給人以富庶而不驕奢的踏實印象,山東海鮮也是如此。山東漁民透過自身努力,改變海鮮粗放的收穫模式,把名貴海鮮請下神壇,帶到更多家庭的餐桌上。山東海鮮,也正是中國料理豐饒海陸物產的代表。而山東的豐饒,踏實,對味道的執著,正是中國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