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羅貫中著作《三國演義》,為何醜化曹操、美化劉備、神化諸葛亮?

東漢末年皇帝不理政務只知道吃喝玩樂,以至於宦官和大臣們爭權奪利,不僅沒有制定各種利民政策,反而對老百姓施加各種苛捐雜稅,從根本上斷了老百姓的活路。經過黃巾起義後東漢朝廷發現了帝國將要崩潰的事實,儘管皇帝想要挽回這種局面但已經於事無補,當漢獻帝上位時已經進入了群雄割據時代。

群雄割據初期天下總共有十幾個諸侯,經過接近30年時間的相互兼併,最終以曹操代表的曹魏,劉備代表的蜀漢,孫權代表的東吳三分天下,史稱三國時代。明朝時期的大才子羅貫中以這段歷史為藍本編寫了《三國演義》,截至今日也是四大名著之一。很多朋友不理解三國演義裡面為何要醜化曹操,而美化作為割據政權的劉備集團大部分人,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羅貫中著作《三國演義》,為何醜化曹操、美化劉備、神化諸葛亮?

醜化曹操的原因

曹操作為那個時代最強的諸侯,他的經歷堪稱曲折。年輕時的夢想是當漢朝的徵西將軍,為朝廷拓展生存空間。後來董卓亂政,曹操捨命刺殺董卓後再跑回鄉里起兵反董,甚至董卓西遷長安之後曹操還派兵追擊董卓,妥妥的一個大漢忠臣的形象。

羅貫中著作《三國演義》,為何醜化曹操、美化劉備、神化諸葛亮?

後來董卓伏誅,漢獻帝不僅沒有收回應有的權力,反而還被殘餘的西涼兵反撲,朝廷再次被西涼兵挾持,導致東漢朝廷最後的尊嚴被踐踏殆盡,天下諸侯實際上已經擁兵自重。後來文武百官趁著長安防守空虛之際帶著漢獻帝出逃,曹操得到訊息後採納謀士荀彧的意見迎接皇帝達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高點,由此掌握了道義上的主動權。

羅貫中著作《三國演義》,為何醜化曹操、美化劉備、神化諸葛亮?

儘管曹操這步棋走得非常好,但那個時候他的實力相對較弱,為了生存只能使用各種陰謀詭計。曹操知道周邊的諸侯早就有相互吞併對方的想法,他不動聲色地使用驅虎吞狼之計讓他其自相殘殺,最後自己漁翁得利。當他想吞併徐州時苦於沒有理由,趁著父親在徐州遇害後大肆宣揚陶謙的罪惡,以為父報仇的名義攻打徐州。作戰時沒了糧食就屠殺徐州老百姓,用他們的糧食充當軍糧。

羅貫中著作《三國演義》,為何醜化曹操、美化劉備、神化諸葛亮?

在官渡擊敗袁紹之後得到了接近10萬降卒,這相當於10萬個家庭的頂樑柱,曹操為了杜絕安全隱患竟然全部將他們坑殺,以至於得到了屠夫的稱號。赤壁戰敗後為了快速脫身,他故意讓殘弱計程車兵去搶修道路,自己帶著眾多將領趁著士兵們不注意的時候策馬狂奔,用士兵的屍體鋪路終於逃出生天。曹操的種種做法有傷天和,也不被人認可。一本書一面需要樹立一個反派,曹操就這樣被羅貫中選上並醜化。

美化劉備的原因

美化劉備的原因是要樹立一個典型。眾所周知劉備是一個草根皇帝,儘管祖上是所謂的漢室宗親,但血緣經過幾百年的稀釋早已經不被承認,不然他也不會在年輕的時候販賣草鞋討生活。因為有野心,在黃巾起義時參加參軍鎮壓黃巾賊,戰後得到了功勳一躍成為縣令,這算得上他的第一桶金。群雄割據時又誤打誤撞地成為徐州牧,由此跨進了諸侯行列。

羅貫中著作《三國演義》,為何醜化曹操、美化劉備、神化諸葛亮?

儘管劉備才能不如曹操,幾十年征戰中總是輸多勝少,但天下諸侯卻不敢小覷他。每當劉備到了一個地方,那個地方的人總是奉他為上賓,甚至還會劃分地盤給他。經過赤壁之戰後劉備終於得到了荊州、益州漢中三個地區,建立了蜀漢政權。

羅貫中著作《三國演義》,為何醜化曹操、美化劉備、神化諸葛亮?

而那個時代的蜀漢打的名義是繼承漢室,一直以曹魏作為國賊,標榜自己才是正統。羅貫中所處的明朝也是這樣,此前宋朝已經被元朝所滅,漢人實際上在異族的統治下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最後是明太祖朱元璋以強大的實力擊敗了各路諸侯,最後北伐滅亡元朝,重新恢復漢人河山。可以說明朝是最講究正統的國家,這份正統觀念帶入到三國時期,繼承漢室的劉備一方就是正統,所以被《三國演義》大書特書,羅貫中自然而然要美化劉備。

羅貫中著作《三國演義》,為何醜化曹操、美化劉備、神化諸葛亮?

神化諸葛亮的原因

神化諸葛亮的原因和美化劉備的原因類似,首先他們都是一個集團的,美化蜀漢自然要美化諸葛亮。而諸葛亮的能力同樣有目共睹,劉備在沒有碰見他之前就像喪家之犬一樣,從北邊被趕到東邊的徐州,然後再跑路到中原,最後跑路到荊州。

羅貫中著作《三國演義》,為何醜化曹操、美化劉備、神化諸葛亮?

劉備在荊州是得知誰能得到臥龍鳳雛,誰就能夠安定天下。臥龍就是諸葛亮,劉備得知他的住所後三顧茅廬,最終打動諸葛亮。諸葛亮為劉備制定戰略規劃,也用他雄辯的口才促成劉孫聯盟並打贏赤壁之戰。當東吳想要吞併益州時,也是諸葛亮遊說東吳把戰略重心放在北方,趁著東吳不注意的時候帶著劉備吞併益州。

當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成為了蜀漢的實際掌權者,已經實質性取代了劉禪的地位。當所有人以為諸葛亮會奪權時,諸葛亮卻沒有這麼做,而是盡心盡力輔佐劉禪,帶著蜀漢北伐。儘管後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但沒人否認他的功績。可以說諸葛亮從古至今都是“完美”的代名詞,統治者也很需要樹立這樣的人作為典型,歷朝歷代都在此前的基礎上歌頌他,羅貫中只是順著這個趨勢再把諸葛亮神話。

小結

《三國演義》裡面的內容三分真七分假,出於尊劉貶曹的原因,過度黑化歷史上力挽狂瀾的曹操,也過度追捧蜀漢集團,把原本不屬於他們的戰績,比如空城計,七進七出,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等強加在他們身上。

這和羅貫中的惡趣味有關,但更多的還是時代背景使然。因為一部作品,想要在市場上售賣,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必須要透過“稽核”。明朝那個時代的風氣就是這樣,羅貫中也只能基於這種邏輯編寫這部《三國演義》。而喜歡歷史的朋友,對歷史有考究的朋友想要真正理解這段歷史,更推薦看《三國志》,而非《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