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同為賜服,明朝的飛魚服和清朝的黃馬褂,大家覺得哪個更好看?

明朝的飛魚服和清朝的黃馬褂都屬於賜服,其中飛魚服本是明代錦衣衛、大內太監朝日、夕月、耕耤、視牲所穿的賜服,後也被皇帝賜予其他官員,是僅次於蟒服的一種二品賜服;而黃馬褂本是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乾清門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的官服,後也被賜予有軍功的臣子。那麼,兩種賜服哪種更為好看呢?

同為賜服,明朝的飛魚服和清朝的黃馬褂,大家覺得哪個更好看?

飛魚服:補色為飛魚紋的袍服

所謂的飛魚服,便是補色為飛魚紋的袍服。飛魚服上的飛魚並非以“能飛”而著名的那種海魚,而是一種近似龍首、魚身、有翼的虛構形象。《山海經·海外西經》有載,“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因能飛,所以名曰飛魚,頭如龍,魚身一角。

同為賜服,明朝的飛魚服和清朝的黃馬褂,大家覺得哪個更好看?

飛魚服並非官員的常用服飾,而是屬於皇帝特賞的賜服,代表了一種極高的榮寵,明朝一共有四大賜服,即蟒袍、飛魚服、麒麟服、鬥牛服,而飛魚服便是僅次於蟒袍的一種隆重服飾。服式為衣分上下二截相連,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積。

飛魚服早期只被賜予錦衣衛、大內太監等天子近臣和近侍,以示榮寵,也算是這些人的一種特權。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皇帝往往也將飛魚服賞給其他大臣,到明朝正德年間,自參將、遊擊以上的武將都被賞賜有飛魚服,而到了嘉靖、隆慶年間,這種服飾則開始被賞賜給六部大臣和出鎮視師大帥等。

同為賜服,明朝的飛魚服和清朝的黃馬褂,大家覺得哪個更好看?

這裡需要說一下,雖然我們提到飛魚服就想到錦衣衛,但錦衣衛也並非人人都有資格穿飛魚服,而是隻有正三品以上的錦衣衛官員才有資格。而且飛魚服必須是重大場合如祭祀活動時候才能穿戴,而不是平日裡想穿就能穿的。

黃馬褂:顏色為明黃色的馬褂

馬褂乃是清朝時期極為流行的一種服飾,所謂的黃馬褂,其實就是一種明黃色綢緞或紗(冬天用綢緞,夏天用紗)製成的馬褂,沒有花紋和彩袖。

同為賜服,明朝的飛魚服和清朝的黃馬褂,大家覺得哪個更好看?

馬褂本沒有什麼特殊象徵,但因“明黃色”(淡黃色)乃是帝王專用的顏色,就連貴族和後宮嬪妃也不能使用,而只能用相近的“金黃色”(深黃色),平民更是隻能用更次一些的“杏黃色”(紅黃色)。正是由於這種顏色的特殊性,才使得黃馬褂被賦予了一種極高的榮譽象徵。

按照清朝的規定,黃馬褂又可以分為四種,且只有四類人在特殊的條件下才可以穿:

1、行職褂子

。這種是在皇帝出行時,各內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衛等隨從,必須穿黃馬褂以壯行色。不過由於其實因職責的原因而被允許穿,故而一旦離職,或者不與皇帝同行時,便不允許穿。正如《清會典事例·侍衛處·儀制》所載“後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衛升級新補者,歲於十二月行文內務府,支領緣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衛支領蟒袍;恭遇巡幸,支領黃馬褂。”

同為賜服,明朝的飛魚服和清朝的黃馬褂,大家覺得哪個更好看?

2、行圍褂子

。咸豐以前的清朝皇帝,每年都要外出行獵,在皇帝舉行圍獵、校射(射箭比賽)之時,表現出眾或向皇帝進獻獵物之人,皇帝一般都會賞賜黃馬褂。但這種黃馬褂只有在跟隨皇帝行獵之時才可以穿著,平時禁穿。

3、武功褂子

。這種黃馬褂便是我們常見的“賜穿黃馬褂”,但只有在立下特殊功勳時才會賞賜,但在嘉慶以前少見於史書,因而判斷應該是在道光或咸豐年間以後才開始出現的。太平天國時期,與太平軍作戰立下戰功者多有賞賜,但通常也只是賞賜給高階武將。此外,如果能夠討得皇帝或太后歡心,有時也能被賞賜。不過,這種黃馬褂只有在隆重場合才可以穿,平時則要高高供奉在祖宗堂上,以示榮耀。不過,他們可以複製一件較原物簡單的黃馬褂,以備公務需要時穿用。

同為賜服,明朝的飛魚服和清朝的黃馬褂,大家覺得哪個更好看?

4、特使特賜

。這種黃馬褂通常只被賞賜給特使或宣慰中外的官員。而且,被特賜的官員在詔書宣讀之後,被特賜黃馬褂的官員還要騎馬繞紫禁城一週,以示榮耀。

這四種雖然都被稱為“黃馬褂”,但因其功能用處不同,因而形制上也有所區別,例如侍衛及打獵與比武賞穿的黃馬褂的紐絆為黑色,而武將和文官穿用的黃馬褂的紐絆則為黃色。

同為賜服,明朝的飛魚服和清朝的黃馬褂,大家覺得哪個更好看?

清朝前中期,能被獲准穿黃馬褂的人並不多,要麼是天子近侍或天子近臣,要麼是立有卓越功勳的武將,然而隨著清朝的沒落,在朝廷已經無力負擔對有功之人的賞賜,於是便將有特殊意義的“黃馬褂”作為主要的賞賜物品,以至於清朝中後期黃馬褂開始氾濫,已經喪失了原本的象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