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媽媽,她怎麼在吐粑粑?”聽到孩子的話,車上嘔吐的姑娘尷尬了

文|福林媽咪

前兩天坐公交車的時候,遇到了一件像段子一樣的事情:

有個二十歲左右的姑娘,坐公交車的時候臉色很不對勁,果然沒多久就沒忍住吐在車上了。

我旁邊一個3、4歲的小女孩偷偷跟媽媽說:“媽媽,這個姐姐怎麼在吐粑粑啊”。

“媽媽,她怎麼在吐粑粑?”聽到孩子的話,車上嘔吐的姑娘尷尬了

小女孩和媽媽的動作是說悄悄話的姿勢,其實說話聲音不小,車裡的人都看向不小心吐出來的姑娘,表情都是想笑又不能笑的樣子。

姑娘臉騰地一下就紅了,小聲說了句:“吃芒果吃多了!”然後快速開啟車窗,拿出包裡的衛生紙,收拾殘局。

這孩子的話,真的太讓人尷尬了,但是孩子的話卻不是因為惡意。

成年人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通常就是在心裡默默的抱怨幾句,開啟車窗散一下味道,忍忍就過去了。

但是這個孩子因為好奇,並不覺得噁心,反而去仔細觀察,從而跟媽媽說出自己的好奇。

孩子這是無心的,不是多大的事情,雖然讓“吐芒果”的姑娘尷尬了,但是孩子並沒有什麼罪過。

“媽媽,她怎麼在吐粑粑?”聽到孩子的話,車上嘔吐的姑娘尷尬了

有一些人在孩子說些“童言童語”的時候,就會給孩子扣帽子,說一些“沒教養”、“作父母的不懂事”之類的話。

其實孩子只是因為不知道,才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和觀點罷了。

孩子是率真可愛的,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教養”才會說出讓人尷尬的事情,他們只是比成年人更容易去表達自己,只是有些話因為“過於真實”而不被人喜歡。

但是人總要生活在“群體”裡面,如果孩子說話總是太過“直率”,可能會傷害到別人,讓別人不舒服。

那麼,父母在面對孩子的“童言童語”,又該怎麼辦呢?

首先,不要為了解除自己的尷尬,就斥責孩子

“媽媽,她怎麼在吐粑粑?”聽到孩子的話,車上嘔吐的姑娘尷尬了

父母很容易因為自己處於尷尬狀態,而把孩子當作“出氣筒”。

之前看過一個事例:家裡老人病了,爸爸帶著一家人趕往醫院,結果被交警查了超車。

爸爸特別驚訝且憤怒的指著三四歲的孩子問交警:這也算一個人?

在得到交警肯定的回答後,這位爸爸就抱著孩子扔到一邊大吼:這個孩子我不要了行了吧?!我可以走了吧!

孩子哭著喊著抱住爸爸,讓爸爸別丟下他。

這件事情裡面,孩子是無辜的,但是爸爸為了獲得別人的同情票,或者是因為自己心裡太過著急,就把孩子當作“出氣筒”。

這樣的做法非常糟糕。

“媽媽,她怎麼在吐粑粑?”聽到孩子的話,車上嘔吐的姑娘尷尬了

在孩子的“童言童語”中也是這樣,當孩子無心說出“不合時宜的話”,父母不應該因為自己尷尬而斥責孩子,這隻會傷害到孩子,增加孩子的迷茫和痛苦。

其次,當孩子“心直口快”,父母要正確引導

“心直口快”從來不是錯,但是卻會傷害到別人。

如果孩子因為不懂,不小心說出傷害人的話,大多數時候我們會說“童言無忌”。

但是,當孩子總是“心直口快”,到他該懂事了、該明事理了之後,還總是出口傷人,那麼就是家長的教育不到位了。

所以,當孩子的話,總是不經大腦“出口傷人”的話,父母也需要給予孩子引導。

“媽媽,她怎麼在吐粑粑?”聽到孩子的話,車上嘔吐的姑娘尷尬了

朋友說,在她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帶著她回老家奶奶家吃飯。

奶奶做的飯一點油水都沒有,菜幾乎都是水煮菜,她覺得難吃,就跟媽媽說:奶奶做的飯好難吃啊。

結果媽媽抱住她非常認真的說:奶奶年輕的時候吃過苦,什麼都吃不上,所以現在做飯的時候就不捨得放油,她都習慣了。不過呢,寶寶也知道不好吃對不對?所以你長大後多給奶奶買一些好吃的,讓奶奶吃好不好?

朋友說,從那以後,她去別人家吃飯從來不說別人家飯難吃,媽媽讓她知道“難吃的飯”背後都可能有一個自己不知道的原因。

這位媽媽就做的特別好,不去責罵孩子,也不去斥責孩子改口、隱藏自己,而是說出理由,讓孩子自己去評斷這件事情有沒有必要說出來。

跟給孩子說明事件背後的緣由,讓孩子懂的將心比心、懂得體諒他人,這是父母要交給孩子的“高情商”。

“媽媽,她怎麼在吐粑粑?”聽到孩子的話,車上嘔吐的姑娘尷尬了

其實,當孩子說出事實,讓人感覺格外受傷的原因,主要就是孩子說的話太直白、太正確、太扎心了。

所以,當被孩子“說出事實”而感覺扎心的時候,我們自己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什麼。

孩子的“童言童語”不是“沒教養”,不過孩子一直“出口傷人”,那就確實是父母教育不到位了,所以父母教育要跟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