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我們應當如何正視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最近幾年掀起國學熱潮,各大短影片平臺上講傳統文化的人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了出來,一副傳統文化的春天要來了的樣子。即使如此這般景象,還是有很多人一聽講傳統文化就覺得是忽悠、騙人。正視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勢在必行。

本文所指傳統文化是對從夏商周時期一直沿襲下來的文化總稱,包括儒、釋、道、法、墨等等學派。而國人對儒、道兩家的誤解是尤其深的,特別是儒家。從清朝末期到新文化運動時期,對儒家的否認是很偏激的,而這種否認至今任未全然消失。

我們應當如何正視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我們今天就拿儒家來聊聊,如何正視傳統文化的話題。

歷史上儒家走向顯學是從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由一種思想學派,逐漸走向政治工具,最後到深入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裡。批評儒家最多,也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三綱五常”。

儒家推崇

“禮”,其實就是秩序,也就是要實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這些在現代人看來就顯得太呆板,個體失去了自由。然而放在當時的時代來看,這是好事。

國家要實現發展,穩定是前提,穩定的基礎是社會的安穩,儒家推崇的禮數,就恰好能實現這一目的,儒家被推崇是歷史的抉擇。反觀當時的法家,太嚴苛了,而道家又太隨性,儒家作為政治手段能無形的把人拴在一個相對固定的位置上,社會也就能實現安穩。再把儒家作為官方錄用考試的必學,自然水到渠成。

我們應當如何正視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然而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對於國家和社會而言,穩定都是首要目的。西方國家透過法律來維持社會的穩定,而中國更多的是靠文化。即傳承下來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對於法律的冰冷,文化更顯溫良。

即使身處資訊化時代的我們,社會依然需要穩定和秩序,個體也需要有一個穩定的環境才能求得安身立命,這是基礎。你不能身處其中從中受益,而又嚴加批評詆譭,這是矛盾的。

其次,儒家文化我們不能單獨的拿出來看。因為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思想學派之間的界限在不斷的縮小,學派與學派之間一直在進行交融。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的佛教,到了今天已經與印度本地的佛教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是一個漫長的漢化過程,而漢化正是與本土文化之間交融形成的。到了今天我們都說

“儒釋道本一家”,其實這就是文化在交融過程的結果。

我們應當如何正視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是一個總的稱謂,而其中又包含了很多種思想在裡面,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不能一概而論的不好就全盤否定,這是偏激的。

最後,作為學習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我們,應該學會客觀辯證的看待事物。可能在我看來是對的東西,在你看來是錯誤的。而在好的下面也是存在不好的,在不好的下面同時也是存在好的一面。

舉個例子,

“信則有,不信則無”,在很多人看來是對,其實是不對。你信與不信,取決於你的認知。在你的認知範圍內,他是存在的,於是你信,而超出你認知範圍內的東西,你不信,難道它就不存在了?它也是存在的。

同樣對文化也是取決於你的認知,難道你相信它是好的,它就是對的,你覺得它是不好的,它就變壞了,顯然不是這樣的。

我們應當如何正視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還有相對層面的問題,可能對個體是不好的一面,對群體是好的,對群體不好的東西,對個體是有益的。這也需要我們從辯證的角度去看待好與壞的,而不失偏頗,這是客觀。

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根,早已存在於民族的血脈裡。而這種血脈的傳承不是一兩天的事情,是經過幾千年以來無數代人的累積。文化是區分不同民族的依據,中國屹立於世界中,對於自身發展的認識,需要文化來做支撐,否則就會陷於沒有根的漂泊狀態。我們需要像接納自己的過去一樣,認同我們民族的文化,保持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