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韓建業:為什麼中華文明起源,需從8000年前說起

用知識對抗無常,重建心靈的力量。4月25日晚,澎湃新聞

“探尋五大神秘古文明”專題好課

正式開講,首場嘉賓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建業。

(點選此處觀看直播課錄影)

韓建業:為什麼中華文明起源,需從8000年前說起

點選圖片觀看直播課錄影一直以來,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學術界的說法如滿天星斗。韓建業教授認為,中華文明起源於8000年前,形成於5000年前,至少存在北方、中原和東方三種起源模式。而“敬天法祖”,則是我們最根本的文化基因。

在當晚的講座中,韓建業教授帶領線上觀眾從考古學出發去追根溯源。以下為講座部分內容的整理與摘錄。

何為中華文明?

今天當我們在討論“文明”乃至“中華文明”時,經常把“文明”等同於西方的civilization,但其實2000多年前,“文明”就已在先秦文獻中出現。中國人在討論“文明”時,有著更為深遠的內在含義。

2000年前,中國人眼中的“文明”:

- 天下有文章而光明

個人有道德修養,社會有禮儀制度,強調內在。

200年前西方人眼中的“Civilization”:

- 物質文化發達

個人有教養,社會發達,強調外在。

古往今來,學者們對於文明有著不同的解釋,關於中華文明起源的看法,更是如滿天星斗。韓建業教授認為,

所謂中華文明,是指以華人或華夏人為核心的中華民族所創造的文明,或者中華民族所創造的高度發達、長期延續的文化實體或者文化圈。文明不等同於國家,文明的起源,自然也比國家起源的內涵更為豐富。

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一階段

在距今9000-7000年的裴李崗時代 ,文化上的早期中國開始萌芽,中華文明的起源邁開了第一步。

在裴李崗文化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考古學家們在墓葬中發現裝有石子的龜甲,被認為是用來進行占卜的器具。同時,龜甲上刻畫了一些符號,與殷墟甲骨文有相似之處,有學者甚至認為,這些符號可以被視為中國文字的起源。龜甲的形狀,也極有可能表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在當時已具雛形。除此之外,“規矩”形骨器、骨笛、酒器,以及排列整齊的“族葬”墓地等,顯示裴李崗時代已出現八卦數卜、觀象授時、敬天法祖等華夏文明的核心要素。

韓建業:為什麼中華文明起源,需從8000年前說起

舞陽賈湖龜甲上被認為是“目”的圖案除了裴李崗文化,韓建業教授還透過白家文化(距今8000-7000年)、上山文化(公元前8000年-前6500年)、高廟文化(距今7800年-7000年)、興隆窪文化(距今8200年-7500年)中的大量考古例項,論述了在距今8000年左右,已經出現了較為先進的宇宙觀、宗教觀、倫理觀、歷史觀,以及較為先進的天文、數學、符號、音樂知識等,進入中華文明起源的第一階段。

進入仰韶文化後,此前形成的文化要素繼續發展。例如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的小口尖底瓶,蘇秉琦先生認為這類器物屬於祭祀用的酒器,甲骨文中的“酉”字,便是從尖底瓶象形而來。

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陝西臨潼姜寨村落,每一組房屋代表了一個家族,房門均朝向中央廣場,屋內佈局為向心結構,這些都顯示出當時有著利益與共、血緣凝聚、頗有秩序的社會狀態。

在同樣距今6000多年的濮陽西水坡遺址發現的蚌塑“龍虎”墓,極有可能就是一幅星象圖,與先民所掌握的天文知識相關,被認為將中國二十八宿體系的濫觴期提前了數千年。

韓建業:為什麼中華文明起源,需從8000年前說起

“龍虎”墓區域性及其所代表的星宿投影示意長江中下游地區,著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6000年)擁有發達的物質文化,精美的漆器、酒器、玉器,以及器物上所刻畫的精美圖案等,都是那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發現。

第二階段

距今6000年以後的仰韶文化廟底溝期,中國大部分地區社會複雜化程序加快,中華文明起源進入第二階段。

仰韶文化的廟底溝型別分佈在現在的河南西部、山西南部和陝西東部三省交界之處,它出現之後迅速向周圍擴張影響,使得整個仰韶文化區的文化面貌都跟中央十分接近,形成了一個三層次的文化共同體,文化上的早期中國正式形成。

例如河南汝州出土的鸛魚石斧紋彩陶缸,腹部繪有《鸛魚石斧圖》,所繪“石斧”為象徵軍權的“鉞”。可能代表著廟底溝在向西擴張影響的過程中,描繪鳥部族(廟底溝人群)戰勝魚部族(半坡人群)的紀念碑性圖畫。

在廟底溝時代,上述三省交界處的聚落數量增加了3至4倍,聚落面積增加到幾十萬甚至於上百萬平方米,還出現了數百平方米的宮殿式建築、大型墓葬。在廟底溝型別的帶動下,周圍地區也陸續開始了文明化程序。

中華文明的形成

距今5100年左右,出現了多個區域文明,中華文明初步形成,進入“古國文明”階段。

這些區域文明包括:

北方地區的石峁區域文明

中原地區的陶寺區域文明

黃河下游海岱地區的區域文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龍山文化)

長江中游區域文明社會(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文化等)

長江中下游的良渚區域文明

四川盆地的寶墩區域文明

……

韓建業:為什麼中華文明起源,需從8000年前說起

良渚出土的神人獸面紋玉琮、玉鉞其中黃河上中游地區至少有三個古國,分別是隴山古國、崤山古國和河洛古國。

韓教授正在發掘的甘肅慶陽南佐遺址,是隴山古國的核心遺址之一。南佐遺址環壕內面積達600多萬平方米,相當於二里頭的兩倍;“九臺”核心區有30萬平方米;在其中央宮殿區,有一座室內面積達630平方米的大殿,是國內同時期儲存最好、規模最大、佈局最嚴整的宮殿式建築。2021年,南佐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罕見高等級陶器,如白陶帶蓋圈足簋、彩陶大罐、帶蓋塞小口平底瓶等。

距今4500-4100年,山西出現了陶寺文化。在山西襄汾陶寺古城遺址內,有280萬平方米的陶寺古城,有宮城、貴族墓地、“天文觀象臺”等。墓葬中,考古學家們發現了大量的彩繪陶禮器、玉器,還出現了最早的石罄。然而在距今4100年左右時,陶寺文化發生了巨大變故,都城被毀、墓葬被挖,韓教授認為這是一場軍事變故,很有可能跟傳說中的“稷放丹朱(周人的祖先後稷流放堯的兒子丹朱)”有關。這場變故之後,形成了陶寺晚期文化,有朱書文字,首創了複合陶範鑄銅技術。

到距今4100年左右,中華文明進入了夏代和比較成熟的“王國文明”階段。

中華文明有何特殊之處?

中華文明的三種起源模式

韓教授認為,中華文明至少存在北方、東方、中原三種起源模式。

北方模式及中原模式:穩定內斂、生死有度、重貴輕富、井然有禮、樸實執中。

東方模式:波瀾起伏、視死如生、富貴並重、奢侈浪費。

中華文明有兩大文化特徵

1。 多支一體的文化結構

以黃河、長江流域為主體,以黃河中游地區為核心,文化面貌多支;

2。 發展上呈現跌宕起伏的連續發展程序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心強則合,中心弱則分。

相對獨立的地理格局和廣大堅實的二元農業體系,使中國很早就形成了“以農為本”的基本理念,錘鍊出了有別於其他文明的特質,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總結起來:

整體思維、天人合一;

祖先崇拜、以人為本;

追求秩序、穩定執中;

有容乃大、和諧共存;

勤勞堅毅、自強不息;

以農為本、穩定內斂。

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前兩項,概括而言,即為“敬天法祖”。

對天地祖宗有敬畏之心,是我們中華文明幾千年能夠屹立於世界而不倒的秘訣之所在。

Q&A

1、當我們在談論中華文明的時候,如何判斷這一文明是否屬於“中華”?除了地緣,還有哪些判斷依據?

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在裴李崗文化、高廟文化等當中,發現的有關於天圓地方、觀象授時等宇宙觀、天文學、世界觀知識系統,是否一直貫穿在中華文明之中?中華文明有這樣一些精神內涵,體現在物質文化方面也會有其相似性,這些我們就可以稱之為中華文明。它們不僅僅是在地緣上相關,還必須具有中華文明的特質和基因。

2、您如何看待仰韶後期到龍山時期,關鍵聚落壕向牆的發展和人們城邑的夯築?我是基於環境變化和大文化集團方面去考慮,希望您能點撥一二!

壕向牆的轉變,似乎還是有跡可循的。挖掘壕的時候,會把土挖出來堆在壕的內側,自然而然形成一定的高度。在壕的內側,除了土堆,可能還有一些籬笆牆、竹木等,只是儲存至今的只有壕。另外土堆得高,也讓人們意識到它也可以起到防禦的作用,於是就有了城牆。

像雙槐樹遺址,儘管發現了大規模的壕,但卻沒有任何城牆的痕跡,可能是因為它作為中心,沒有築城牆的必要;但在它附近,同時期的西山古城,那麼小的聚落卻築有城牆,可能是從空間的整體上進行考慮,為了防禦大的中心聚落。

3、請問您如何看待,許多人在見到某些驚豔的考古發現時,喜歡對其冠以“天外文明”、“外星人”等背景?例如埃及金字塔、三星堆都曾有過類似揣測,我們應該如何駁斥?

社會上確實有許多人會出於各種目的編撰各式各樣的說法,對此我們希望大家多學考古,多讀一些考古學家的著作,多瞭解考古學家的研究和成果,透過證據去支援或者駁斥。

以上就是“探尋五大神秘古文明”專題好課第一期的內容提要,點選這裡進入澎湃問吧,可回看全程影片。

【系列講座仍在進行中,歡迎新增澎友圈主理人(微訊號ID:askmemore2015),入群收看直播!】

韓建業:為什麼中華文明起源,需從8000年前說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