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萬萬沒想到》刻意練習的4個方法,打破1萬小時定律快速學習技能

本文字數5731,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萬萬沒想到》。

本書作者是萬維鋼,前物理學家、科學作家,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每天追蹤西方精英在經濟、社會、科技、管理學等領域的思想新突破,解讀英文世界的好書好文、好思想。他的文章充滿理性和智慧,經常引發網民熱議,成為話題焦點。

《萬萬沒想到》提倡“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以科學的視角解讀生活。書中透過嚴謹的科學實驗得到的結論,顛覆了原本存在於常人思維中的錯誤觀念。在顛覆的同時,還提供了獲得理性理解世界的方法和技巧,對於我們評判新知識,提升辨別力,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萬萬沒想到》刻意練習的4個方法,打破1萬小時定律快速學習技能

01、反常識思維

作者在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要放棄文人思維,運用反常識思考問題。什麼是文人思維?我們來解釋一下書中所提出的兩個概念:

第一,文人思維是一種帶有主觀性的原始思維,傾向於用感性的思維去理解世界、解釋問題;第二,理工科思維則可以透過評估、量化進行反常識思考,從而得出理性的結論。

文人思維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依賴直覺,二是摻雜觀點,三是具體思維。這三個特點也正是文人思維與理工科思維最大的差別所在。

1、依賴直覺

依賴直覺,這是人類進化的結果。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一書,把人的思維繫統分為“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屬於直覺,能夠自動運作,能迅速對事物進行分辨;而系統2則不同,是需要我們集中注意力進行的複雜計算。

這種機制是人類長期進化的結果。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總會遇到來自外在的風險,

比如,天災,如果大腦還要集中精力進行復雜計算,那麼活命的機率就相當低了。

而且,思考、計算是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這對於物質匱乏的智人來說,不划算。

於是,人類便進化出依賴直覺的方法,根據經驗,立即決策,做到防患於未然。

由於這種思考方式只關注表象,不夠嚴謹,所以得出的結論只能是估計、大約。

2、摻雜觀點

書中用“確認偏誤”來說明這一現象。確認偏誤的錯誤之處在於,在一開始認定的結果基礎上,去尋找的新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比如,一個人懷疑鄰居偷了自己的車子,便怎麼看怎麼像,但找到了車子後,卻怎麼看怎麼也不像了。

因此,文人思維有一種先入為主的主觀表象,通常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以為自己認為的觀點就是正確的,總是喜歡貼標籤。但事實上卻使問題本身更復雜,更混亂。

而理工科思維不同,理工科思維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應對不同的訴求,並隨時根據新情況調整策略。

3、具體思維

作者認為,在石器時代裡,甚至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一直到進入現代社會之前,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具體的”世界中。我們的活動範圍僅限於自己所屬的小部落或者小村莊,很多人一生去過的地方也不會超過一天的路程。

我們熟悉每一個有可能與之打交道的人,而這些人的總數加起來也不是很多。這種生活模式對大腦的演化有巨大的影響。

據英國人類學家鄧巴估計,我們至今能夠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也只有150個而已。

當我們需要做決定的時候,我們考慮的是具體的事、具體的人和他們具體的表情。在這些具體例子的訓練下,我們的潛意識早就學會了快速判斷人的真誠程度和事件的緊急程度。

比如,我們不會把錢借給一個嬉皮笑臉且名聲不好的壞人,但我們願意把錢借給一個窘迫不安的眾所周知的好人。

我們習慣於依賴自己固有的經驗,而不會做出理性的分析。這種“具體思維”做各種選擇的首要標準,是道德。

文人思維喜歡將透過依賴直覺、摻雜觀點、具體思維得出的結論稱之為“常識”,並四處宣揚,用來指導實踐。

如果我們靠這些眾所周知的常識看待事物,分析問題,就習慣性地認為“大家知道並且都認同”的一定是對的,不再試圖進行客觀地觀察和分析,也不再推理和查詢問題的另一面。

而反常識思考,就是對常識進行科學的質疑。這種質疑的方法就是理工科思維,它使我們能夠辨別並且靈活地運用常識,突破常規的限制,發現真正的問題。

那麼,如何鍛鍊自己的理工科思維呢?

作者的建議是:取捨思維。取捨思維,英文有一個形神兼備的詞可作解釋:“tradeoff”。兩個好東西我不可能都要,那麼我願意犧牲(off)這個,來換取(trade)那個。“Tradeoff”是“理工科思維”的起源。

“Tradeoff”要求量化輸入和預計輸出,這也是理工科思維的最根本方法。

1、預計輸出(評估)

凡事有利必有弊,而利弊都不是無限大的。文人思維喜歡關注在某個點上。

比如,“9·11”事件讓恐怖襲擊,文人思維的人就會關注飛機太危險了,不安全。

而事實上,一個美國人在過去五年內死於恐怖襲擊的機率只有兩千萬分之一,而根據《經濟學人》最近提供的一個各種死法危險排名,其在一年內死於閃電擊中的機率則是一千萬分之一,閃電比恐怖分子厲害十倍。

而理工科思維則不同,會透過利弊進行分析,綜合考量,然後再做決定。

2、量化輸入

決策之前,對目標或任務進行評估,透過量化輸入和預計輸出,得出量化的分析結果,從而作出理性的決定。這是理性的思考方法,也是科學的決策方法。

比如,田忌賽馬。賽馬分為上中下三個等次,而田忌的賽馬與齊王相比,每個等次都比齊王同等級的馬略遜一籌。田忌總是用同等級的馬對陣齊王,結果每次都以大敗收場。

而孫臏出現後。他透過對形勢的評估,考慮雙方調整賽馬的對陣次序,對結果進行量化思考。

雙方各有3個等次的賽馬,按照排列組合計算,每方都有6種出場順序。雙方合在一起,就有36種出場順序。而在這36種排序中,田忌有6種組合方式可以獲勝。

最終,孫臏採取了其中的一種,第一局田忌以犧牲三等劣馬的辦法,使齊王的一等良馬沒有發揮出它的最大效能;第二局和第三局,則分別以高等馬對陣齊王的下等馬,最終取得了整體的勝利,使得自己的區域性優勢變成了整體優勢。

只要理性決策,量化思考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02、科學的閱讀技巧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但是泛泛而讀,只能是蜻蜓點水,無法獲得更深刻的知識認知。

怎樣才能進行科學地閱讀,在閱讀的精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呢?想必很多朋友也有同樣的煩惱,這本書中作者也教給我們用理工科思維進行科學閱讀的技巧。

1、高效衝浪

相對於讀書,網路閱讀使我們能記住的資訊更少,理解力和創造力下降,形成不了知識體系:網際網路把我們的大腦變淺薄了。因此,高效衝浪是指就是提高網路閱讀的效率和深度。

網路資訊量大、知識儲備豐富,但是也有很多沒有必要的資訊,大多數是雞肋資訊。

如果都讀完浪費時間,還得不到真正的知識交付,而且現在網路閱讀容易造成讀者注意力分散,很難把閱讀網頁的短期記憶升級為知識。

怎樣才能改善這一問題?本書借鑑《時代週刊》對新書評價等級的標註方法,提出了由粗到細的精讀方法。這個方法包括三個步驟:隨便翻翻、略讀和精讀。

a、隨便翻翻

先把與我們閱讀主題相關或相似的文章在瀏覽器中,用新的標籤頁一一開啟,只點不讀,直到把所有想看的文章都點過為止。

這種做法如同綜藝節目的海選環節一樣,讓每個開啟的頁面在一起競爭,然後用一個相對比較低的門檻快速淘汰絕大部分候選者。這樣,我們就能夠直接跳過一些不符合標準的頁面,減少時間的浪費。

b、略讀

針對已經開啟的那些透過隨便翻翻挑選出來的頁面,一條一條地快速瀏覽其中的內容,一旦看到值得仔細讀的內容,就把它臨時儲存下來,這樣就能快速處理掉雞肋資訊,而且還能加深印象。

c、精讀

能夠到達這一步的文章已經非常少了,每天也只有那麼幾篇而已。這時我們便可以找空閒時間把他們仔細讀完,而且一旦發現內容確實不錯,可以使用印象筆記等軟體進行線上儲存,方便日後查詢使用。

這種閱讀方式能夠對閱讀內容進行類比、選擇,避免我們浪費時間閱讀品質較差的文章。

高效衝浪是提高網上閱讀效率的好辦法,強力研讀則是針對實體書的閱讀方法。強力研讀的目的在於把書中的精華內容提取出來,進行消化吸收。

2、強力研讀

強力研讀它面向的物件是《臥底經濟學》之類寫給非專業讀者的非小說類書籍。稱為“強力”,是因為它追求閱讀的深度和效率,力圖能在一本書中挖掘到最大限度的收穫。

方法很簡單,就是一本書讀兩遍,而且最好讀完一遍馬上再讀一遍。第一遍是正常通讀,不能追求速度快,慢慢欣賞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

讀第二遍的時候,同時寫下讀書筆記。不要每個字的挨個讀,可以把書中作為例子的故事跳過去。

為什麼要讀兩遍?這是因為在第一次讀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陷入作者的思想之中,沒有更多的餘地去產生別的想法。只有當你讀第二遍的時候,才能對書中的觀念拿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簡單點說,第一遍讀是為了陷進去,第二遍讀是為了跳出來。好的讀書筆記是,讀一章、記一章筆記,直到讀完為止。

強力研讀要求讀書筆記必須包括四方面的內容:

①清晰地表現每一章的邏輯脈絡;

②帶走書中所有的亮點;

③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④發現這本書和以前讀過的其他書或文章的聯絡。

記筆記是對一本好書最大的敬意。讀書筆記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寫作,是個人知識的延伸。它不是書評,它完全是寫給自己而不是為了公開發表的——可以完全專注於意思,而不必關心文筆。

03、學會刻意練習

怎樣成為某一領域的頂尖高手?現在所有人都知道一個標準答案:練習一萬小時。

“一萬小時”這個說法來自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異類》一書。此書的影響巨大,它告訴我們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練出來的,而且要練習一萬小時。可是,如果一個年輕人想要把自己變成頂尖高手,光知道一個“一萬小時”的口號毫無意義。

重複練習直到一萬小時,才能學會一項技能,這種高強度的重複練習很容易引發一種傾向,那就是行為的“自動化”。

這種“自動化”就是一種肌肉記憶,只會在一種情況下發生,那就是在我們把一件事練熟之後。

舉個例子:

中超江蘇舜天隊前主教練德拉甘曾經在一次記者採訪中提到,中國球員只會機械地練習下底傳中,結果到了聯賽裡,很多球員不管隊友身邊站了多少防守隊員,也不往旁邊看一眼,直接就按照習慣一踢,傳丟一次不算,還會接連犯同樣的錯誤。於是,這種訓練足球的辦法把運動員給練廢了。

這就是因為自動化可以讓我們待在舒適區,無法進步。想要把自己變成高手,光知道練習“一萬小時”的口號沒有任何意義,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有效訓練方法。這種方法就是佛羅里達大學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提出的“刻意練習”。

1、只在學習區練習

什麼是學習區呢?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巢狀的三個圓形區域:最裡面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夾在二者中間的則是“學習區”。

比如,我們看一本書,如果這本書所說的內容都是我們所熟悉的,完全符合我們已有的觀念,這本書就在我們的舒適區內,但如果這本書說的內容與我們原有的觀念不符,但是我們思考之後仍然能夠理解接受,那麼這本書就在我們的學習區內。如果這本書我們根本就理解不了,那麼就是在恐慌區。

在舒適區做事,叫生活;在學習區做事,才叫練習。如果我們止步於舒適區,就無法獲得新知識、新技能、新成就;想要獲得成功,就要學會挑戰自己,離開舒適區,讓自己在學習區進行練習,這才是有效的練習、有質量的練習。

如果想要做到持續進步,那就強迫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持續在學習區學習、工作。

2、掌握套路

現在我們要說刻意練習的最關鍵部分了:基礎訓練。當一個運動員進行“基礎訓練”,或者一個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時候,他到底練的是什麼,學的又是什麼呢?是套路。

套路是一種結構化、模組化的訓練方法,比如下棋用的定式,程式設計用的固定演算法,這些都是套路。

普通人與專家的區別也正是套路的掌握和使用上。專家做的事情,就是使用有限的短期工作記憶,去調動自己幾乎無限的長期工作記憶。而刻意練習,就是在大腦中建立長期工作記憶的過程。

短期記憶類似於電腦的記憶體,是指人腦在同一時刻能夠處理的事情的個數,一般不會超過四個,這跟智商有關係,而且很難透過訓練得到提高。

長期記憶則不同,類似於計算機硬碟,儲存了我們的知識和技能。在大腦裡,長期記憶是以神經網路的形式運作,必須透過訓練才能儲存,而且具有高度的結構性。心理學家把這種結構稱為“塊”。

比如,一場棋局在普通人眼裡就是一些看似雜亂擺放的棋子,而在職業棋手眼裡這些棋子卻是幾個一組分成了很多塊的,透過識別這些塊,職業棋手可以很容易地記住棋局,甚至同時跟多人對弈盲棋。

更簡單地說,如果普通人看到的是一個個字母,職業棋手看到的就是單詞和段落!

怎樣才能快速掌握套路呢?關鍵在於把要訓練的內容分成有針對性的小塊,對每一個小塊進行有針對性的重複練習。

3、即時反饋

即時反饋的優點在於,能夠隨時確定練習方式的正確性,並及時加以糾正。換句話說,就是最好有個教練能夠時時刻刻指出錯誤。

在有即時反饋的情況下,一個人的進步速度非常之快,而且是實實在在的。

如果在看不到結果的情況下進行練習,就等於沒有練習:如果只是應付差事,你不但不會變好,而且會對好壞也不再關心。

所以,從某種角度看,刻意練習的本質就是以錯誤為中心的練習。

比如,美國大學籃球教練約翰·伍登曾經率領球隊在12年內10次獲得 NCAA 籃球冠軍。心理學家在對他的訓練課進行全程記錄之後找出了他成功訓練的秘密,在他給球員下達的2326條指令之中,6。9%是表揚,6。6%是不滿,而有75%是純粹的資訊,也就是做什麼動作和怎麼做。

他最常見的辦法是三段論:演示一遍正確動作,表現一遍錯誤動作,再演示一遍正確動作。

這樣的訓練就好比練武功,一招一式都需要有人隨時糾正,若不對則馬上改,以避免錯誤動作形成習慣動作。

4、高度集中

高度集中就是要求我們在練習的時候,排除外在干擾,保持高度專注。練習時間的長短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關鍵在於是否做到高度集中。

如何才能做到高度集中呢?

a、創造安靜的學習環境。

據美國科學家研究得出結論,學生能夠取得好成績的原因在於他是在不受打擾的環境中單獨學習。甚至差生在安靜的環境中單獨學習,成績也能獲得提高。

b、學會單獨練習。

如果和一幫人在一起合練可能很有意思,也相對輕鬆一些,但是會分散精力,無法做到高度集中,從而在效率上大打折扣。

最後的話:

這本書真的是乾貨滿滿,對於想要提升閱讀效率的朋友會有很大的幫助,只要有足夠的練習,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

《萬萬沒想到》刻意練習的4個方法,打破1萬小時定律快速學習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