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百科全書”式學者李學勤去世,曾致力保護“清華簡”

“百科全書”式學者李學勤去世,曾致力保護“清華簡”

2月24日0點11分,著名的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專家李學勤去世,享年86歲。

清華大學悼念稱,李學勤先生的去世,是清華大學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學術界的重大損失。

“百科全書”式學者李學勤去世,曾致力保護“清華簡”

李學勤

稱自己像一個“多波段收音機”

李學勤1933年3月生於北京,從小熱愛讀書,興趣廣泛。從甲骨文到簡帛到青銅器,從文字到歷史到文明……都是李學勤耕耘的領域,他被譽為是“百科全書”式的學人,是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在甲骨學、青銅器及其銘文、戰國文字、簡帛學等領域均有重要建樹。

20歲時李學勤就完成《殷墟文字綴合》一書,21歲完成首部專著《殷代地理簡論》,這是第一本系統利用甲骨卜辭和青銅器銘文材料來研究殷商地理的專門著作,具有開創性的意義。25歲提出殷墟非王卜辭說,並首次鑑定出西周甲骨文。

1996年,63歲的李學勤擔任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歷時五年,將中國有據可依的歷史年代,向前推進了兩千多年,一直推到夏代初年。

涉獵廣泛的李學勤喜歡用一句英文俗語“一些的一切,一切的一些”來說明自己的治學體會。

“一些的一切”即學什麼東西就要對這個領域已有的一切都懂;“一切的一些”即對其他領域的知識也都應懂一些。

並且,李學勤還有一個特長,就是可以在各種工作、各個研究領域之間進行迅速切換,前一分鐘,他可以在從事甲骨學的研究,而後一分鐘就可以馬上轉入對清代學術的探討,能隨時隨地鑽進冷僻深奧的研究中去,又能隨時隨地走出來,了無滯礙。

李學勤給自己打了個比喻,說自己像一個“多波段收音機”,這麼一擰是中波,那麼一擰又到短波,可以隨時進行各種調換。

曾和外國人辯論“中國是否排外”

作為歷史學家,李學勤會提到“歷史有沒有用”的論題。

“如果你是在一個流水線上,很機械地做出一個東西來拿去賣了,那歷史可能沒有用。”李學勤曾撰文表示:“可是有沒有用,是要看我們國家、民族、時代有沒有什麼需求,有需求就有用。從這個角度來看,歷史就是有用的。”

他向來重視中華文明的價值,並認為歷史學者有責任糾正被貶低的中國古代文明:我最早在1980年就提出,重新評價中國古代文明。我提出,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過去因為西方國家的種種偏見,被貶低了。更好地把中國文明發展的歷史說明出來,對那些貶低的中國古代文明加以糾正,這是我們歷史學者的責任。

在李學勤眼裡,中國的歷史很值得同世界講講。“我記得第一次去美國,在華盛頓見到一些官方接待的人,他們就說,中國有排外的傳統。我就和他們辯論,我說我們有一個吸收外來思想和物質的傳統,我們的特點就是包容。”李學勤表示。

“我們什麼時候排過外了?漢朝的朝廷裡還有很多從胡人那裡來的官員,隋唐也是如此。到了清朝的時候我們閉關鎖國,那是我們捱打了。我們不希望如此,我們不想欺負任何人。這些歷史,我們都應該告訴我們的後代,告訴我們的國際友人。”

晚年致力保護“極為罕見”的清華簡

晚年的李學勤,一項大工作就是研究“清華簡”。

“百科全書”式學者李學勤去世,曾致力保護“清華簡”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之《算表》

2008年7月15日下午,近2500枚珍貴竹簡抵達清華園,後來被人們稱為“清華簡”。簡的年代,據AMS碳14年代測定,為公元前305±30年,相當於戰國中晚期之際。中國古文字學泰斗裘錫圭先生用“極為罕見”評價清華簡。

此後,李學勤把大部分精力投注到這2500多枚珍貴的國寶中。他說整理工作並不容易,大概還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有時候一坐就是一整天,需要反覆琢磨思考,需要無數次討論研究。

李學勤曾表示:當一個社會的物質條件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會愈發渴求知道,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又將怎樣走向何處。從這個意義來說,歷史就像是若干碎片,發現得越多,復原的可能性就越大。

記者 王俊

編輯 胖軒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