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探秘“兄弟窯”:“哥窯”“弟窯”到底有何不同?

哥窯百圾破,鐵足獨稱珍。

恰似標壞相,而能完謐神。

——清·乾隆《詠哥窯葵花碗》

探秘“兄弟窯”:“哥窯”“弟窯”到底有何不同?

圖 | 宋·哥窯青釉弦紋瓶,高20。1釐米,口徑6。4釐米,足徑9。7釐米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汝官哥鈞定”為宋代的五大名窯,其中哥窯以薄胎、厚釉與黑胎開片著稱。“裂而不漏,變化萬千”是對哥窯最好的概括。

但第一次聽說“哥窯”的人們卻總是會想到同一個問題——有“哥窯”,那有沒有“弟窯”呢?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浙江通志》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故地重遊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至琉田窯造青器,粹美冠絕當世,兄曰哥窯,弟曰生二窯……”

探秘“兄弟窯”:“哥窯”“弟窯”到底有何不同?

圖 | 宋·龍泉窯青釉琮式瓶,高25。2釐米,口徑6。2釐米,足徑6釐米 |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郎瑛的《七修類稿續編》卷六《事物類》“窯”條亦有類似記載:

“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薄,油水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文,號百圾破,龍泉窯至今溫處人稱為章窯。”

文獻中,郎瑛明確地指出,章生一、生二為南宋時人,生一主窯稱“哥窯”,生二主窯稱“龍泉窯”。

探秘“兄弟窯”:“哥窯”“弟窯”到底有何不同?

圖 | 南宋·龍泉窯青釉塑貼雙魚紋洗,高6釐米,口徑23。5釐米,足徑13釐米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簡略地說,南宋有一對叫做章生一、章生二的兄弟,均擅制瓷。

哥哥章生一擅創新,自創了一種窯器,燒製出的瓷器被稱為哥窯。

而弟弟章生二擅守成,將家中原有的窯發揚光大,發明出“粉青”與“梅子青”兩種獨特的窯色,所制的瓷器被稱為弟窯,也稱龍泉窯。

如今的龍泉仍在制瓷,其中的青瓷聞名中外,成了龍泉“寶劍”之外的另一張“文化名片。而“粉青”與“梅子青”也成為了龍泉青瓷的代表色,象徵精進的制瓷工藝。

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是全球第一也是唯一入選的陶瓷類專案。

探秘“兄弟窯”:“哥窯”“弟窯”到底有何不同?

圖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清單 | 來源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哥窯區別於弟窯最大的特點便是“開片”,即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

從科學的角度分析,開片源於瓷胎中鐵含量的不同。哥窯的“黑胎”之所以“黑”,便是因為其中鐵元素的含量比正常瓷土要高。

瓷器燒製時,胎和釉有一定的收縮比。一件瓷器,如果它的胎和釉膨脹係數一致,便會呈現出胎釉渾然一體的效果。

但當胎的膨脹係數比釉的膨脹係數小到一定程度,超過了釉面的收縮臨界值,釉就會在燒成後的冷卻過程中形成裂紋。

哥窯的釉瘦得比胎快,所以就形成了獨特的“開片”。

探秘“兄弟窯”:“哥窯”“弟窯”到底有何不同?

圖 | 哥窯青釉碗(區域性)

除卻開片,哥窯的“身世之謎”同樣為人津津樂道。

坊間流傳著“龍泉哥窯”與“傳世哥窯”兩種說法:明代文獻把“哥窯”列入宋代五大名窯之中,但其中汝、官、定、鈞等窯器都曾被記載為“官窯”或“貢窯”,即宮廷用瓷,地位高貴。唯有“哥窯”,文獻記載“……哥窯燒於私家”。

探秘“兄弟窯”:“哥窯”“弟窯”到底有何不同?

圖 | 明·龍泉窯青釉凸花纏枝蓮紋尊,高33釐米,口徑13釐米,底徑16。3釐米 |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文獻稱哥窯起源於民間,但哥窯在民間的收藏極少,清宮舊藏中卻屢見不鮮。這種反差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傳世哥窯”與“龍泉哥窯”到底有何不同?為什麼哥窯被記作民窯,卻出現在宮廷?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非常複雜。我們首先應該明確一個概念:

從元代《至正直記》中出現的“哥哥窯”,到明清各類陶瓷研究文獻,其中所提的“哥窯”或“哥哥窯”都是“龍泉哥窯”。

探秘“兄弟窯”:“哥窯”“弟窯”到底有何不同?

圖 | 宋·哥窯青釉菊瓣式盤,高4。1釐米,口徑16釐米,足徑5。6釐米 |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至正直記》中雲:“

……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

從“絕類”可以看出,此處“哥窯”並非“官窯”,更不可能是宮中藏品“傳世哥窯”。同時,古文獻中並無“傳世哥窯”的說法,只稱“哥窯”、“哥哥窯”或“生一窯”。

探秘“兄弟窯”:“哥窯”“弟窯”到底有何不同?

圖 | 哥窯青釉葵花式洗,高3。5釐米,口徑12釐米,足徑8。8釐米 |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我們前面提過,“哥窯燒於私家”。已知文獻中提到的“哥窯”均為“龍泉哥窯”,那麼便可得出“龍泉哥窯”均為“民窯”的結論。“傳世哥窯”雖也被稱為“哥窯”,但畢竟是宮廷用瓷,不能與民間用瓷出於一處。

“傳世哥窯”與“龍泉哥窯”兩者雖在風格與基本特徵上有相似之處,如黑胎、青釉、開片、紫口、鐵足等,但因畢竟是兩種不同性質瓷窯的產物,在瓷器本身細節處仍有很多不同。“傳世哥窯”胎厚釉薄,而“龍泉哥窯”胎薄釉厚。“傳世哥窯”底胎顏色不一,“龍泉哥窯”則以黑胎為主,少見他色。

至於為何“出自”民間的哥窯卻進了清宮,目前比較主流的說法是——

“傳世哥窯”出世時間應早於“龍泉哥窯”,即應是先有了宮中的“哥窯”,才有了民間的“龍泉哥窯”。

探秘“兄弟窯”:“哥窯”“弟窯”到底有何不同?

圖 | 宋·龍泉窯青釉盤口瓶,高17。0釐米,口徑6。7釐米,足徑7。6釐米 |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語結

“哥窯”與“弟窯”的故事

雖是傳說,

卻仍為世人帶來“日夜不輟,

精進技藝”的啟發。

巧匠琢雕天下藝,

不與凡品比色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