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利刃出鞘2:需要用一整部電影來挑逗馬斯克嗎?

《利刃出鞘1》,評分高,觀感好,我刷過三遍。

《利刃出鞘2》沒有進院線,但線上可看。正片名Glass Onion(《玻璃洋蔥》),剝洋蔥是西方文化的老梗,通常是說這洋蔥剝到最後,什麼都沒有,卻禁不住淚流滿面;也可以採用“無情版”的說法,說流著淚剝洋蔥,剝到最後卻什麼都沒有。

如果是玻璃洋蔥,缺少刺激的揮發性物質,那麼跟眼淚就沒有任何關係了;剝洋蔥變成了始於“情趣盎然”而終於“索然寡味”的情緒體驗。

換成漢語,有點“正吃甘蔗”(與“倒吃甘蔗”相對)的意思,先吃根部,稀甜,越往後面吃越平淡。

《利刃出鞘2·玻璃洋蔥》就是這樣一部前戲比高潮精彩的電影。

男正主一號是偵探丹尼爾·克雷格。克雷格的007給我留下了陰影,老實說,那陰影就是“太老實”——007本來就是拿著殺人執照的採花大盜,不說帥成008周星馳那樣,起碼也要有皮爾斯·布魯斯南那樣的皮囊,調調情,殺殺人。克雷格把007演成了間諜界的搬磚工人,拳拳到肉,就是不夠活色生香。

讓他演偵探,倒是另有一番味道,偶爾來一點英國紳士的冷幽默,更是恰到好處。

只要他主演,這個系列我追定了。

本片前半部分都是我的菜,節奏明快,懸念堆滿,等到編不下去了,必須補敘交代克雷格和女主的“合謀”之後,先前的緊張感突然開始洩氣,嘶。。。嘶。。。嘶。。。後半部分就遠離了“推理和懸念”,變成了純粹的爽片。

關於這一點,其實我也想不到更好的辦法,因為沒有這段補敘,觀眾會一直在雲裡霧裡,看不懂;一旦補敘過了,觀眾會有點笑場,因為看得太過清晰。

如果不是過分挑剔,從整體上看,這部電影還是不錯的,情節絲絲入扣,一個笑點接著一個笑點,一個小反轉接著一個小反轉,沒有什麼明顯的漏洞——同時也正因為這種“完美”,顯得“工業感”太強,手工氣息不足。這可能是未來很多電影的宿命,平均都在75分以上,沒有任何硬傷,就是不夠震撼,不夠入心入肺。

我喜歡的電影往往不太完美,有點悶騷,有點怪誕,有點黑色幽默,還要讓人的思緒在某個地方打結才好……“剪不斷,理還亂”,既是藝術的真實,也是生活的真實。抽出一個線頭能解決所有問題的,要麼是純粹的商業爽片,要麼是魔術……或童話。

愛德華·諾頓演反派男一號。諾頓有點文藝腔的憂鬱氣質,本片的角色設定是對映特斯拉的老闆“馬斯克”。如果一定要進行價值分析,這部電影最有價值的地方就在於這個人物的設定:他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正在改變世界。但是,他也是一個不擇手段的野心家,當人們,包括偵探克雷格預期他在下一盤很大的棋的時候,結果,可惜,像剝洋蔥一樣,剝到最後,還是幾個洋蔥瓣,一點意外都沒有,一點都不surprise。沒有什麼智慧,沒有什麼大棋,沒有什麼超凡的神力,搞笑的是他竟然還親自上場實施犯罪——犯罪的道具竟然是毒藥、手槍和致人過敏的菠蘿汁。

平淡,太平淡了,連克雷格都感到平淡得不可思議。

不過,這也許是最深刻的“真實”,成功者是被時代和機遇放大了的普通人,成功者不是天行者,他們的能力追不上自己的野心。成功者某些時候非常笨拙、弱智、任性……直到親手葬送自己的成功。

馬斯克已經完成了“自我祛魅”的第一步,由於特斯拉股價大跌,他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財富縮水2000億美金的人(此前我一直以為那個人是恆大的皮帶哥)。接下來就看他怎麼搞砸高價收購過來的twitter。

別看這位“矽谷鋼鐵俠”動不動就火星移民、腦機介面啥的,也許心裡盤算的就是兩件事情:第一,穩定股價,別讓比亞迪追上特斯拉,第二,一定要把twitter抄成美國版的微信。

嘴上的情懷,都是肚子裡的生意。

利刃出鞘2:需要用一整部電影來挑逗馬斯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