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濤聲依舊》歸於情歌,是大眾需求,並非詞曲家初衷

“中國流行音樂之父”

“畢業分配與報社失之交臂,卻與作詞作曲緣定一生”

“坐在馬桶上寫出傳唱全國的《濤聲依舊》詞曲”

高雅的名號夾雜著生活煙火味的主持人介紹或陳小齊的隨性談述,讓我們身坐揚州講壇的每一位聽眾,實實在在感受著這位大家的平民氣息。

《濤聲依舊》歸於情歌,是大眾需求,並非詞曲家初衷

有幸現場聆聽著名詞曲作家陳小齊《流行音樂與中國古典詩詞》的講座。他認為,詩詞曲賦自古就有強大的傳唱功能,自己化用古詩詞及意向創作流行歌曲,僅僅是傳承發揚傳統文化。講座伊始,聽眾對於高深的文學理論知識,似乎不太熱情。當他播放曾獲獎的歌曲,引起共鳴。因流行,曾傳唱;因會唱,參與感爆棚。或許,只有這種獨特的欣賞詞曲的方式,我們才能真正在歌聲中,觸控詞曲作家的靈魂。

《濤聲依舊》歸於情歌,是大眾需求,並非詞曲家初衷

那天,他聊到《濤聲依舊》歌曲之創作,讓我印象深刻。

一、中國古詩詞給他無窮的想象與創作源泉

遵循只有變才是不變的真理,陳小齊開始化用古詩詞及意識創作流行歌曲的寫作方式。對於有特殊需求的歌手或地方歌曲,一般採用地域+古詩+歌手(背景、現狀、自身氣質等)創作模式,獲得較大成功。《巴山夜雨》演繹出現代人離開原單位時的依依不捨之送別情;《煙花三月》演繹出綿綿思念、送別之情如長江水滔滔不絕。

那首風靡海內外且久唱不衰的金曲《濤聲依舊》則將《楓橋夜泊》歌曲化,說起這首歌的創作歷程該是音樂界的一個傳奇吧!

在那個生活困頓的年代,他沒有經濟實力走進姑蘇,融進江南深秋夜景的機會。只是在偶然重讀《楓橋夜泊》時,覺得“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文字會讓人遐想不盡,“漁火”在“楓橋”,“鐘聲”照“無眠”,“月落烏啼”時,情景交融,於是寫歌一首。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意向,僅僅是作者作為一位文人的遐想。

《濤聲依舊》歸於情歌,是大眾需求,並非詞曲家初衷

二、《濤聲依舊》真的是傳唱愛情嗎?

“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無助的我已經疏遠那份情感,許多年以後才發覺又回到你面前……”歌詞膾炙人口,傳遍大街小巷。單從歌詞表層看,《濤聲依舊》似乎傳唱在愛情,果真以愛情為主題嗎?

“這是一首在馬桶上創作的詞曲,但是我最用心的一首歌,寫好後放在一旁兩年,無人問津。”陳小齊說,你們別以為我說的是假話。“這一張舊船票是否能登上你的客船?”所表達的內涵是:我在擔憂,以古詩詞作詞曲能否跟上現代流行音樂的潮流?擔心自己的創作會不會給時代拋棄?

《濤聲依舊》歸於情歌,是大眾需求,並非詞曲家初衷

細細地品味歌詞,我們會發現作家想表現的應該是流行音樂迴歸傳統文化喜憂參半吧!

作者喜在:《濤聲依舊》,作者借用古典詩歌意境和意象及其表現手法,表達他們這一代人對傳統文化的愛:從傳統文化裡來,經歷外來文化影響,經歷歲月洗禮,雖然“已經疏遠了那份情感,許多年以後卻發覺又回到你面前……”,無論有多遠,卻不自覺地迴歸,因為我們浸潤其中的中國古典詩詞和傳統文化的魅力無窮。

作者憂在: 閱《唐詩選》收錄的張繼兩首詩,一是《楓橋夜泊》,二是《閶門即事》,都是詩人天寶末年流寓姑蘇所作,特別《閶門即事》表達對人民之關心和對官僚之憤慨。

於是我以為《楓橋夜泊》講愁,不是講作者愛情之愁,而是家國之愁,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所歸宿的惆悵。那陳小齊原本在馬桶上創作之靈感,我想應是自己內心深處古典詞曲在現代流行音樂潮流中無所歸依的惆悵吧!

《濤聲依舊》歸於情歌,是大眾需求,並非詞曲家初衷

《楓橋夜泊》不是情詩,《濤聲依舊》不是情歌,但能以情歌的形式傳唱大江南北,應該是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召喚,流行對傳統文化的召喚,更應該是作者實力的彰顯!

陳小齊畢竟畢業於中山大學文學專業,畢竟他是注重中國文化精神、有時代使命感和責任感的詞曲家

《濤聲依舊》歸於情歌,是大眾需求,並非詞曲家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