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用讀圖的方式開啟歷史,和8位學者共讀這本書

漢唐美術開創格局,成就風範,在諸多領域開後世之先河,啟未來之風氣,樹時代之楷模。它以特有的視覺方式建構了帝國形象,描繪了現實生活,營造了死後世界。

近半個世紀以來,考古發掘迅速推進,視覺材料大量湧現,為漢唐美術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動力。傳統美術史重視名家和經典,強調藝術本體及其自律性,而視覺文化及物質文化研究更具包容性,於精英藝術和經典作品之外,把視野擴充套件到更廣闊的視覺和物質遺存,更加關注一般知識、思想和信仰,強調重構藝術認知和歷史體驗,從而極大地拓展了美術史研究的視域和格局,也為思想史、社會史等提供了學術支援。

中央美術學院賀西林教授30多年來聚焦漢唐美術史,兼及先秦。近日將其多年來發表的論文結集出版,《讀圖觀史:考古發現與漢唐視覺文化研究》一書應運而生。

用讀圖的方式開啟歷史,和8位學者共讀這本書

賀西林,1964年12月出生,陝西清澗人,198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文化遺產學系教授,中國考古學會會員、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員、《中國墓室壁畫全集》編委。

該書依據主題和內容分為三編,即影象表徵與思想意涵、影象考辨與知識檢討、影象傳承與文化交融。

賀西林教授本人也提及該書旨要,“所收論文不限於傳統美術史重本體論和經典的討論,而是把考古發現的視覺遺存作為另類‘史料’,希望透過圖文互證的方式對其進行解讀和闡釋,揭示其內在邏輯和創作動機,重構歷史體驗,進而觀照和洞悉古代思想史、文化史、社會史乃至政治史的相關問題。”

用讀圖的方式開啟歷史,和8位學者共讀這本書

用讀圖的方式開啟歷史,和8位學者共讀這本書

圖為《讀圖觀史:考古發現與漢唐視覺文化研究》內頁實拍

由於《讀圖觀史:考古發現與漢唐視覺文化研究》一書深化了多項漢唐視覺文化相關研究議題,拓展了美術史研究的時域和格局,也為思想史、社會史、政治史、文化史研究提供了學術支援,因此獲得了一眾學者的高度讚賞:包括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教授李公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教授蘇榮譽、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李清泉、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教授李軍、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陸揚、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鄭巖、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韋正、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李梅田等。

用讀圖的方式開啟歷史,和8位學者共讀這本書

圖中文章刊發於《中國文物報》(2022年8月5日)

今天,就讓小北帶大家細讀,走進這八位學者的不一般的讀書筆記。

01

李公明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

用讀圖的方式開啟歷史,和8位學者共讀這本書

賀西林教授新著《讀圖觀史:考古發現與漢唐視覺文化研究》,主旨如他在後記中所言,即透過圖文互證的方式對考古發現中的視覺遺存進行解讀和闡釋,揭示其內在邏輯和創造動機,重構歷史體驗。這讓我想起讀大學時開始形成的影象分析對重建歷史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認識,美術史知識的生成的確是一個不斷深入“讀圖”與“觀史”的過程,這真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圖史大書。

讀西林這部著作,首先有一種“老圖新讀”的感受,如書中重點討論的馬王堆漢墓帛畫、卜千秋墓壁畫、霍去病墓、漢畫中的伏羲女媧……讓我穿越回四十年前教授中國美術史的課堂,而西林也善於將學術進步、知識生成充分體現在教學中。而“舊論新探”,是對傳統知識做新的解讀,其以誠實嚴謹的態度留下充滿問題意識的標記,並對圖與史研究方法及其侷限性進行反思。書中收錄論文多根據最新研究成果作出了修改、補充,並在附記中加以說明,這在學術論文集中並不是太常見的,而這正是學術研究文獻最有價值的編纂方法。

賀西林是一個堅定的影象邏輯主義者,也是一個影象的思想觀念主義者,相信影象的繪製有其受時代思想觀念、影象製作者及物件身份等制約和指引的內在理路,影象與思想性就這樣緊密聯絡在一起。由“讀圖”進而延伸的“觀史”,關鍵是從影象的生產(題材、觀念、圖式)發現疑問,繼而不斷追問,由圖入史的路徑儘管曲折迷離,終於層層深入而重返歷史語境。作者重視對中古政治與文化歷史的審察,以“影象—歷史—政治隱喻”的方式,將半部王權政治史在“讀圖”中逐一展開,在圖史中讀出深刻的意味。近年來作者仍多做個案研究,但正如他所說:“在視角和思路上都有一些變化,不再拘泥於具體影象的考證和闡釋,而是嘗試從跨地域、跨文化、跨宗教的宏觀歷史格局中,揭示其視覺性、思想性及文化和政治意涵。”這一步跨出去,的確就是海闊天空。

02

蘇榮譽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教授

用讀圖的方式開啟歷史,和8位學者共讀這本書

賀教授西林兄贈我大作《讀圖觀史:考古發現與漢唐視覺文化研究》,正是不得已蟄伏蝸居,左圖右史繼續磨戟之時。一籌莫展之際,雪中送炭,十篇高論,不時讀上一段,享受他進入古墓洞觀影象,深潛典籍稽考歷史,左右逢源而新得湧出的怡然自得。當然,其中的艱苦和付出,是能深刻感受到的。

作為一個工科男,我讀大學時的目標就是被培養成一名工匠(工程師),積習難改,縈心承載之材、構建之技這類難入藝術家法眼的毫末。在《讀圖觀史》中,作者涉及的材料林林總總,包括漆木、青銅、玉、石、磚陶,以及絲帛、玻璃、金和銀等。用關中話說,老材料給他玩遍了,也玩通了。但貫穿其中的是影象,他不僅能辨識,還能構建它們中間的邏輯聯絡。無圖沒像他不感興趣,因為他腦子裡的是史,哪些東西可以化史,哪些不能,西林清楚。

《金瓶梅》裡有句話“一番拆洗一番新”,後來常被用來反映戲曲藝人立足傳統的創新之舉。其實,學術研究何嘗不是如此。《讀圖觀史》的開篇是關於馬王堆一號漢墓漆棺畫與帛畫的研究,該墓發現以來研究就沒有間斷過,一批美術史家、考古學家,老宿新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議論風生,歧見紛呈。西林在此基礎上貢獻了自己的解讀:漆棺畫與帛畫表現墓主從死到成仙不死,直至進入太一天庭,最終迴歸天、道的過程,成一家之言。

對照閱讀,自己這個研究破銅爛鐵的匠人頗有共鳴,很多青銅器也是在反覆“打磨”中成器的。西林兄是精細之人,內容銖錙必較,圖文極力講求。十篇大作,標題大多有正有副,典雅得讓人豔羨。西林兄文筆硬朗而暢達,贈我的《極簡中國古代雕塑史》,一天讀完。此後,國龍兄來寒舍也是如此,共同的感覺:足夠好。

西林兄解圖探史,不僅教我他考證出來的一些古怪影象,如“句芒”“蓐收”“飛廉”等,也告訴我如何貫穿影象。不禁使人想起南宋史學家鄭樵的圖史之論:“圖成經,書成緯,一經一緯,錯綜而成文。古之學者,左圖右書,不可偏廢。”西林就是這樣一位達人。

03

李清泉 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

用讀圖的方式開啟歷史,和8位學者共讀這本書

賀西林教授的美術史研究主攻兩漢,又上瞻先秦,下顧晉唐,其眾多學術貢獻早已為學界所熟知。最近,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他的新著《讀圖觀史:考古發現與漢唐視覺文化研究》,即萃集了他在漢唐美術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西林教授向以注重文獻、精於考據的學術特色見稱,書中有關“句芒”“蓐收”“飛廉”等神祇影象的辨析與考訂,及其對“伏羲”“女媧”所象徵的“陰陽主神”的研究與發現,不僅為理解漢代墓葬美術中的一些神秘文化及其影象語言解除了障礙,同時也為揭示漢代人的知識系統與觀念世界提供了路徑。毫無疑問,對古代藝術影象之最小單元的考據和認定,往往是完整解釋一座墓葬或一件作品的根本前提;而本書所收的多篇文章,均可稱得上是透過微觀影象考據達成宏觀作品闡釋的優秀範例。

西林教授也是一位注重厚積薄發、為學態度十分審慎的學者。多年以來,他對不斷湧現的考古新發現始終保持著密切的關注,在漢唐美術方面積累的材料相當宏富。但他從不汲汲於一鞭先著之快,相反總是保持著慎思謹言、論不輕出的一貫作風。讀他的文章,每每感於其視野的寬廣、對研究材料的竭澤而漁,及其觀察、梳理材料關係的細緻綿密。其有關霍去病墓、明尼阿波利斯館藏北魏畫像石棺、北周入華粟特人畫像石葬具、唐燕妃墓和李勣墓屏風壁畫的討論等,皆是從綿密細緻的材料分析和學術史清理中發現問題,進而建樹自己獨到的觀點和見解的。更值得稱道的是,他的研究總是能將各種藝術現象還原到其所處時代的歷史場域中加以合理的解釋,令人從中感知到影象背後的那一段段故事曾經也是那麼實在、鮮活。

04

李軍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教授

用讀圖的方式開啟歷史,和8位學者共讀這本書

我印象中的賀西林教授總是一副謙謙君子的樣子。我們的辦公室挨在一起,他又跟我一樣愛校如家,可謂朝夕相處。平時言談多中和之論,但他有時候大眼一瞪,精光四射,大有九牛不回之勢。我感覺他的學術似乎也有這兩個面向。他做漢唐美術史數十年,他的兩部大著《古墓丹青:漢代墓室壁畫的發現與研究》和《永生之維:中國墓室壁畫史》,早已是同行和學生們案前篋上必備之書,以供隨時翻檢,開卷有益。但學術界流傳著的他的主要聲音,卻是“馬王堆帛畫太一說”“陰陽主神論”“霍去病墓迷霧說”等一系列論證嚴密、立場鮮明的觀點。剛剛出版的新書《讀圖觀史:考古發現與漢唐視覺文化研究》,彙集了賀西林教授歷年發表的十篇重要論文。從書中三編“影象表徵與思想意涵”“影象考辨與知識檢討”和“影象傳承與文化交融”的表述來看,他的學術圍繞著美術史的看家本領“影象”,日益從高邈的“思想”,經由細密的“知識”,向更為廣闊的“文化”進發,其間始終保持著他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審慎與謙遜、同時睿見迭出的風格。

05

陸揚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用讀圖的方式開啟歷史,和8位學者共讀這本書

我非常欣賞西林兄的這部著作,它給我帶來極佳的閱讀感受。這部著作以兩漢至中古重要的視覺文化的例項為經,以重要的研究範疇為緯,編織起一幅精微的中古視覺文化圖景。每一篇章涉及的都是帶有經典意義的中古視覺與物質樣本,涵蓋的面相也甚廣,足以看出作者研究範圍的全面。如作者所言,這些篇章的寫作跨度達二十年,但就其觀照的問題與處理的手法而言,不同篇章之間卻有著相當強的連貫性,而且能看出一種不斷深入的思考過程。作者對於中古仙界觀念的視覺再現的持續性關注就是其中之一,在這一基礎上提出有關“霍去病墓”性質的新見解。

這部著作中討論的主題,雖有不少是熱門課題,作者仍能提供獨到甚至具有顛覆意義的看法。比如對北魏線刻孝子圖的再思考令我們對南朝宮廷藝術的影響力有新的認識。我很欣賞西林兄對材料作竭澤而漁式的蒐羅,沒有這種努力,就不會有對漢代藝術中羽人形象變化軌跡的揭示。

近年以來對中國古代尤其中古視覺文化的研究,隨著新材料的大量出現和新方法的借鑑,一時成為顯學,但也不免落入新巢臼,比如過於簡單地將藝術表現與某種統治意識相連,或容易輕率強調藝術的紀念意義。西林兄的研究則努力避免這些問題,將目光放在視覺藝術的細節,揭示相互之間微妙的歷史聯絡,而不是輕易推出宏大的結論。從隋唐畫像石棺上的圖案到初唐燕妃、李勣墓中列女圖,作者的分析都帶有一種影象志的特點,找出藝術呈現的延續性背後的精神和物質因素。這是這部大作另一個值得我們重視的原因。

06

鄭巖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用讀圖的方式開啟歷史,和8位學者共讀這本書

這本書從賀西林教授大量著述中萃取十篇,匯為一冊,既可見這位學者成長的足跡,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美術史研究近三十年來發展的縮影。書名清晰地概括了作者的學術旨趣,也是美術史學科新變化的重要表徵,即憑藉大量考古發現的新材料,將以大藝術家和傳世經典為中心的傳統美術史研究,拓展到對於廣大無名工匠和整個古代視覺文化的關懷,並以其特有的視角與方法(“讀圖”),參與到大歷史的寫作之中(“觀史”)。

在從事中國美術史研究的壯年學者中,賀西林教授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他以漢唐墓葬材料為中心,打破美術史學與考古學、歷史學的壁壘,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將豐富的影象材料置於政治、經濟、民族、風尚、觀念的宏大座標系中,於不疑處有疑,於有疑處窮詰,立論縝密,剝繭抽絲,新意迭出。閱讀這些文字,如同在通往思想天庭的道路上經歷一次奇妙的旅行,或上倍之,山重水複,或上倍之,柳暗花明,或上倍之,水落石出,雲開日見,氣象萬千!

西林兄宅心仁厚,文章卓越,有口皆碑。我有幸曾與他共事近二十年,學術興趣又多所交集,樓臺近水,得月良多。我藉此書出版的機會,向西林兄表示感謝與祝賀!期待這本書惠及更多的學者和學生!

07

韋正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用讀圖的方式開啟歷史,和8位學者共讀這本書

賀西林教授的《讀圖觀史:考古發現與漢唐視覺文化研究》是一本具有史學意味的美術史研究文集。中國古代美術受到歷史文化語境的高度制約,這是無論採取何種研究理論和方法都無法改變的特點,其價值判斷最終落實到歷史文化層面上才會更有意義。這個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但以往很難做到,之所以做不到,是由於之前還不具備條件。

近些年來,隨著美術史、考古學、歷史學自身的發展及互鑑,三個學科出現了融通的趨勢。就美術史學科而言,日益豐富的考古材料和史學研究成果,極大改變了美術史的知識結構和書寫正規化。就考古學科而言,其從建立基於物質材料的編年,逐漸走向跨學科的多元探索。就歷史學科而言,其從重視政治史、制度史研究逐漸擴充套件到社會史、文化史。應該說,現在已經具備了將三個學科加以融合的條件,賀西林教授則是不可多見的能將三個學科妥帖結合的學者。西林教授出自著名美術史家金維諾先生門下,其在視覺影象和歷史文獻兩方面都具敏感性和洞察力,文集中《漢畫伏羲、女媧影象知識的生成與檢討》一文最資佐證。展開文集,似乎找不到美術史、考古學、歷史學三個學科的界線,但其中的學術魅力則無處不在。

08

李梅田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

用讀圖的方式開啟歷史,和8位學者共讀這本書

此書收錄了賀西林教授的一組論文,這些論文不同於以傳世經典為主的美術史研究,研究的物件都是考古出土的影象或視覺材料,研究的方法也是歷史時期考古學與美術史的結合,因此可以歸屬於“美術考古”研究。美術考古與美術史之間,前者也許更關注美術品的史料性而不是藝術性,考古影象與其他考古遺存一樣,都是“史料”,其作用與傳世文獻相似,是可以用來“閱讀過去”的,正如本書書名所示——“讀圖觀史”。

到底如何“讀圖觀史”?賀西林教授透過對漢唐時期的數個經典案例,展現了他的研究路徑,大致是在影象志研究的基礎上,尋求影象的結構與邏輯、探究影象的主題與意涵、還原影象的生成機制、建構古人的信仰體系,等等。這種讀圖方式是透過兩種“觀看”來實現的:一是作者對古代社會的“觀看”,如透過馬王堆一號漢墓的棺畫與帛畫看到了西漢前期的昇仙表達,透過樹下古裝女子圖看到了燕妃、李勣的身世及他們的政治與道德傾向,透過北魏畫像石棺看到了當時的匠作體系,透過入華中亞人畫像石葬具看到了六世紀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融;另一種是古人對周邊世界的“觀看”,無論漢代的昇仙或羽人影象,還是北魏的孝子影象,或是唐代的樹下古裝女子圖,都是當時的影象製作者或使用者對所處世界的觀察、理解與形象表達。西林教授透過這兩種“觀看”,討論了十個漢唐時期的經典案例,旁徵博引、創見迭出,使得讀者得以撥開歷史的迷霧,一窺影象背後的古代社會。

原標題:《用讀圖的方式開啟歷史,和8位學者共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