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圓桌|在當代語境下,思考“海上·青年·影像”的關係

5月8日,上海地區首次單純定位青年影像作品的綜合性展覽——“2018 海上·青年·影像作品邀請展”在上海城市創藝空間舉辦。此次展覽透過推薦、遴選的方式,呈現了工作、生活於上海的16位國內外影像藝術家的,13件包括影像裝置、數字video作品、互動、VR等形式作品。

展覽希望以影像藝術為媒介和依託,使傳統架上藝術得以進一步延展、昇華並呈現一種獨特的視覺衝擊與感受,也為青年影像藝術家提供一次集中梳理、展示和交流的機會

。這是繼成功舉辦兩屆“海上漂移”展覽和“海上·70”“海上·80”青年藝術家作品邀請展之後,又一次以“海上”名義集結的專題展覽。

此次展覽由上海市青年文聯、上海市普陀區文化局主辦。

展覽開幕研討會透過影像作品在當代語境下的思考、創作與發展軌跡,對青年影像藝術進行了一次初步探討,“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特刊發部分發言。

圓桌|在當代語境下,思考“海上·青年·影像”的關係

參展作品(下同),王藝霖

《星空》

丁設(藝術家、上海美協副秘書長):

2018海上青年影像作品展是大概半年前我們考慮繼海上70、80後展覽作者又一次以海上影像作品的展。為什麼考慮到影像作品展呢?因為我們影像藝術作品佔據了咱們的空間和視覺。所以說未來上海青年藝術家在影像領域探索和研究也是一個新的話題。說是新的話題,實際上在老藝術家裡面包括60、70做了更多的嘗試,但是我們純影像這種方式進行探討把這些藝術家邀請到一個展廳裡面來進行交流展示,在我記憶當中可能還是比較少的,所以我後來也徵求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老師,理論家,專家討論這個問題,上海未來青年影像的發展和現狀是怎麼樣,因為它作為媒介已經非常重要,也是國際化交流,包括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展示傳播的一個非常好的手段,特別是網路時代的興起。所以上海市青年攝影家協會考慮做這麼一件事情。

圓桌|在當代語境下,思考“海上·青年·影像”的關係

徐喆《等一隻鳥》

胡介鳴(藝術家、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

這個展覽出發點是很有力量的一個時段,倒也不是說影像作品新,這已經不是新了。“新”字概念,我個人也是不願意去提的,因為“新”是沒有標準的。而且不是說“新”就是好,那新和好是完全兩個概念。但是反過來“新”代表了一種活力沒有一種新或者對新沒期盼,那我們人類是不會前進的,我們把新媒體,新看成是一種期望。一種力量。

從這個角度來看,年輕人就是一個未來或者一個希望。所以我當時聽說這個展覽,我覺得這是很有意思,而且是美協層面,這就更有意思了。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推出了影像部分,所以聽到美協影像藝術的支援,也是很振奮的一個事。影像包括有數字、資訊科技,互動網路等等這一系列東西能夠呈現,這個展覽應該是一個開端,我覺得希望後面有持續性的發展。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我始終覺得要真正成為一個非常有實力的作品,只有形式是不夠的。真正在起作用是它遠期在形式的背後的內涵,從這個層面來看我們現在作品還是有很大的空間要提升,我想對形式的拓展外還要重視內涵的提升,真正好的作品還是在背後,一招制勝的力量。我想這塊從後續的去慢慢提升,那麼我覺得需要一種人文的東西補充。所以我建議有一些更多的一些研討,包括不同形式的研討,包括年輕人,包括網上,建立起平臺進行互相交流來從內涵部分提高。

圓桌|在當代語境下,思考“海上·青年·影像”的關係

沈凌昊《時光之塵-記憶的洞穴》

李曉峰(上海美術學院教授、策展人):

面對影像藝術的研究中國可能有三代人了,影像技術不是我們的原創,是舶來的。那麼在我們基因當中,與影像相遇的究竟是什麼?是張培力,胡介鳴還是楊福東?其實這幾位都不一樣。1999年我們做都市系列展覽的時候,楊福東還是以油畫家身份參展的,如今他變成的影像大家,但是他往電影裡頭走得更多一些。胡介鳴的影像很精緻、有上海情結,他的思維的精密度,精確度和智慧上的精明度產生了他的影像語言。所以胡介鳴的影像實驗與裝置與製作的關係特別多。我想說的一點是什麼呢?其實影像如果在一個大的傳統藝術語境中是一個很新的語言,很新的類別,如果這樣是很容易識別的話,新,它不同於電影,更不同於傳統的視覺藝術。但是從今天影像變成我們生活不可離開,分秒不可離開存在的時候,它滲透到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時候,它其實是最難識別的一種藝術。在這點上影像藝術家或者做影像的藝術家們面對的挑戰,不亞於一切其他藝術類別的挑戰。但是它的機會也很大,因為他的受眾群。

圓桌|在當代語境下,思考“海上·青年·影像”的關係

榮曉佳《極光3》

周長江(油畫家):

現在時代發展非常快,架上繪畫的畫面是靜止的空間,但是藝術現象的發展和科技發展是同步的,每個時代發展都是技術引起革命後引起藝術的革命,藝術的手段都是和技術緊密相連的。我相信影像,隨著科技成分越來越高,手段越來越多將來會成為很主流的方式。我作為評選委員會,參加了評選整個過程,所以看到很多作品,但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多數作品技術性比較多,其實影像可以更深層次的挖掘人的內心和社會的心理,對人的那種非常態的時刻的記錄,只有影像可以做得更深刻。我看西方很多作品在這方面做得非常深入,在探討人的存在,人的內心和人的整個心理,我相信這一塊隨著將來年輕人會做得更好。

圓桌|在當代語境下,思考“海上·青年·影像”的關係

朱聖巍《530劇場 16人和16部動畫》

林明傑(媒體人):

今天的時代是每個人都是在人類歷史中間前所未有的和影像發生關係,每個人都是自拍高手和P圖高手。偏偏在這個時代對影像藝術我們又是那麼陌生,這是不應該的。其實並不陌生,只是我們有一種觀念上的陌生,並不是現實的陌生,現實大家已經很親密的發生關係,你只要開啟螢幕你就看到各種影像,技術也好,藝術也好,都呈現在你面前。但是我們並不瞭解,我覺得這種現狀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新的藝術誕生從技術的生成和成熟要有一個過程。然後,手段成熟了以後,它如何表達更自由的,更好的表達人們內心和想法,這又是一個結合的過程。

圓桌|在當代語境下,思考“海上·青年·影像”的關係

乙方池《侯風》

朱剛(藝術家、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館長):

影像現在已經成為一個比較時髦的話語了,我們很多傳統畫家裡面都有一些影像作品。影像和我們生活也密切相關,和網際網路的結合,所以我們今天如果說生活藝術要接近生活,而離開了網際網路其實是不可以想象的。上海市青年美協在這方面其實領先了一步在觀念上面,不是按照我們傳統的架上藝術走,不斷探索新的東西。所以我覺得青年美協在這方面做的相當不錯。劉海粟美術館在去年年底做過一個網際網路創世神話大展,也致力於影像方面研究,我想影像作品能夠涉及到人們的心理,表達人們內心世界其實是不遠的世界,應該說從技術上是沒有障礙的。

圓桌|在當代語境下,思考“海上·青年·影像”的關係

袁媛《VISCOSITY》

張立行(媒體人、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我去年到芝加哥美術學院美術館,張培力在做影像展。他把很多的老電影進行剪下,很微妙地傳達了豐富的資訊量和隱喻,我能夠感受到的。但現在有一種說法說,好的影像藝術一定要有反叛機制,要反主流,要有一點疑端邪說,我不完全贊同。至少這個展覽蠻正能量的,我覺得技術發展到現在已經可以超越我們的想象了,而影像藝術的生命力一個是數字化,還有一個無所不在,滲透的,將來擋都擋不住。

圓桌|在當代語境下,思考“海上·青年·影像”的關係

謝曹閩 《裟婆世界》

江梅:

在今天來講,確實不是用“新”來評價藝術落後還是先進,這不是我們今天要關注的問題。如果時間往前推20多年,講到新媒體時候,“新”確實有特殊含義在裡面的。在90年代新媒體藝術是崛起的時間段,有一批從事新媒體的藝術家,其中以胡介鳴代表,在那個時代,在技術方面的是很薄弱的。

20多年過去了,我們現在像青年美協想提供這樣專業的藝術空間,那麼好的一個技術的支撐,藝術家參加的這些年輕藝術家用非常好的技術手段表現他們的這樣的一些,表達他們的這些想表達的東西,從技術角度來講,我覺得已經是很成熟了。在官方評審下,我們這次入選的作品從觀感來講是不錯。在大資料的時代,影像跟我們生活無縫接觸,藝術家對自己生活,包括對現實,包括對自身所面對的一個文化處境,社會情景,有超越一般人的敏感度,能夠捕捉到,超越一般人的經驗。這些能夠在作品當中體現出來的話,我相信,我覺得可能就是透過非常好的一個技術的支撐,技術的手段展現出來。那可能這是最後會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藝術是永恆的。所謂經典藝術,裡面一定是有恆久的價值在裡面,包括人的價值、人性的價值。我覺得在大資料時代,我們更需要人文的積累和思考,把我們碎片化的時間集中在一個點上深入的思考問題。在掌握最好技術的同時,把自己內心真正想表達的東西能夠非常準確地表達出來。

圓桌|在當代語境下,思考“海上·青年·影像”的關係

莊嘉靖《無聲之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