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敬辭”當“謙辭”,“謝謝聆聽”的低階錯誤,不要再犯了

前同事這兩天心情不錯,說自己已經走出了“陰影”,如果可能的話,下月將去外地參加一次業務培訓。問我這裡這個暑假有沒有什麼樣的培訓。我連忙打斷他的話,我正在忙我的事,別提什麼培訓的事。

“敬辭”當“謙辭”,“謝謝聆聽”的低階錯誤,不要再犯了

每天按照自己既定的計劃安排去完成任務,努力地“做好自己”,心情不再焦慮,也不覺得空虛,更對下一目標充滿期待。因此,在這種心境下,非常不願意被某些雜事所攪擾,哪怕是所謂的正規的美其名曰的“培訓”,我都是極其排斥的。

再次感謝這個看來“有驚無險”的非常時期,它給人以閒暇,卻不用被召集到一起去參加“名家”講座,以利於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

如此說來,並非是自己已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不需要繼續“充電”,而實在是對那些所謂的“大咖”難以恭維。每當參加這樣的“專家”講座,正襟危坐洗耳恭聽,頭幾句還能聽進去,但隨著時間推移,兩耳便開始充塞著看似“高、大、上”的理論,實則一點兒也不接地氣、缺乏操作性的“水貨”,甚至出現了邏輯不通遣詞造句都那麼彆扭的混亂用語。

“敬辭”當“謙辭”,“謝謝聆聽”的低階錯誤,不要再犯了

記得某一年暑期,參加由單位組織的講座,被邀請的某“名家”是位年輕幹練的女性,無論是外在形象,還是透露出知識涵養,都非常像那麼回事。漸漸地,開始順著講座中穿插的PPT上文字讀念起來,一點兒發揮的特色都沒有,PPT上的內容,在網上一搜一大堆,大多都是耳熟能詳的常規知識,所以現在聽起來味同嚼蠟,一點新鮮的感覺都沒有。但只能忍耐著,好不容易堅持著聽完,最後在她“謝謝聆聽”的結束語後,還和所有與會者跟風似的鼓起了掌。

其實也能理解“謝謝聆聽”之類的文字,是“名家”感謝聽眾前來捧場的意思。

可我總覺得這是好怪的一個結尾。

聆聽是一個漢語詞語,指集中精力、認真地聽。語出漢楊雄《法言·五百》:“聆聽前世,清視在下,鑑莫近於斯矣。”,

聆,字從耳從令,令亦聲。“令”意為“吩咐”。“耳”與“令”聯合起來表示“傾聽吩咐”,本義是集中精力,認真的聽、虔誠的聽。

“敬辭”當“謙辭”,“謝謝聆聽”的低階錯誤,不要再犯了

因此,“聆聽”常用作敬辭,其主語只能是說話人自己,是由聽講者使用的。表達對講話者的尊敬,表示自己在洗耳恭聽尊貴客人或長輩的教誨。

如果是演講者主動使用,即便講話者是長者、是尊者,也不宜自己用“感謝聆聽”,變得“自抬轎子”,不符合講究謙虛美德的中國傳統文化。如果演講者甚至並不是聽講者的上級或長輩,那就更不應該了。

演講的最後說上一句:“謝謝聆聽”,是誤把敬辭當謙辭了,給人的感覺會有點“大言不慚”,把自己放在長者、尊者的位置,太把自己的話當回事了,將演講當成是對別人的教誨,是值得你們聽眾認真聽取的。

“謝謝聆聽”等於“謝謝大家洗耳恭聽我的演講。

類似的還有,“謝謝你拜讀我的大作。”

“敬辭”當“謙辭”,“謝謝聆聽”的低階錯誤,不要再犯了

也許有人認為我是小題大做,不屑於我這樣的“吹毛求疵”,把不算事的事放大了。可我卻不這麼認為,作為一名老師,尤其是語文老師,在文字的揣度上,一定要嚴謹,甚至要苛刻些。傳道授業解惑,都離不開文字這個載體,使用文字的正確或謬誤,將直接影響著學生接受知識明白道理的準確或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