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成都東大路,古時連線成渝直達南京的“高速路”,已有2200年曆史

成都東大路,古時連線成渝直達南京的“高速路”,已有2200年曆史

成都東大路,古時連線成渝直達南京的“高速路”,已有2200年曆史

成都市區有條東大街,出東門有條東大路,地鐵2號線有一個站點叫東大路站,這些地名的來歷,與古時候連線成渝兩地的快速路密不可分,快速路又稱成渝古道,成渝古道又叫東大路,東大路因出成都東門而得名。到明朝時,它除了通重慶,還直達武漢、南京。

成都東大路,是成都溝通川東方向、長江下游的必經之路,最早成型於秦漢,史稱蜀巴大道,距今2200年曆史。它上起成都迎暉門(錦官驛),下達重慶通遠門,沿途經龍泉驛、南津驛、雙鳳驛、來鳳驛、白市驛等五驛四鎮三街七十二堂口,每個堂口15華里,成渝之間共計1080華里,單邊行走需要15天。

龍泉驛,作為川東首驛,是東大路的必經之地。在這裡,東大路又分三條線。第一條是中線龍泉驛官道,也是成渝快速路的主道,從迎暉門出來,經沙河鋪、大面鋪、界牌鋪、龍泉驛、山泉鋪、柳溝鋪、茶店場、石盤鋪,到簡陽的陽安驛,資陽的南津驛,最後到重慶,是官差、信使必走的官道。第二條是北支線洛帶商道,出成都東門,經萬年場、十陵、西河場、洛帶鎮、義興場、萬興場,到簡陽的五鳳溪,最後坐船去陽安驛、南津驛,因為五鳳溪有商船可用,是商人必走的商道。第三條是南支線柏合鎮文道,從九眼橋出發,經三聖鄉、柏合寺、長松寺,經簡陽的賈家場,到陽安驛,因龍泉山山勢險峻,風光旖旎,自古以來是文人騷客喜歡穿越的地方,特別是柏合寺、長松寺,常年累月留存下來許多文人官員的詩文和墨寶。

成都東大路,古時連線成渝直達南京的“高速路”,已有2200年曆史

龍泉驛,秦拓小路,漢置郵亭,唐設驛傳,元改站赤,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在龍泉鎮設巡檢司,設國家級驛站“龍泉驛”,始稱“龍泉驛”。

據明天啟年間馮任修《成都府志》記載,當時龍泉驛有60名旱夫,即現在郵遞員,設驛長1名,馬匹45匹,廚師6名,每年撥白銀2068兩,總規模在成都府22個驛站中僅次於錦官驛。成渝古道1080里路程,如果行人單邊行走需要15天,地方官員會根據皇帝要求,會選三百里到八百里加急,那麼驛站的驛丁一天之內要跑完三百里、五百里、六百里或八百里路程,相比現在的高速公路,靠人與馬匹奔跑,已經是快得不行了。

可以想象,從明到清,龍泉驛站的驛丁們聽到六百里、八百里加急,不等文書靠近,飛身上馬,接過從成都迎暉門飛來的文書,但見人影一晃,人與馬已賓士在龍泉山上。無論數九寒天,還是夏陽酷暑,抑或在寒風凜冽的冬天,狂風大雨之下,驛丁們都毫無例外身背文書袋,匆匆賓士在千年成渝官道上。耳畔響起的只有驛丁們的一路吆喝:“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閒人閃開,閒人閃開!”“御賜金牌,阻我者死,逆我者亡!”此時,古道生煙,一路絕塵。

成都東大路,古時連線成渝直達南京的“高速路”,已有2200年曆史

過去,攔劫官差可是死罪。但到了晚清,革命軍風起雲湧,駐紮在龍泉驛的夏之時(留日歸來,革命黨人,時任四川新軍十七鎮步兵排長),在原區一醫院黃桷樹下打響了四川地區反清第一槍。起義成功後,他帶著三百多人沿東大路撤離龍泉驛,準備撤到川南或川北去打游擊。走到樂至縣城附近,夏之時在童家壩攔截下一個快馬驛丁,在驛丁身上搜出一封密件,才知重慶城已被同盟會佔領。於是他帶領隊伍順涪江而下,經銅梁、合川,過浮圖關,穿通遠門進了被同盟會控制的重慶城。

同龍泉驛官道相比,位於官道北面的洛帶商道卻沒有這麼多傳奇故事,但它卻成了成都的物資集散中心和商品中轉站。常言道,“運不完的五鳳溪,搬不完的甑子場(洛帶),裝不滿的成都府”。成都作為四川省府所在地,自唐代開始就是一座消費城市,很多物資均需從川東運送上來。比如龍泉山的柴禾,川東的油、鹽、糖、燒酒、棉花等物資。為省力,客商都願意走水路,五鳳溪位於沱江邊,成為客商卸貨的重要港口,也是距成都市區最近的一條水路。從五鳳溪到甑子場需要翻越龍泉山,只能肩挑背馱,到了甑子場,進了成都平原,利用獨輪車再把貨物運進成都,大大方便了物資流通。當然,這條古商道也留下了許多傳說和故事,比如諸葛亮龍泉山觀星故事,劉禪落帶故事,張獻忠止馬故事,義興橋、三百梯、九道拐、黑峰寺的故事等等。

成都東大路,古時連線成渝直達南京的“高速路”,已有2200年曆史

位於龍泉驛官道南面的柏合文道,卻多了一些詩情畫意和山水風景。它不同於龍泉驛官道、柏合商道的是,上山路途險峻了許多,有三百石梯需要攀爬。山腳陡溝河環繞,山上古樹成蔭,山頂的長松寺因氣溫比成都平原低5℃-7℃度,成了避暑勝地。長松山、長松寺在唐朝最負盛名。據傳,唐明皇李隆基有感於山頂氣候,曾手書“長松衍慶寺”三字,並親賜御香,建御香亭一座,後毀於“文革”。 唐僖宗李儇曾為長松寺僧人圓方賜紫衣。唐朝宰相李德裕則與長松寺僧人圓明詩詞唱和。晚唐詩人鄭谷曾在長松寺居住6年有餘,寫了大量詩詞。

經過千年演變,長松山的氣候和風景吸引了歷代文人騷客縱情山水,吟詩作賦,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更有隱逸之士在山間崖壁(唐三教場及石佛寺)留有詠物抒懷的題詞碑刻。比如蘇東坡的“寓目紫翠間,安眠本非睡。夢中化為鶴,飛入長松寺”;袁天罡的“敲石鼓、撞石鍾、騎臥龍、上長松,誰人識得破,定能朝中坐”;南宋詩人楊甲的“何處長松寺,雨花雲外臺。山從百曲轉,路入九關回”等等。

成都東大路,古時連線成渝直達南京的“高速路”,已有2200年曆史

長松山古時候就有著名的“長松八景”,分別是“雲峰積雪”、“千年銀杏”、“西寨斜暉”、“普銘大篆”、“成化豐碑”、“長腳仙蹤”、“魯班眢井”、“萬頃松濤”。屹立於南東大路、長松山頂的千年古銀杏樹,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它碩大的樹冠,古老的軀幹,見證了成都東大路的風風雨雨,更是東大路的活化石。2007年3月被評為“成都十大千年古樹王”之一。

物換星移,千年東大路已逐漸隱沒在山林之間,壩區極少能尋到它的歷史痕跡,但在龍泉山仍能找到它歷經歲月洗禮留下的美麗遺痕,隨著成都市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打造,建設城市綠心,傳承古驛文化,古東大路將再次煥發青春。

成都東大路,古時連線成渝直達南京的“高速路”,已有2200年曆史

成都東大路,古時連線成渝直達南京的“高速路”,已有2200年曆史

(全文完,部分圖片來自網路。曾明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