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電影文學館”系列叢書出版 專家學者座談“從文學到電影”

“電影文學館”系列叢書是重慶出版社出版、華章同人出品策劃的經典叢書品牌,致力於經典文學與經典電影的相遇,以文學深化對電影的權威解讀,出版作品包括《阿甘正傳》《飛越瘋人院》《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面紗》《猜火車》等。

這些經典電影的原著小說,被翻譯成多種文字風靡世界,多部作品獲奧斯卡金像獎、美國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法國凱撒獎等多種大獎,豆瓣電影10萬條以上評價,是歷久彌新的電影佳作,更是真正經久不衰的文學經典。

“電影文學館”系列叢書出版 專家學者座談“從文學到電影”

12月20日,在北京單向空間朝陽大悅城店,主辦方重慶出版集團北京華章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單向空間一起舉辦了“從文學到電影”文學觀影沙龍。此次沙龍正是希望讓觀眾和讀者在電影文化豐富且超前的現代生活裡,靜下心來去品味原著作品帶給我們的更現實的思考,去了解那些經典改編作品的變與常。

活動現場,主辦方精心為觀眾準備了《面紗》《飛越瘋人院》《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三部經典影視作品剪輯版。簡單觀影之後,知名影評人、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張獻民和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勵耘博士後”王昕就影片和原著作品與在座讀者朋友進行探討和閱讀分享。

特邀主持人朗唐工作室創始人、文學現場策劃人唐娟提到,原著的閱讀體驗其實更真實,閱讀過程中會隨文字深入,更容易接近作者創作時代的真實社會環境。而電影的改編多多少少有所偏失,比如《面紗》的改編就很溫暖,但或許正好也彌補了閱讀原著帶給讀者的那種“悲劇感”。

“電影文學館”系列叢書出版 專家學者座談“從文學到電影”

對此,兼職電影文學顧問和電影藝術監製的張獻民說,文學改編電影首先肯定要尊重原著,這是“鐵律”,一般改編也會要求編劇去閱讀原著、理解原著。但是編劇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對於原著裡篇幅或“尺度”特別大的地方,編劇是有責任且必須要“變”的。比如《飛越瘋人院》有點類似於東歐“隱喻式電影”,張獻民認為這部原著的文字其實是有點“髒話文學”,其次還帶有一點“科幻或迷幻色彩”(原著中有很多關於主角腦海中想象的特殊治療手段和場景描寫),但是原著裡的很多體制或手段問題,就不適合搬上熒屏,所以必須需要編劇對此進行改編,那麼少了原著的精彩也是難以避免的。所以張獻民也倡議,不能把電影和文學混為一談,各有各的藝術處理形式,經典改編作品的“變”與“常”其實沒有次重之分。

“電影文學館”系列叢書出版 專家學者座談“從文學到電影”

王昕主要研究中外電影史論、大眾文化和科幻文學,他在談到《面紗》這部作品時提到,閱讀或觀看這一作品不光是因為它的文學或電影價值,也不侷限於愛情這一主題,讀者還可以關注它所展現的世界結構、殖民者心態,以及特定時代“男權”視角對女性生命經驗的呈現。在他看來,改編幅度的大小有著不同的衡量標準,有的更多是內容上的增刪、側重點的調整,是內容呈現上“變”,另一些則是形式和結構上的轉換。例如《飛越瘋人院》的電影與原著之間就進行了徹底的視角轉換,電影版將主視角人物從印第安酋長直接改為麥克墨菲,從形式結構上看,這可能是更明顯的“變”。因為電影和文學是兩種不同的形式、媒介,它們之間可以轉換,但怎樣的轉換是成功的,如何去評價其中的“變異”是否恰當,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電影文學館”系列叢書出版 專家學者座談“從文學到電影”

正如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在為“電影文學館”叢書所作序言中寫道:“電影文學館”叢書以著名影片的原著小說為主體,再次迴歸“從小說到電影”的經典命題,再次標識文學與電影間的親緣關係與媒介區隔,猶如交叉小徑的花園裡溪水勾畫出的界標。往返於文學與電影的遠方和近端,是為了再度審視和思考我們的世界、時代和生命。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