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波斯語課》一種求生的慾望和一種思想和情感的力量

《波斯語課》一種求生的慾望和一種思想和情感的力量

二戰是電影世界中最經典的題材之一,半個多世紀以來,無數電影創作者以二戰為題材書寫出了動人的故事,可能是一場人間絞肉機一般的殘酷大戰,可能是一次遠赴前線的救援行動,可能是一個不願帶著槍上戰場的戰士在屍橫遍野中創造了生命的奇蹟,也可能是德國企業家甘冒奇險拯救了數以百計的猶太人。

二戰題材的魅力就在於,每當我們以為二戰的故事已經講到頭的時候,總能有別出心裁的電影創作者想出新的點子,令我們眼前一亮,最後再度陷入對這場人類史上最大災難的反思之中,《波斯語課》就給我這種感覺。

影片講述了二戰期間的集中營裡,一個猶太人在機緣巧合之下謊稱自己是波斯人,於是逃過了德軍的屠殺,然而他被一位德國軍官“看上”,要求他教軍官波斯語。未免穿幫丟掉小命,這位猶太人只能硬著頭皮不斷地編造莫須有的波斯語單詞來搪塞軍官。

憑空創造一門語言的難度是學術級的,不僅要求極佳的記憶力,還要有足夠的創造力,猶太人無奈之下開始用集中營裡的人名異化成“波斯語”單詞,就這樣他竟然成功地編造出了2840個波斯語單詞,而他的這份記憶,也在戰後成為了追溯受害者名單的寶貴資料。

《波斯語課》一種求生的慾望和一種思想和情感的力量

是不是挺有新意的?反正我是從未看到過這樣的故事,畢竟在二戰的集中營中能夠苟活下來的猶太人本就已經是極少數了,而靠著創造一門語言活下來這種操作更是難以想象。

義大利作家普里莫·萊維在自己的經典著作《被淹沒與被拯救的》中曾盡述集中營裡的黑暗秘密,猶太人生活在死亡的邊緣,時刻被暴力加害,精神意志也不斷遭到侵犯,倖存者都匍匐行走在巨大的羞恥感和罪惡感中,後來這部作品也成為了對於二戰集中營的普遍認知。

而《波斯語課》則打破了人們對於二戰集中營的這種印象,雖然它依然呈現了集中營中殘酷的權力與壓迫,冷酷的暴力和屠殺,但它同時也傳達出了一份脆弱的安全感、一種求生的慾望和一種思想和情感的力量。

更有趣的是,看過這部二戰題材的《波斯語課》後,我竟然想起來那部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影史第一”影片——《肖申克的救贖》。

仔細想想,很多相似的地方。

《波斯語課》一種求生的慾望和一種思想和情感的力量

猶太人進入集中營,本將面臨死於非命的下場,卻因為謊稱的波斯人身份以及異想天開的編造波斯語而成為了德國軍官的“老師”活了下來,在集中營裡如屢薄冰最後奇蹟逃生。

蒙冤的銀行家安迪進入監獄,本將面臨備受欺凌的日子,卻因為做賬與避稅的高超技巧而成為了一眾典獄官的心腹,甚至還有權在監獄裡籌建圖書館,教化囚犯,最終逃出生天。

是不是同樣的戲劇性?就連集中營裡來了一個真正的波斯人卻被殺人滅口,都和《肖申克的救贖》中監獄裡來了一個知情者卻被殺人滅口一樣異曲同工,可見《波斯語課》不僅有著新穎的故事概念,也有著和經典電影如出一轍的紮實的戲劇結構。

《波斯語課》一種求生的慾望和一種思想和情感的力量

當然,我之所以覺得《波斯語課》和《肖申克的救贖》有共同之處,並不僅僅因為兩部電影的戲劇結構有相似的地方,更加是因為兩部電影都有一樣多層次的人性視角,也是兩部電影之所以能夠打動人的地方。

求生的本能,是人類最基礎的慾望,無論是在濫殺無辜的二戰集中營,還是弱肉強食的監獄高牆之下,而正是這一點求生的慾望,催生出了《波斯語課》和《肖申克的救贖》這樣略顯荒誕又曲折動人的故事。

一個是謊稱身份,繼而用一個又一個的謊言保護自己,隨時都有被戳穿後死於非命的危險,一個是虛與委蛇,假裝為強權盡心服務,卻在暗中耗費年月地打通隧道,隨時都有被發現後慘淡收場的危險。

同樣動輒喪命的絕境,卻誕生出同樣“藝高人膽大”的操作,這樣危機與冒險之間的巨大的反差,正表現出了人類對生存的渴望以及對自由的嚮往之心是多麼的強大。

求生的本能之後,就是精神的愉悅。

《波斯語課》一種求生的慾望和一種思想和情感的力量

《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句很經典的臺詞:“我們坐著喝著啤酒,陽光灑在肩頭,覺得是個自由人。”

臺詞念出的一幕,是安迪和一群囚犯在屋頂上剛剛乾完體力活,正暢飲安迪用智慧向獄警換來的一桶啤酒,安迪的臉上浮現出微妙的笑容。

這是《肖申克的救贖》中很著力表現的一點,安迪之所以是籠子裡關不住的鳥,就在於他即使身處可怕的監獄之中,依然不會只是行屍走肉地活著。

安迪永遠有一份自由心靈的追求,一份精神的愉悅,這份愉悅可以是勞作後的一瓶啤酒,也可以是反覆書信求來的一批批舊書。

《波斯語課》中的猶太人可能沒有安迪的這種好運氣,但這種對於精神愉悅的追求,卻在別的人身上體現了出來——德國的軍官們。

很多二戰題材的影視作品中,都將德國軍人扁平地塑造成了沒有感情的屠夫、手染罪惡的殺手,但《波斯語課》中我們看到,德國的軍人固然是專橫跋扈、草菅人命,但他們也有上下級之間的勾心鬥角、流言蜚語,也有對於家鄉美味的一份眷戀,也有對一場體面的野餐或者一場歡快舞會的嚮往。

《波斯語課》一種求生的慾望和一種思想和情感的力量

這種兩面的刻畫,讓影片中的德國軍人不僅僅是惡棍和戰犯,也有普通職場中的心機,也有對鄉土之情的思念,也有一晌貪歡的欲求,所謂的反面人物依然反面,但無疑立體了許多。

《波斯語課》一種求生的慾望和一種思想和情感的力量

在求生的本能、精神的愉悅之後,則是人類最高的追求——心中的夢想。安迪在籌劃多年遠走高飛之後,改名換姓,過上了安逸樸實的生活,多年後和獄中老友在明媚的海濱重逢。

而《波斯語課》中的德國軍官其實有著和安迪同樣的夢想,就是在戰爭結束後去到伊朗開一家小餐館——很難想象一個手染鮮血的納粹軍官的夢想竟然會是這麼純真而美好,也因此讓這個夢想聽起來更加動人。

《波斯語課》一種求生的慾望和一種思想和情感的力量

所謂“平庸之惡”的軍官正是為了這個夢想才會遭遇到那個謊稱自己是波斯人的猶太人,才會被矇在鼓裡地努力學習了一套假的波斯語,當軍官在戰後真的來到夢中的土地,自信地說著自以為的波斯語卻反而被抓捕的時候,相信所有觀眾都會感慨那份造化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