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文人士大夫的旅行風俗之一,遊學

“遊學”指遠遊異地,從師求學。《北史·樊深傳》:“遊學於汾晉間。”也指以所學遊說諸侯。《史記·秦始皇本紀》:“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先秦秦漢時期的“遊學”,帶有很大的功利性,與遊宦緊密相聯,表現為讀書遊說。孔子周遊列國,開創了遊學、遊宦的風氣。戰國時期的策士蘇秦、張儀等人周遊各國,向統治者陳述自己的主張,以謀求高官厚祿。

文人士大夫的旅行風俗之一,遊學

《史記·張儀列傳》載,魏國人張儀遊說諸侯到了楚國,被人打得遍體鱗傷,其妻說:“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說:“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張儀曰:“足矣!”由此可知策士們對遊學、遊宦的自信和熱衷。兩漢時期,“徵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使文人學子的遊學之風一度高漲。

文人士大夫的旅行風俗之一,遊學

枚皋由吳地來到長安,“上書北闕,自陳枚乘之子。上得之大喜”,“詔使賦平樂館,善之。拜為郎”。成都人揚雄40餘歲時客遊長安,漢成帝時被薦入朝,陪伴皇帝出遊甘泉宮,作《甘泉賦》。不久,揚雄又隨成帝到河東汾陰祭祀后土。儀式結束後,他隨天子游覽汾陰東北的介山到龍門(今山西河津)觀黃河奔騰之勢。抵鹽池(今山西運城南),覽萬頃雪色。登西嶽,“以望八荒”。

文人士大夫的旅行風俗之一,遊學

張衡年少好學,曾遊學三輔歷覽太華山、終南山等名勝,考察了關中歷史、物產及民俗狀況,為日後寫《二京賦》蒐集了豐富的原始資料。後來他到京師洛陽“觀太學”,博覽群書,最終“通《五經》,貫六藝”。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人鄭玄,曾遊學各地,同時考察沿途山水,“每經歷山川”皆終身不忘。

文人士大夫的旅行風俗之一,遊學

東漢時,“遊學增盛,至三萬餘生”,私人講學規模日益龐大。如姜肱“博通《五經》”,“土之遠來就學者三千餘人”;魯地學者申公“終身不出門”,“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千餘人”;漢陽(今甘肅天水)書生趙壹為人狂放不羈,連闢公府皆不就,終生位不過郡吏,但宦遊洛陽,交結官僚,“名動京師,士大夫想望其風采”,“州郡爭致禮命”。

文人士大夫的旅行風俗之一,遊學

唐朝時實行科舉制,“以詩取士”,文人墨客為了獲取作詩的靈感,經常縱情于山水之間,矢志不渝地讀書、行路、漫遊天下,使負笈遊學之風大盛。如嶺南詩人陳陶,“大中時,遊學長安”。荊州江陵人岑參20歲獻書長安,求仕不遇,奔走京洛,漫遊河朔。

文人士大夫的旅行風俗之一,遊學

孟郊早年在嵩山遊學,學成後遊歷長安,參加科舉,卻屢試不第,直到50歲時,才考中進士。他無限歡欣,賦詩曰:“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清初著名學者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這樣概括旅遊與求學的關係:“昔人五嶽之遊,所以開闊其胸襟眼界,以增其識力,實與讀書、學道、交友、歷事相為表裡。”

文人士大夫的旅行風俗之一,遊學

同時代的張潮在《幽夢影》中說:“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善遊山水者,無之而非山水。書史亦山水也,詩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他還多次表達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志向:“昔人慾以十年讀書、十年遊山、十年檢藏。予謂檢藏儘可不必十年,只二三載足矣。若讀書與遊山,雖或相倍蓰,恐亦不足以償所願也。由此可知,古代讀書與旅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