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4月發文:俞平伯:“新紅學派”創始人,白話詩先驅

餘平波(1900-1990),原名餘明恆,原名平波,出生於江蘇蘇州,浙江湖州,他是現代散文家、紅色學者、新文學運動初期的詩人、中國白話詩創作的開拓者之一、新紅學的奠基人。

餘平波的曾祖父是清末著名學者餘越,于越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住在恩克居,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成為學者,餘暉一生創作了許多作品,包括詩歌、小說和歌劇,他寫了160種書,近500卷,現代大學生章太炎也是俞越的弟子。

俞平伯的父親俞碧雲不僅是清末的探險家,而且是一個博學的人,母親徐志賢是清朝松江府知事徐佑的女兒,她還精通詩歌,餘平波小時候讀母親的經文,九歲時從老師那裡學古文。

4月發文:俞平伯:“新紅學派”創始人,白話詩先驅

餘平波,3歲,餘越,83歲,餘碧雲,34歲

於平博從小就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為他晚年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俞平伯三歲時,曾祖父俞越也給他寫了一副對聯:在臺前培植玉石,再到天上探花。

1915年秋,16歲的於平波考入北京大學文學系,一家人搬到了北京,於平博17歲時與北京大學教授、講師、章太炎大弟子匡圖黃侃共同學習。

餘平波19歲時,第一首白話新詩《泉水》和魯迅小說《狂人日記》在《新青年》上發表,成為中國白話詩歌創作的先行者之1。

五四運動爆發後,俞平伯以“崇尚新學風、崇尚民主”的方式積極參加運動。

胡適新詩集《審判集》是中國現代詩歌的第一部集錦,也是中國新詩奠基的豐碑,胡適成為“新詩之祖”也是自然的。

正是在“試藏”的影響下,餘平波的新詩集《冬夜》也破土而出,這是試藏後最早的詩集。

4月發文:俞平伯:“新紅學派”創始人,白話詩先驅

胡適

俞平伯13歲開始讀《紅樓夢》,21歲的時候,我去英國和傅斯年一起學習,在長途跋涉中,我讀了《紅樓夢》之後,就有了研究《紅樓夢》的願望。

《紅樓夢》作為一門學問,自《紅樓夢》誕生之日起就開始研究,據《清代糧倉筆記》記載,“紅學”一詞最早出現在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後來有記載“紅學興盛於咸豐同治年間”。

然而,“紅學”在當時並不是一門嚴肅的學問或學術,而是帶有開玩笑和開玩笑的味道,我們是在辛亥革命以後才認真對待的,但它很少從哲學和美學出發,而是以“解釋真理”、“審視事物”等各種“索因學派”為主要特徵。

胡適《紅樓夢研究》的第一篇文章《紅樓夢研究》問世,宣告了“新紅學”的誕生,胡適的學生於平波和顧陽剛在北京大學受到胡適老師的啟發,在“紅學”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們與胡適一起,成為當時國內外公認的“新紅學”權威和大師。

胡適、餘平波等人對《新紅學》作出了兩次貢獻,並將《紅樓夢》確立為“自傳”,首先是魯迅的贊同,魯迅在北大講“中國小說史”,多次引用胡適的考據,說胡適的“自傳”是“最可信的理論”(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其次,他總結說,《紅樓夢》前80章是曹雪芹的作品,後40章是程傳元和高娥的合謀偽造,高娥為其補充。

4月發文:俞平伯:“新紅學派”創始人,白話詩先驅

左起:徐安若、葉聖陶、朱自清、餘平波

餘平波對《紅學》的研究是如此出色,他的新詩也是如此,更重要的是,他的舊式詩歌也很優秀。

餘平伯的舊體詩,獲得了清代未被髮掘的詩人之父餘碧雲的真傳,他們深厚而堅實的基礎,受到詩歌界的高度讚揚。

葉聖陶稱讚他“才華橫溢,刻苦鑽研,腳踏實地,步步為營,幾十年如一日”,葉公綽在《古代文人室詞序》中稱讚他“詞的創作深邃,又能辨音辨曲”,“技高一籌,時差不一”。

餘平伯是一位古今兼備的詩人,他不僅創作了大量的古體詩,而且詩歌境界淡漠幽靜,藝術圓潤細膩,風格鮮明,恐怕同一時代沒有別的詩人了。

舊式寫詩也是餘平波自娛、抒情、張揚個性的重要形式。

4月發文:俞平伯:“新紅學派”創始人,白話詩先驅

上世紀60年代,餘平波被困在老君堂的“古塔樓”裡,被擠到另一個刻有書籍的房子裡,作為迴應,他寫了一首詩:

我搬到了我祖先的書房,我來到這裡是為了改變我的寺廟。

房子的角落應該像舊的暮色,隔牆上還可以看到馬纓丹。

“怨而不怒”,甚至“文質彬彬”,卻遭到教育部文學研究所的嚴厲批評,後來,在《五四運動60週年紀念詩》中,他又一次提到了馬拉松:

馬拉松發半城紅,當天舉臂會徽。

他一發怒,趙家就空蕩蕩的。

這首詩讓我想起了我年輕時參加五四運動的情景,當時馬拉松在京城遍地開花,《蘭塔納》見證了餘平波青春的昂揚,晚年的孤獨和痛苦。

1977年,為了紀念60歲的妻子,餘平波寫了一首舊式長詩《花燭團聚之歌》,讀起來感人:

白總理看連彭斌和瓊祥甫的衰落。

在同心重逢60年後,一個新的家庭誕生了。

灰狗白衣服上的雲影在動,悲歡離合在一起。

寂寞的感覺可以款待老人,幾眼望去秋月時的窗前圓圓。

…………

我還記得,在菊亭小學的時候,雲在移動,月亮在冰冷的樹枝上留下陰影。

京法門半開,你可以看到綠燈的小坐姿。

早晚兩條魚又幹又暖。

燒柴火、打水這些平常的事,都是邱闖說的。

…………

4月發文:俞平伯:“新紅學派”創始人,白話詩先驅

俞平伯是一位“一心不留百體”的學者,在對俞平伯《紅樓夢》研究的非學術批評中,何其芳(時任文學研究所所長)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保護了俞平伯,為此,何其芳也受到了批評和批評。

1977年何其芳去世,餘平波不僅親自參加了悼念會,還為何其芳寫了一首詩,他的友誼真摯動人

過去,我一起在郊外花園學習,我喜歡瞭解“文學研究”這一行。

晚年,他花了很多時間吟誦和悼念《金詩篇》,他害怕再討論那些老故事。

習老常年居住在豫南,他的解決之道是耕耘,而不是學習。

人們仍然記得,當他們打電話進來時,他們幫助趕走了豬。

餘平伯晚年還寫了《紅樓夢》,最後四句話是:

修補天空,恨你許久都是徒勞的。

畢竟,舒城還好嗎?敢問曹厚這件事嗎?

胡適說,俞平伯的詩歌“在音律、文學、境界上都受到了舊體詩歌的影響”,在他的新詩中,沒有一位當代詩人能比得上俞平伯的舊詩創作能力。

本文所指的是“中華民國大師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