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秦腔一開口:是愉人,更是佈道,是修行

秦腔一開口:是愉人,更是佈道,是修行

秦腔一開口:是愉人,更是佈道,是修行

華陰老腔一聲喊譚維維;張喜民 - 2016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

華陰老腔一聲喊譚維維;張喜民 - 2016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

能成為舞臺主角者無非三種人:

一是確有蓋世藝術天分,“錐處囊中”,鋒利無比,其銳自出者;

二是能吃得人下苦,練就“驚天藝”,方為“人上人”者;

三是尋情鑽眼、拐彎抹角而“登高一呼”、偶露崢嶸者。

當譚維維遇到老陝

當搖滾遇到秦腔

當流行遇到傳統

當代秦腔的40年興衰沉浮,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

他們擦出的火花

這樣的道理被作家陳彥寫進了長篇小說《主角》,貫穿小說的一大線索就是“吹火”。

秦腔一開口:是愉人,更是佈道,是修行

一夜之間震驚了全國

“吹火”配方成分簡單,配製和技術卻不容易。鋸末配重燃點不夠,配少也不行;包紙用一種農村的老皮紙,水不容易化,油光紙不行;後邊留一個口,前邊留一點小口,外邊火一著就吹。“吹火”還有翻身火、一條龍、蘑菇雲火等多

據說史上最厲害的秦腔藝人可以連吹72口。小說中苟存忠為練這門絕活,十二三歲就燒光了眉毛、頭髮,渾身上下疤痕累累。更有人說,秦腔吹火就不是人能幹的事,不蛻幾層皮,你休想吹好。”

秦腔一開口:是愉人,更是佈道,是修行

“吹火”是秦腔傳統八大絕技之一,在中國戲曲中獨佔鰲頭。

秦腔被譽為中國梆子戲鼻祖,學界普遍認為形成於明代中葉陝西關中地區,五百多年來傳承方式變化巨大。以民國第一個現代戲曲劇社——西安易俗社為標誌,傳統的師傳親授、弟子跟班式傳承製度逐漸被現代“科班”制,即戲校式學院教育替代。

秦腔一開口:是愉人,更是佈道,是修行

小說主角易青娥在舅舅、劇團首席敲鼓師胡三元幫助下,被招入縣劇團,成為“文革”後首期訓練班80名學員之一。

從初排《打焦贊》,錐子尖總算從布袋裡戳出來”,到苟存忠猝死舞臺,《楊排風》的“棍法”,《白蛇傳》的“水袖”,《殺生》的“吹火”和《鬼怨》的“臥魚”等秦腔技法和絕活,易青娥逐漸爐火純青。

由於教育觀念變革,易青娥沒有遭受傳統師承製糟粕的戕害,也沒有如程蝶衣和段小樓那般在戲班子的學徒動輒吃皮肉之苦。

秦腔一開口:是愉人,更是佈道,是修行

過去的師徒關係,徒弟要像自己的娃一樣,在家裡伺候著,一天到晚端茶洗臉,倒洗腳水,甚至“抽大煙你得給我點上”。

——“博物館式保護”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可如果完全割斷市場聯絡,對地方戲曲藝術生態未必有好處。與其被束之高閣,還不如譚維維的一聲吼響徹全球。

現代秦腔的命運與大時代跌宕起伏息息相關:

易青娥開始學戲恰逢唐山大地震、偉人去世;

打倒“四人幫”後,老戲逢春,縣劇團需要配合商品觀念教育活動,下鄉巡演;主角易青娥受到“朦朧派”詩人崇拜;市場經濟大潮洶湧而至,演員流失於茶樓坊間,靠大款打賞接濟;院團改革,劇種改良,新人再出。

秦腔一開口:是愉人,更是佈道,是修行

從中國的底層鄉村開始,小說一直寫到北京的中南海,到紐約百老匯。

“不是人能幹的事”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能成為舞臺主角者無非三種人:

一是確有蓋世藝術天分,“錐處囊中”,鋒利無比,其銳自出者;

二是能吃得人下苦,練就“驚天藝”,方為“人上人”者;

易青娥屬於第二種。她對秦腔劇目裡那些男歡女愛、家國情仇一知半解,無論唱戲還是做人都處處隱忍退讓,對做主角更有種“天然怯場與反感”。可是,時勢就那樣把一個能吃苦的孩子,一步步推到了主角的寶座上。

秦腔一開口:是愉人,更是佈道,是修行

戲曲是社會的鏡子,臺上生死浮沉、善惡忠奸,演繹舞臺之外的興衰榮辱、悲歡離合。小說中易青娥性格邏輯演進,與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變遷,秦腔的發展興衰交織在一起。陳彥也許無意於為當代秦腔立傳,可就小說文字與史實的互文關係而言,的確呈現出豐富的“鑲嵌物”。

2004年,全國文藝院團改革,西安成為四個試點城市之一,戲曲產業化不可逆轉。

秦腔一開口:是愉人,更是佈道,是修行

西安兩所百年老社——易俗社和三意社,與尚友社、五一劇團合併為西安秦腔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兩社牌子保留,主管單位變為曲江新區。省內幾乎所有市縣劇團都完成轉企改制,唯獨省戲曲研究院仍保留事業單位性質。

在面對大批演員退團和被辭退同時,劇本革新也是難題,傳統劇目亟須“經典化提升”,票房和口碑兼具的現代戲更是鳳毛麟角。

秦腔一開口:是愉人,更是佈道,是修行

小說中易青娥經歷了兩段一波三折的婚姻,兒子不幸夭亡。暮年向佛教尋求心靈安慰,對熙攘世事越發平靜。可是打破平靜的還是秦腔——秦八娃為她的養女宋雨量身定做劇本,悉心培養,使現代戲《梨花雨》爆炸了,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她曾經的光環移位了,宋雨成為新一代秦腔名伶——“小憶秦娥”,讓她百感交集,莫名失落。

三是尋情鑽眼、拐彎抹角而“登高一呼”、偶露崢嶸者

對秦腔的未來,《主角》給予了充分的善意。

作為流行於西北五省區的大劇種,秦腔在改革開放初期一度面臨“消亡”危機,很多老戲排完了,新戲又沒跟上來。有人畫漫畫說,秦腔有“三老”,老劇本、老觀眾、老演員,不滅亡才怪。

秦腔一開口:是愉人,更是佈道,是修行

40年過去,秦腔未倒。

“有秦音在,秦腔就不會消亡。”在學者和文化行業的考察中,戲曲文化仍是諸多村民獲取歷史、法律、人倫常識,從而建立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的重要手段。

同時,秦音也自有其生命力。

秦腔一開口:是愉人,更是佈道,是修行

有秦音在,秦腔就不會消亡

說到搖滾與民間藝術結合,譚維維做了很多嘗試:

除了華陰老腔的《給你一點顏色》,還有改編戲班樂隊的《數人玩》,有搖滾與rap結合 (《飛了》),有舞臺藝術與搖滾結合(《花夜》),有自己的主流搖滾,還有在中國之星總決賽上唱的自己創作的《星星》也很棒。

秦腔一開口:是愉人,更是佈道,是修行

有時候看似枯舊的傳統,恰似一團乾柴,佔火就著。

《人民文學》雜誌這樣評價《主角》。

秦腔寫梨園春秋,卻不困囿於勵志故事,人生百態背後是社會變遷和秦腔興衰。

也許“盼的那巨龍把身翻”之類的歌詞顯得很土,但是那正是民謠中最淳樸的東西和流行在慢慢融合,慢慢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