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出身染行世家,他為何投身娛樂事業?

2014年1月7日,在中國香港,一位107歲的老人與世長辭。他死之後,不光是香港,在中國內地非常廣闊的區域之內,都有人點上蠟燭,拉起橫幅,來祭奠這位老人,他的名字叫邵逸夫。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聊聊歷史吧!

可能有的影迷非常熟悉這個人,因為有不少的60後、70後、80後,就是看著邵氏電影公司拍的電影長大的。也有更多的人在生活當中,幾乎離不開香港TVB的電視連續劇。像早期的《射鵰英雄傳》《上海灘》《大時代》,在中國內地都有廣泛的影響。邵逸夫一方面拍電影,另一方面又開創了香港無線電視臺這個電視帝國。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去祭奠他呢?

出身染行世家,他為何投身娛樂事業?

一位107歲的老人,有可能早已被這個時代遺忘,被年輕人遺忘。但事實是,60後、70後、80後中有很多人是看著他的電影、電視劇長大的,有一些90後,可能沒有看過邵氏電影公司的電影,也不看TVB的電視劇集,但是在上學的時候,無論是在中學還是大學,所在的學校很有可能就有邵逸夫捐贈的教學樓。這種教學樓上往往有三個閃亮的大字逸夫樓。有的地方是逸夫圖書館,有的地方是逸夫講堂。所以說,邵逸夫不僅僅是娛樂圈的大亨,他也透過自己的慈善之手。

出身染行世家,他為何投身娛樂事業?

讓很多莘莘學子在求學的路上得到了很多成長的機會。那麼,這位傳奇的娛樂大亨邵逸夫,是怎麼起家的呢?當年邵逸夫走進娛樂園,應該說是因為陰差陽鏘。邵逸夫是哪裡人呢?浙江寧波朱家鎮人。他爸爸叫邵玉軒,做染坊生意。咱們現在都知道,如果你周圍人都有錢,你想掙錢就容易如果你周圍人都窮得叮噹響,你掙誰的錢去?他爸爸那時候就看到,上海這個市場非常大,所以拖家帶口地,在20世紀初的時候,全家搬到了上海。邵逸夫是1907年出生的,從小就在上海長大。

出身染行世家,他為何投身娛樂事業?

而且是在一個經商氛圍特別濃厚的環境當中長大。他爸爸把家搬到上海之後,一面接著幹原來的染衣服生意,另一方面,經營染衣服的顏料,生意一點點就做大了。那後來他是怎麼走進娛樂圈的呢寧還真不是他爸爸給帶進去的,是他哥哥。邵逸夫家裡一共8個孩子,五男三女中邵逸夫矧珩老六,所以,後來香港人見著邵逸夫都尊稱句"六叔。。他上頭是三個哥哥,兩個姐姐,還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邵逸夫原名叫邵仁楞,他給自己起了個號,叫逸夫。逸夫什麼意思呢?

出身染行世家,他為何投身娛樂事業?

就是大家都浮沉於商海當中,我願意做一個閒人,過得舒服一點兒。為什麼說是他大哥把他帶上這條道的呢?他大哥邵仁杰發現,大上海有很多戲臺,就想,乾脆收個舞臺吧,我幹這個。但是好地段的都有人佔了,也貴,有個比較偏的地段,有這麼個舞臺,已經敗落了,正在售,還挺便宜的。邵仁杰就出錢把這舞臺買了下來,可沒有觀眾來看戲,,他琢磨,雖然我這兒偏,但是隻要戲好,票房就沒問題,所以得在劇情上做文章。這時候他大哥就想起,在當地流傳很久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

出身染行世家,他為何投身娛樂事業?

他大哥自己操刀,加了很多其他的情節,弄成一個很悽美的愛情故事,名字叫《梁祝痛史》。後來把這個劇目搬上了舞臺,結果這個戲一下就火了。隔了好多年,到1963年,邵逸夫在香港拍電影的時候,就把他哥當初這個本子拿出來了,拍出電影,名字就叫《梁山伯與祝英臺》,創造的票房記錄,那真是太輝煌了。就這樣,他把這個舞臺的名字,改成"笑舞臺。,別看梁山伯與祝英臺是悲劇,可平常總演喜劇,因為悲劇太多,誰也受不了。所以這個笑舞臺是以演喜劇為主。

出身染行世家,他為何投身娛樂事業?

演了一段時間,他發現觀眾多了一陣,可漸漸就不來了。這時邵仁杰一回罰査,上海灘引進了新玩意——電影,邵仁杰進電影院看了看,可不是嘛,是有意思,這比看戲有意思,多新鮮呀!那會兒電影是無無聲電影,是默片。邵仁杰一看,我這舞臺是競爭不過電影院了,得馬上就改。就這麼著,他把自己弟弟弄到一塊兒。當時的邵逸夫是個學生,還在中學唸書呢,沒畢業,所以一開始,他上頭這三哥哥聚到一塊兒,說咱們成立個電影公司吧,電影公司得起個名,就叫天一電影公司吧。

出身染行世家,他為何投身娛樂事業?

為啥叫天一電影公司呢?天下第一嘛,你聽多好聽,就討個口彩。還有人說這天一電影公司,不完全是為討口彩,主要是為了躲火災。因為那個時候拍電影的膠片,沾火就著,非常容易引發火災。這一燒,壞了,電影白拍了。在道教和中國古代傳統的八字學當中,天一叫天一生水,合在一塊是水。水就能克火,所以有的人說也是為了保它平平安安。這麼著,哥仨兒成立了天一電影公司。公司成立之後,陸續拍了一系列好片子。結果這整個市場,就幾乎被天一公司給佔領了,天一公司在上海灘聲名大振。

出身染行世家,他為何投身娛樂事業?

這個時候,大哥邵仁杰想到,我弟弟快畢業了,我得把他拽進來。為啥呢?用自己家裡人比用別人可靠,就跟邵逸夫說,四弟,你到我這兒幹來吧,你不是喜歡照相嘛?你到我這兒來攝像吧。就這麼著,邵逸夫到片場來了,拍的頭一部片子就是《珍珠塔》,他跟著一位姓徐的攝像師學。漸漸地,邵逸夫一步一步走進了電影這個行當。本來以為,這哥兒四個在一塊,公司會開得很順。 可是沒多長時間,出問題了。他的三哥帶著拍好的片子到各個電影院線去推廣,就是電影院買這個複製放映,怎麼算錢,票房怎麼算。

出身染行世家,他為何投身娛樂事業?

沒想到,連推了五六家,原本很熟悉的電影院,沒有一家接的。 這怎麼回事呢,一打聽才知道,競爭對手使壞了。就是由於天一電影公司擴張得太快,其他電影公司感覺到巨大的威脅,所以有比較大的六家電影公司聯合起來,買通了所有的電影院線,只要是大的電影院線,不能上映天一公司的電影。 沒辦法,因為天一公司後成立的,人脈沒有人家好,這些老闆都琢磨,如果為了放你的片子掙這點兒錢,把老朋友都得罪了,我犯不上,所以不要天一公司的片子。 這時候他大哥可急了,這下怎麼辦啊!

出身染行世家,他為何投身娛樂事業?

這要開拓新的市場,往哪兒開拓呢?那時候上海和南洋聯絡特別多,往南走吧。就這麼著,老大老二坐守在上海,老三老四,也就是邵逸夫跟他三哥,兩個人南下。在新加坡,他們發現,這地方不錯,電影也不多,可問題是,新加坡這個地方看電影都看英語的,好萊塢的電影,不看中國人自己拍的,這哥倆在這兒四處碰壁,最後老三說: “得了,咱回去吧,我都想家了。”邵逸夫說: “要回你回,我覺得有戲。”他為什麼說有戲呢?別看新加坡被美國電影占領了市場,但是新加坡電影院少,而人特多,還有很大的開拓領域。

出身染行世家,他為何投身娛樂事業?

城市裡攻不進不要緊,新加坡郊區還有農村,咱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 邵逸夫買了一個放映車,在兩棵樹之間掛一塊白布,電影就這麼一放。 邵逸夫一個村一個村地走,一開始免費放電影,很多人來看,覺得中國人自己拍的也不錯。這個時候,老大老二一琢磨,咱們也往南搬吧,就這麼著把天一電影公司搬到了香港。 可是到了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香港的電影製作業競爭激烈起來了。 當時除了天一電影公司之外,還有長城電影公司和電懋電影集團。

出身染行世家,他為何投身娛樂事業?

當時老大邵仁杰歲數大了,享清福去了,就把公司交到老二手裡,老二帶看自己的兒子,把公司改成邵氏父子電影公司。結果在和電懋集團競爭的時候,沒爭過人家。電懋集團的領導是幹嗎的?他爸爸是新馬一帶的首富,有的是錢。而且這個人是個能人,競爭能力特別強,把香港有名的編劇、導演 演員,都給劃拉他那兒去了。

接下來是怎麼回事呢?你們知道嗎?評論告訴我哦。喜歡的老鐵記得點贊,轉發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