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從《陳情令》到《山河令》,耽改劇出了誰的圈?

從《陳情令》到《山河令》,耽改劇出了誰的圈?

近日,由張哲瀚、龔俊主演的《山河令》在優酷熱播,這部改編自priest(作者)小說《天涯客》的耽改劇,自開播以來獲得了極高的熱度。豆瓣評分8。6,微博電視劇超話No。1,華語口碑劇集榜top3。兩位男主也因這部劇大火而收穫大批粉絲。

從《陳情令》到《山河令》,耽改劇出了誰的圈?

不僅《山河令》,2019年的《陳情令》也曾火爆一時,直接把肖戰、王一博推上“頂流”之位。從《陳情令》到《山河令》,耽改劇一次又一次成為爆款,這不禁讓人思考,耽改劇究竟是何方神聖?在眾多大製作大明星的作品前,它又是如何爆紅的呢?

耽改劇是從耽美小說改編而來的影視劇,“耽美”(たんび,發音tanbi)一詞源於日本,是日語中“唯美”的同義詞。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耽美文化隨著日本耽美商業化興起和文化全球化的浪潮湧入中國大陸。在中國,“耽美”是“耽美作品”的簡稱,該作品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雙男主”(double leading actors)。

女性群體是這種“耽美劇”的主力軍,這個群體也有一個專門的術語:腐女。“腐女”一詞源於日語“腐女子”,是作為耽美文化市場消費主力的女性帶有自嘲意味的自稱。“腐女”作為生產、消費耽美作品並開展文化實踐活動的絕對主體,在網際網路上建構了“腐文化”這一獨特的亞文化型別。

從《陳情令》到《山河令》,耽改劇出了誰的圈?

圖源網路

亞文化(subculture)

,指與主導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區域性的文化現象(《資本主義大辭典》,1995),或多或少地表現出與主流文化相背離的傾向,與主導文化存在差異但不對立(許蘇民,1990;Yinger,1960),在文化權利關係上處於從屬地位,在文化整體裡佔次要的部分(高丙中,1997)。耽美文化,就屬於亞文化的範疇。

耽美文化的粉絲也自稱為耽美族,他們常結成較為小眾化的亞文化部落,自我封閉在比較隱蔽的網路世界中,因不願意被外界知曉自己是耽美而拒絕與主流文化或其他文化圈層過多接觸。

隨著眾多的耽美小說改編成影視劇,如我們所熟知的《陳情令》改編自墨香銅臭的《魔道祖師》,《鎮魂》改編自priest的同名小說,原本圈地自萌(又或圈地自盟)的耽美文化開始了它的破圈之旅。

出圈的耽美文化

01 資本的注入

“圈”,顧名思義,是一個閉環,具有小眾、封閉的特性。以圈為基礎生成的圈子文化,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風格與價值主張。在圈子裡,有專屬的圈規、語言和符號,圈外人難以理解其意義表達,透過這種方式,趣緣群體建造起了他們的世外桃源。

從《陳情令》到《山河令》,耽改劇出了誰的圈?

部分縮寫類飯圈用語 圖源網路

2014年前後,網際網路資本入場,以攻城略地之勢先後進入網路遊戲、網路動漫、網路文學等領域,迅速完成平臺化和產業化。在網路文化這一領域,眾多小說改編成影視劇。其中,耽美小說便是其代表性的一支。

伯明翰學派認為,“收編”是“支配文化對體制外的文化進行再次界定和控制的過程”。這種改編,正是亞文化被“收編”的宿命體現。

國內最早的一部耽改劇為製作成本只有140萬的《逆襲之愛上情敵》,卻取得了單集點選100萬,一個月點選量破2000萬的成績。這使得耽改劇的市場被看到。而隨著《上癮》、《鎮魂》以及《陳情令》的播出,更將耽改劇推向了高潮,其主演無一不從藉藉無名的演員成為流量大咖。而今年“打響了2021‘耽改101’第一槍”的《山河令》,更是引發粉絲的狂熱追劇,目前播出至大半,截止到3月21日,播放量11。2億,單日播放量達6000萬。

從《陳情令》到《山河令》,耽改劇出了誰的圈?

《山河令》劇照 圖源網路

02 粉絲的積極參與

資本的投資和扶持使得更多耽改劇出現在數字化平臺上,特別是爆款劇的播出,使得原本處於邊緣的耽美文化進入影視劇的主流文化中,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亞文化的壁壘。除此原因,網際網路時代,粉絲越發強烈的社會參與意識也更加推動耽美文化出圈。

以《山河令》為例,原著小說中的愛情主線改編成“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的感情主線,但又巧妙地加入了“隱喻”這一手法,有心的網友若細細琢磨臺詞,翻翻典故,拿著八倍鏡觀劇,便會發現處處有原著的影子,似有似無,給網友留足了想象的和可創作的空間。也正是這種可創作空間的存在,吸引著粉絲主動參與到對文字的二次創作中。

在《文字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中,詹金斯以電視粉絲為考察物件提出了

“參與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

的概念,他認為

電視粉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迷”,他們積極參與到文字的閱讀、重寫和創作及批評中,他們“積極挪用文字,並以不同目的重讀文字的讀者,把觀看電視的經歷轉化為一種豐富複雜的參與式文化。”

從詹金斯“參與式文化”的概念來看,《山河令》的粉絲已經具有了參與式文化的諸多特徵。從B站到抖音,從微博到豆瓣,處處可見“山人”(《山河令》粉絲的自稱)留下的足跡。山人們透過劇情截圖或放大細節,來證實自己對兩位主演之間存在愛情的猜想,也即俗稱的“糖”。或者把自己的猜想付諸實踐,直接對原劇情進行混剪。或成為唇語大師,把主演的臺詞改成符合自己預設的感情應說的臺詞。

從《陳情令》到《山河令》,耽改劇出了誰的圈?

摘自知乎網友話癆小木妖的回答

正是在不斷的文化參與過程中,粉絲亞文化突破了自身的邊界,與主流文化圈層及其他圈層實現了雙向乃至多向的“破壁”,成功出圈。

出圈引起的圈內動盪

耽改劇把耽美文化推向大眾視野,原本“圈地自萌”的圈子像是打開了一個大口子,使“圈”不再是“圈”。資本注入和部分粉絲對耽改劇的追捧,引起了原耽圈的抵制。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為:為什麼原耽圈那麼抵制耽改劇?一網友如是回答:

因為資本看中了原耽的熱度,卻否認了原耽的愛情。

從《陳情令》到《山河令》,耽改劇出了誰的圈?

知乎網友路遙知馬力的回答

原耽的愛情,在原耽粉中,是他們的白月光,而耽改劇,刪掉或者模糊原有的感情,似乎暗喻“原耽粉守護的白月光是錯的。”(引自知乎一網友回答)換句話說,耽美文中,寄託了粉絲在現實世界中難以企及的美好。正如簡奧斯汀說,現實世界裡沒有達西先生,於是她就創造了一個達西先生。

回到耽美一詞本身,“耽”即沉溺、入迷的意思,“美”指美好的事物,耽美即沉溺於唯美、浪漫的事物。從耽美到耽改,雖一字之變,卻差之千里。

耽粉與劇粉

在數字化媒介中,粉絲群體並非一個嚴絲合縫的共同體,他們始終處於分分合合的流動狀態中。原耽粉與劇粉之間的衝突,也並非是不可調和的,正如

詹金斯所說,“整體愛好接近但特定愛好有區別的粉絲之間存在著微妙的緊張同盟”

,他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張力。

漫畫家麻尾曾說過,世界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本該絢爛。在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並存的社會里,我們應以更包容、更開放的態度對待文化的多樣性。亞文化也好,主流文化也好,文化之間的碰撞融合是難以避免的,從來沒有最好的文化,只有最適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

參考文獻

[1]沈升。網路時代耽美文化生產背後的女性權力重構。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7),219-220+226

[2]曾一果。從“圈地自萌”到“文化出圈”——社交媒介環境下“飯圈”文化的自我突破。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20,(19),6-13 。

[3]馬中紅。“築圈”與“出圈”:平臺資本、圈層意識形態與青少年亞文化。中國藝術報。2021-02-01 005。

[4] [美]亨利·詹金斯:《文字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鄭熙青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主編:羽生生

編輯: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