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成年人的愛情:“你不用多好,我喜歡就好。”

和大學舍友見面,沒想到畢業兩年後再見,她已經完全沒了當初充滿活力的樣子。

問其現狀,她說她現在每一天都過得特別焦慮。

下班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看書、學習、健身一樣不少,完不成的話就會內心焦慮。

週末兩天休息時間,一天報復性學習,一天報復性娛樂,然後在自律和放飛自我中糾結,在快樂和自責中冰火兩重天。

成年人的愛情:“你不用多好,我喜歡就好。”

雖然在我眼裡一畢業就拿到大廠offer的她已經足夠優秀,但她卻對現在的自己很不滿意。

“我覺得我在原地踏步,所以我必須改變,必須再對自己苛刻一點。”

其實,這不是我第一次聽到身邊的人說:

“因為對自己不滿意,所以特別想要改變自己。”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我們好像總是無法對自己滿意。

成年人的愛情:“你不用多好,我喜歡就好。”

之前看了蔣方舟的一篇文章《時代的病症籠罩著每個人》,她在裡面說到:

“慾望與不甘平庸,失敗和沒有安全感,都是我們內在真實的反映。我們都一樣,想獨處又不想孤單,想和別人一樣,又想與眾不同。”

我想,這或許可以說明“我們總對自己不滿”的部分原因。

上週末去玩劇本殺,認識了一個性格十分開朗的女生。

不僅很健談,不會讓氣氛冷場,在別人說話的時候,還會認真地傾聽,給人一種很溫和舒服的感覺。

讓人完全不能想象這是一個一年前還需要用藥物治療抑鬱症的人。

她最難熬的那一年,是大學畢業前夕。

成年人的愛情:“你不用多好,我喜歡就好。”

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她選擇加入了考研大軍。

她本以為能想高考一樣順利考入自己的理想學校,但沒想到最後卻落選了。

看著身邊的同學們都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她開始陷入自我懷疑。

她突然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失敗的人,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明知道該做的事情還有很多,但是卻感到無能為力,有時連睡覺醒來都覺得有一種罪惡感。

於是,她開始整夜整夜的失眠,開始大把大把地掉頭髮。

久而久之,她對未來感覺絕望,對自己產生厭惡,甚至在思考自己活著的價值。

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之後,她聽從了親友的建議,去看了心理醫生,結果確診了中度抑鬱。

回想起那段灰暗的時光,她笑著說道:

“那時候不知道,原來學會接納自己,是一件那麼重要的事。”

成年人的愛情:“你不用多好,我喜歡就好。”

在心理學上,“學會接納自己”的另一層意思,是“學會對自己滿意”。

國外有人做過一個小實驗。

讓一組學生每天對一盆植物說:

“你就是一個錯誤。”

“你一無是處。”

“你根本不算綠植。”

“你還沒死嗎?”

讓另一組學生每天對另一盆說:

“我喜歡你做你自己的樣子。”

“我一見到你就特別開心。”

“這個世界因你而改變。”

“你真的很美。”

僅僅一週後,前一組的植物便開始枯萎,後一組卻蓬勃生長。

植物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無法坦誠接納自己的人。

成年人的愛情:“你不用多好,我喜歡就好。”

林青霞,作為“50年才出一個”的絕世美女,她曾說到:

“我以前很少笑,甚至覺得快樂是有點小罪過的。因為瘦,我還自卑,別人誇我漂亮,我會很尷尬。”

其實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人已經擁有一切獲得幸福的先決條件,什麼都不缺。

但即便這樣,他們卻依舊對自己感到不滿。

每次得到別人的誇讚,他們會在心裡提醒自己:“別太當真,這沒什麼值得驕傲的。”

而一聽到批評,他們總是第一時間注意到,然後不斷苛刻和壓迫自己去做得更好。

這樣的人,即使最後實現了目標,也很難獲得真正的滿足感,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成年人的愛情:“你不用多好,我喜歡就好。”

“對於每個人而言,無論年長或年幼,真正的使命只有一個,那就是找到、並接納自我。”

這是女生在確診抑鬱之後,透過心理治療走出泥潭得到的最大感受。

後來的她,接受了自己考研失敗的現實,沉下心來,選擇了二戰,最後成功上岸。

其實學會對自己滿意,是一種特別重要的能力。

這種能力是在全然接納自我的心理狀態下,對每一天、每一刻,當下自己的認可。

成年人的愛情:“你不用多好,我喜歡就好。”

人的成長,不是變得更加完美,而是變成真正的自己。

不是因為對過去的自己不滿才要成長,而是為了生命的活力而成長。

當你停下對自我的批判,緩和與自我的關係,對自己有更多的理解和關懷時,你才能獲得更多的快樂,同時也才能有所成就。

希望所有人,都能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不必對自己過於的苛刻和嚴厲。

就像麥克斯·埃爾曼說的:

對待自己溫柔一點。

你只不過是宇宙的孩子,與植物、星辰沒什麼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