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看了這個破壞規則的媽媽才明白:再愛孩子也不要替他做這4件事

最近在看《不要小看我》,有一期講的是一位媽媽為了給孩子安安贏得選取禮物的機會,耍了一點小聰明。

安安媽媽在運送稻草的時候,並沒有按照規定的路線,而是找到了一輛三輪車代步。

看了這個破壞規則的媽媽才明白:再愛孩子也不要替他做這4件事

安安媽媽太想讓孩子拿到驚喜屋的入場券了,不得不用了這樣的方式。

這顯然,違背了遊戲的規則。

雖然印小天和糖糖爸爸為了公平起見,提議做出相應的扣除,但是育兒專家邊玉芳教授認為應該全部扣除。

看了這個破壞規則的媽媽才明白:再愛孩子也不要替他做這4件事

她說:“安安媽媽很愛孩子,但是不能以愛之名違背規則。生活中有很多的規則,並不會因為愛而改變。”

看了這個破壞規則的媽媽才明白:再愛孩子也不要替他做這4件事

最後,安安所得的成長幣被全部扣除。

看了這個破壞規則的媽媽才明白:再愛孩子也不要替他做這4件事

雖然遺憾,但也是一次教育孩子的好機會。

其實,愛孩子無可厚非,但是有很多事需要孩子去親自經歷, 有很多規則需要孩子去知曉和遵守。

因為,有時候成功沒有捷徑,需要孩子去努力才能得到。

所以,作為父母,再愛孩子也不要替他做這四件事。

01

替孩子做選擇,孩子變成“提線木偶”

在電視劇《小捨得》中,田雨嵐拼了命也要讓兒子子悠考上翰林中學。

於是,子悠的一切興趣愛好都要為學業讓步。

子悠喜歡觀察顯微鏡,她說:“只顧著玩你那些噁心兮兮的東西,我遲早給你扔掉。

生物現在能出成績嗎?能幫你拿獎盃嗎?能幫你上重點好學校嗎?”

看了這個破壞規則的媽媽才明白:再愛孩子也不要替他做這4件事

子悠喜歡足球,她說:“踢足球有什麼用,水平又達不到特長生的程度,是要衝刺世界盃還是為國出征?”

於是,她讓子悠斷了踢球的心,硬生生停掉了子悠的足球課。

看了這個破壞規則的媽媽才明白:再愛孩子也不要替他做這4件事

子悠終於走上了媽媽規劃好的路,但也因此壓力劇增,再怎麼做也無法滿足媽媽那顆要考滿分的心時,他的精神崩潰了。

很多父母,都會勸孩子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完成父母的期望。

因為,在父母的眼裡孩子的成績更重要,而興趣愛好大了也可以去學。

然而,對孩子來說,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本來就可遇不可求。他們會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去專注自己的學習。

而父母盲目替他做選擇,只會讓他變成“提線木偶”。

《敞開心扉的少年》裡,12歲的男孩叫魏國家已經多次獲得全省游泳比賽冠軍。

他卻說自己沒有選擇權,拼命練習是為了完成媽媽的理想,自己名字也由此而來。

看了這個破壞規則的媽媽才明白:再愛孩子也不要替他做這4件事

原來,他的媽媽是一名游泳教練,看到他有游泳天賦,便想讓他為國爭光成為奧運冠軍。

為了完成這個目標,他必須完成媽媽規定的訓練任務,一旦反抗就會捱罵。如果犯錯,還會受到懲罰。

很多孩子明明心裡有不滿情緒,也只能認命。

因為一旦偏離父母的視線,父母就用繩子將他們拽回。

於是,他們只能拿著父母定好的指令碼,扮演著父母期望的角色。

然而,孩子在小時候沒有選擇權,那以後也很難有明確的目標。

沒有目標的孩子,只是被操縱著向前,註定活成一座孤島。

02

替孩子盲目解決問題,讓孩子錯過了學習規則的機會

最近,廣西玉林“兩個孩子被扇耳光“的新聞引起熱議。

影片裡,遊樂場的蹦床區,一個家長讓自己的兒子對著一個男孩猛打。然後,自己又上前“補”了一個耳光。

沒想到,過了一會兒這個家長仍然不解氣,對著兩個孩子又是一記耳光。

原來,這個家長因為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兩個男孩追打,於是氣不過下了狠手。

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吃虧,選擇“護犢子”可以理解,但是用暴力的方式替孩子解決問題並不可取。

況且,也是因為這個家長的兒子和女兒在遊樂場中追逐打鬧引起了與其他孩子的衝突。

女孩跑到被打的兩個孩子所在的高處躲避,男孩站在下面拿著玩具打人,被打的兩個孩子才進行了反擊。

衝突對於孩子是不可避免的,對於正常的打鬧父母無需過慮,但對於孩子錯誤的做法應該給予正確的引導。

通常,孩子會模仿父母處理矛盾和衝突的方式。

《奇蹟男孩》裡,朱利安是個富二代,經常拉幫結派欺負同學,尤其是經常欺負有面部缺陷的奧吉。

朱利安不僅塞小紙條辱罵奧吉是“噁心小怪物”,而且故意把全班合影中的奧吉P掉,罵奧吉是醜八怪,沒資格出現在合影裡。

當校長讓朱利安的家長來解決P圖的事時,朱利安的媽媽謊稱是自己做的。

然後,她也沒有道歉,而是仗勢欺人,指責校長小題大做。

當聽說校長做出了停課2天的處罰後,朱利安的媽媽威脅校長如果這樣下學期就轉學。

可以想象,只要有這樣的媽媽,無論朱利安轉到哪所學校,大機率會表現得不盡如人意。

孩子犯錯,父母替孩子解決的問題,都成了孩子人生路上的路障。

像開頭那個違反規則的媽媽,自以為替孩子贏得了積分,但這對其他孩子公平嗎?有沒有想過孩子怎麼面對其他小朋友?

這樣不僅幫不了孩子,還會讓孩子看到自己自私的一面,將來也會有樣學樣。

不僅不能讓孩子改正錯誤,反而一次次錯過了學習規則的機會。

不懂規則的孩子,往往被大家排斥和邊緣化。

所以,父母以為盲目介入、替孩子解決衝突是為了孩子好,殊不知是害了孩子。

03

替孩子承擔責任,孩子會變成“巨嬰”

曾經看過一個新聞,一個媽媽代收了一封法院寄來的EMS快件,收件人是自己的90後兒子小夏。

媽媽拆開一看才知道,兒子欠了一公司300萬元,被要求限期履行,否則將被強制執行。

看了這個破壞規則的媽媽才明白:再愛孩子也不要替他做這4件事

但更氣人的,是兒子不止這一筆欠款,還有一筆220萬元未到還款期限。

媽媽告知法官,願意代兒子償還債務。

一週後,媽媽將520萬元款項及執行費一次性付清。

看得出來,這位媽媽愛子心切。

然而媽媽給法官說的一段話,暴露了她家庭教育的真相。

她說:“作為他的母親我也有責任,沒教育好兒子。欠了錢我們就想辦法還人家,我兒子不懂事,我一定會想辦法把債務還清。

我現在就去籌錢,貸款也好,借錢也罷,請求法院向申請執行人爭取一星期的籌款時間,先不要將我兒子納入失信黑名單。”

這段話的意思是:孩子還小不懂事,父母道歉,責任由父母承擔。

有網友說:在媽媽眼裡,520萬就跟520元一樣。

從媽媽的態度也可以看出,兒子這樣的行為不是一次兩次了,她總為兒子承擔責任。

這一次,父母替你道歉、替你還錢,下一次呢?還會為你買單,替你擋刀嗎?

孩子犯錯後,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擋在孩子前面,替他們善後。

如果父母不教孩子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能做,那麼孩子不會知道自己是要承擔責任的。

即使知道他也不怕,因為有父母替他收拾殘局。

魯道夫·德瑞克斯和瑪格麗特·顧登曼說:“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他就會成為沒有責任心的人。”

小時候父母讓孩子一次次躲過懲罰,長大了孩子也沒有責任感、沒有擔當,成為一個遇事就喊媽的“巨嬰”。

殊不知父母替孩子承擔責任的行為,成了孩子手裡的“免責金牌”,只會讓孩子一錯再錯。

那麼等到孩子不得不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的時候,父母再後悔也來不及了。

04

替孩子“說話”,孩子被迫變成“啞巴”

通常我們碰到熟人時,都會攀談一下,尤其是看見他帶著孩子,也總會對孩子噓寒問暖。

因為父母覺得知子莫若母,況且孩子又不懂事。所以經常是大人在回答,孩子插不上話。

這些父母喜歡做孩子的“代言人”、“經紀人”,怕孩子像明星一樣說錯了話,就毀了在粉絲心中的形象。

可實際上,父母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權利,把孩子的真實想法掩蓋了,也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

前陣子,朋友吐槽孩子跟她出門沉默寡言,不打招呼,也不理人。

我們問她,從什麼時候開始。

她說了一件事,有一次去學輪滑的路上,碰到了一個鄰居。

孩子,你這是去哪啊?

跟奶奶說去學輪滑。

你學得怎麼樣,滑得很好了吧?

好啥好,他總是跟不上其他孩子,其他孩子能滑障礙,他連滑下來都費勁。

……

每句話,都是朋友不等孩子說話就搶答了。

其實孩子學會了怎麼“剎車”,能單獨滑好幾圈,教練都說進步很大。

這一點朋友也知道,但是怕孩子說大話。

聽完她的話,我瞬間心疼起那個孩子。

父母以為是為了孩子好,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的話語權。父母多搶答一次,孩子就少了一次表達自己的機會。

久而久之,孩子不再有熱情回答別人的問題,或者只能看父母的臉色說出違心的話。

教育家洛克說:“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就像一張白紙一樣。而後,他生存的環境開始給他上色,他的環境是什麼樣的,他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父母用畫筆畫出什麼環境,就造就什麼樣的孩子。

有遠見的父母,在孩子學走路的時候,不替他做選擇。

明智的父母,在孩子與別人發生衝突時,不替他盲目解決問題。

聰明的父母,在孩子犯錯時,不為他“背鍋”。

有格局的父母,不做孩子的“發言人”。

所以,什麼才是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是父母用引路代替走路,用放手代替插手,用擔當代替承擔。

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教出有主見、獨立和有擔當的孩子。

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