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臺灣金鐘獎落幕,星光黯淡關注度低,過氣偶像藝人成僅有亮點

文/薛定諤的猹

臺灣省第56屆電視金鐘獎剛剛落下帷幕,不出意料的是,“星光黯淡”的金鐘獎又一次在內地沒掀起什麼水花,連主流媒體都懶得用太多筆墨去報道這個獎項了。

臺灣金鐘獎落幕,星光黯淡關注度低,過氣偶像藝人成僅有亮點

尤其是紅毯秀上,相對最大牌的藝人,竟然還是作為主持人的曾寶儀。

臺灣金鐘獎落幕,星光黯淡關注度低,過氣偶像藝人成僅有亮點

剩下關注度比較高、在內地還有些名氣的,也只剩下了5566組合、鄭元暢、炎亞綸等過氣偶像藝人。雖然在內地他們的如今人氣早就今非昔比,但回到臺灣一樣還是大明星待遇。

臺灣金鐘獎落幕,星光黯淡關注度低,過氣偶像藝人成僅有亮點

臺灣金鐘獎落幕,星光黯淡關注度低,過氣偶像藝人成僅有亮點

臺灣金鐘獎落幕,星光黯淡關注度低,過氣偶像藝人成僅有亮點

相比於年輕流量明星扎堆的內地頒獎禮,如今的臺灣電視業還得靠這些過氣的老藝人來撐場面,也足以看出臺灣娛樂圈的青黃不接。

其實金鐘獎的沒落已經持續了好多年,自從內娛崛起後,但凡在內地有些名氣和影響力的藝人乃至導演編劇等幕後工作人員都跑去內地發展。導致臺灣本土電視產業一片愁雲慘霧,電視臺、影視公司基本只能拍一些低成本的鄉土劇、偶像劇度日。

雖然前兩年也有像賈靜雯這樣的大牌迴歸臺劇,憑藉《我們與惡的距離》這般出圈到內地的劇斬獲視後,讓金鐘獎又重新獲得了一些關注度。但終究只能是少數個例,無法持續性拯救江河日下的臺劇。

臺灣金鐘獎落幕,星光黯淡關注度低,過氣偶像藝人成僅有亮點

相比電視劇,臺灣的電視綜藝更是窮到只剩下了一些室內談話節目,十個綜藝有九個都在聊美女、美食、以及各種無聊的八卦,跟十幾二十年前比不進反退,尤其《康熙來了》停播後,在內地再也沒有出圈的綜藝,近幾年獲金鐘獎的那些綜藝,在內地早就幾乎無人問津了。

臺灣金鐘獎落幕,星光黯淡關注度低,過氣偶像藝人成僅有亮點

金鐘獎作為臺灣電視劇、綜藝節目領域最具權威性質的獎項,在臺灣電視業最輝煌的90年代關注度比現在高出幾個量級。

在當時,《戲說乾隆》、《新白娘子傳奇》這些大製作臺劇往往都是兩岸三地合拍,紅毯以及頒獎禮現場常常也是明星雲集。除了本土藝人外,鄭少秋趙雅芝這些港星、乃至不少內地明星也會前去現場。明星出發時更是車隊開道,比如今小打小鬧的場面氣派得多。

臺灣金鐘獎落幕,星光黯淡關注度低,過氣偶像藝人成僅有亮點

除了電視劇之外,當時臺灣的綜藝節目也是各種被剛起步的內地借鑑和模仿,除了張菲、胡瓜等資深主持人的室內訪談節目外,國內最早的《正大綜藝》等外景旅遊節目,也沒少學習當時臺灣的製作模式。

臺灣金鐘獎落幕,星光黯淡關注度低,過氣偶像藝人成僅有亮點

但近十幾二十年來年來,隨著臺灣開放民營電視臺限制,2300萬人口的小島,瞬間增加到一百多個電視臺,市場狹小,根本支撐不起高投資的節目。再加上內地市場的崛起,能去內地的都往內地跑了。

吳宗憲就曾吐槽,內地隨便一個綜藝及電視劇製作費就是臺灣的三五十倍,臺灣根本無力競爭。

臺灣金鐘獎落幕,星光黯淡關注度低,過氣偶像藝人成僅有亮點

雖然吳宗憲也提議,應該放開內地的資金進來,跟內地電視臺、影片網站合作,讓內地的演職人員才來參評金鐘獎,才能啟用臺灣電視業這一潭死水。

但顯然,出於地域保護主義,臺灣電視市場要全面向內地開放恐怕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臺灣本土的電視業似乎註定只能一直固步自封、向著愈發小眾、自娛自樂的方向發展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