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他才可治國,為何不選擇實力雄厚的曹操,而是走投無路的劉備

就算沒有真正讀過三國演義的人,相信從小也會聽說很多三國演義裡面的故事,例如: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火燒新野、草船借箭,而這些故事裡面都有同樣的一個主人公—諸葛亮,三國時期的文臣,論謀略、治國方策,無人能出其右,我們在三國演義中看到諸葛亮參與的每一場戰役基本都以蜀軍勝利告終,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劉備走投無路的時候選擇出山輔佐劉備,並且一生忠於蜀漢,劉備死後仍繼承了劉備的理想不斷北伐,想為劉氏家族統一天下。

他才可治國,為何不選擇實力雄厚的曹操,而是走投無路的劉備

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這個人物流芳千史,至今依然被人們銘記的原因,但是當年身懷治國平天下的才能的他,為什麼不選擇歸屬北方當時實力最為雄厚的諸侯—曹操帳下,而是選擇了劉備這麼一位即將走投無路的主公。

他才可治國,為何不選擇實力雄厚的曹操,而是走投無路的劉備

當時劉備剛剛讓出了徐州,駐軍新野小城,足以看出劉備當時的窘境,而且手下的軍師徐庶也因為曹操脅迫他的母親,被迫北上歸屬曹操,徐庶臨走之前向劉備推薦了一名可以代替自己的軍師,臥龍先生諸葛亮,早先劉備從水鏡先生那裡就聽說過:“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所以聽到徐庶的介紹後,馬上起身出發,開始自己的求才之路,於是就發生了“三顧茅廬”這個著名的歷史故事,詳細的過程就不多做描述,這裡我們主要討論一下為什麼諸葛亮會選擇劉備。

他才可治國,為何不選擇實力雄厚的曹操,而是走投無路的劉備

首先,不得不說,這與劉備的秉性有關,劉備待人接物一般以謙虛和親切著稱,在他的軍隊裡,他從不以自己是主公的身份就驕橫跋扈,反而是降低身份和將士們以兄弟相稱,在那個等級制度森嚴的時代,能做到這樣的歷史上也沒有多少個人,而劉備算一個,劉備以仁義治天下而著稱,當年曹操與劉備共酒,曹操發出了“寧讓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豪言壯語,而相比曹操的霸氣,劉備卻說“寧讓天下人負我,我也不負天下人”,劉備的仁義之心昭然若現,劉備去請諸葛亮也充滿了誠心,三次拉低自己的主公身份遠赴窮山野水,就為求得和諸葛亮相見一面,而且前兩次還被門童擋在了門外,在同行的張飛都按奈不住的時候,劉備依然保持耐心,第三次前往,終於才收穫諸葛亮這一賢才,諸葛亮也是受劉備這樣的性格和舉動而感染,在自己的茅房裡向劉備說出了自己平定天下的戰略。

他才可治國,為何不選擇實力雄厚的曹操,而是走投無路的劉備

其次,相比於曹操的強盛,劉備顯得是一無所有,但是這種一無所有也給了諸葛亮選擇他的機會,諸葛亮想要實現的是建立一個自己認為正確、強大的帝國,在北方,曹操勢力已經發展壯大,軍隊、內政已經確定了基本的模型,各個官階的權利分配已經差不多完成,如果諸葛亮到來,想要在曹操勢力內發展自己的改革,實現自己的想法,必然會遭受很多既得利益群體以及政敵的阻撓,改革阻力必然很大,自己的才華也無法得到施展。而劉備陣營不一樣,雖然一無所有,但是這也代表著他的官階結構依然空虛,這也就給自己的改革以有利的條件,在劉備給與自己絕對信任的前提之下,無疑他幾乎不會遇到任何阻撓。

而在曹操陣營,各路文臣武將彙集的地方,諸葛亮很難獲得向曹操證明自己的機會,因為畢竟僧多粥少,來到劉備陣營後,很快諸葛亮就在新野一戰中,一把火燒了曹操十萬大軍,不僅真正獲得了劉備的信任,還在全軍建立了自己的威信,包括之前對他不服的張飛、關羽等武將也開始佩服他的謀略之才。

他才可治國,為何不選擇實力雄厚的曹操,而是走投無路的劉備

毫無疑問,諸葛亮選擇劉備是正確的,曹操雖然由勢力雄厚的軍隊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但劉備也具備了曹操所不具備的優勢,在劉備陣營中,未來的可能性是無限的,而且不會有任何的阻力來束縛自己的手腳。

他才可治國,為何不選擇實力雄厚的曹操,而是走投無路的劉備

歷史也證明了,諸葛亮加入劉備軍隊後,為劉備立功無數,赤壁之戰、進兵蜀地、強取漢中,這也都是諸葛亮的耀眼表現,但是除去他在戰場上的表現之外,我們更加應該看到他在治國理政方面的貢獻,蜀漢勢力曾經鼎盛一時,這個絕對離不開諸葛亮的苦心經營,雖然他最後並沒有完成劉備統一中原的理想,但是所有的英雄都應該像斷臂的維納斯,不完美才顯得更加偉大,與之對應的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為了劉備理想奮戰到最後一刻的忠誠。

他才可治國,為何不選擇實力雄厚的曹操,而是走投無路的劉備

看完這篇文章,你們對諸葛亮有更多的看法嗎?歡迎在評論區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