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赫本去世28年後,聊聊她人生中的3個重要男人及2段婚姻

提起20世紀的女神奧黛麗·赫本,你首先會想起什麼?

一個朋友說她想起的是赫本的優雅與高貴,美麗而不可方物;另一個朋友說她想起的是赫本兩段失敗的婚姻以及圍繞在赫本身邊的那些男人們。

比利懷爾德說:“奧黛麗·赫本就是高尚、優雅、禮儀的代表,上帝吻了她的臉頰,她就出現在我們眼前。”

赫本無疑是高貴的,也無疑是典雅的,有人說她是天使,有人說她是上帝的寵兒。但不管是怎麼美好的她,都無法逃脫命運的安排,都無法逃避作為一個正常的人,需要經歷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赫本去世28年後,聊聊她人生中的3個重要男人及2段婚姻

01 愛情中,男人的需求與女人有本質的不同

1953年8月,赫本遇到了梅爾·費勒,赫本瞬間被這個機智,溫柔,擁有深色眼睛,高顴骨,臉上線條分明的成熟男子吸引。

接下來的事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了,他們熱戀,他們結婚,然後黯然離婚。

才子佳人的愛情,永遠是那麼轟轟烈烈,那麼光彩奪目。太過於熱烈的愛情,激情褪去的時候,也很難維持。

這段感情,也許從一開始就埋下了悲劇的種子。赫本遇到梅爾的時候,赫本28歲,而梅爾已經結過兩次婚,而且有四個孩子,在年齡上也比赫本大了整整12歲。

愛情使人美好,但同樣愛情也使人盲從。年輕而單純的赫本並不懂得,一個經營不好兩段婚姻的男人,憑什麼就會跟自己長相廝守呢?

赫本從一開始,就對這段婚姻投入了過高的期待。在赫本眼中,家庭跟生活永遠是第一位,事業是第二位。所以,她甚至曾經說出只演梅爾出演的戲。

赫本去世28年後,聊聊她人生中的3個重要男人及2段婚姻

赫本很喜歡孩子,一直渴望孩子,但第一次懷孕沒多久,就意外流產。

剛剛經歷流產之後的赫本,身體跟心理上都承受了很大的打擊,身體尤其虛弱。然而這個時候,《戰爭與和平》劇組邀請赫本出演娜塔莎一角,赫本本來想要拒絕這大好的機會,但為了自己深愛的男人,那個後來拋棄她的男人,她接受了找個機會。

因為導演說如果赫本能夠出演女主角娜塔莎,就讓梅爾出演男主角安德烈王子,對戲路並不寬的梅爾來說,這無疑是個天大的機會。

但一直考慮丈夫感受的赫本,並沒有得到丈夫更多的愛意與尊重。

就在兩人同時出演的《戰爭與和平》中,人們津津樂道的是赫本的演技,赫本的魅力。而梅爾飾演的安德烈王子卻被觀眾指責演技呆板,毫無新意。

這樣的落差,讓這個喜歡熒幕,渴望成功的男人很不舒服,他私心地覺得是赫本蓋住了他自己的光芒。他開始發脾氣,變得焦躁不安,變得情緒化。

赫本自己曾經這樣說過:“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成功並不是最重要的。當我懷抱著孩子的時候,我感覺到自己已經擁有了一個妻子所能擁有的全部。但是對一個男人來說,這遠遠不夠。他不能忍受總是被人稱作‘奧黛麗·赫本的丈夫’。”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中說:“男人和女人在各方面存在著不同:他們的溝通方式不同;他們的想法和感覺不同;他們的認知和反應不同;他們對愛情的需求不同。”

赫本曾經這樣說過:“婚姻是一個全職工作,需要比表演更多的才華。如果我結婚,我一定會以婚姻為重。”

可是,以婚姻為重的她,並沒有得到幸福美滿的婚姻。

女人渴望深情,至死不渝,而感情對男人而言,只是眾多選擇,眾多規劃中的一條。

赫本去世28年後,聊聊她人生中的3個重要男人及2段婚姻

02 婚姻需要經營,而愛情有時候只是一瞬間的激情

結束了第一段婚姻之後的赫本,很快又跌入了另一個浪漫的謊言之中,結婚僅僅1年以後,多蒂徹夜流連於夜總會跟脫衣舞廳的各種新聞頭條,不斷充斥著赫本的耳膜。這場婚姻艱難維持了7年之後,最終還是以分道揚鑣收場。

1968年秋,赫本遇到了浪漫多情又幽默的安德烈·多蒂,多蒂是個才華橫溢的醫生,他輕鬆幽默的話語,給了赫本很多安慰,讓經歷了一次失敗婚姻的赫本徹底淪陷。

相識僅僅3個月,赫本跟多蒂的關係就已經發展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母親艾拉跟赫本的哥哥都反對,因為多蒂在年齡上就比赫本小了整整9歲。可是,深陷愛情的赫本根本不聽家人的勸阻。

她說:“你們知道被掉落的磚頭打到頭的滋味嗎?這是我對安德烈的感覺,它真是突如其來,但我很喜歡這種被愛的感覺,就在我對愛情幾乎已經放棄的時候,它又降臨在我身上,我好快樂啊。”

很多人說赫本是理性的,但在我看來,在面對愛情的時候,她是很感性的,這與赫本的性格有關,與她從小的經歷有關。

童年時父親離家出走的那一幕,在赫本幼小的心靈上產生了深深的影響。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過:“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從小渴望父愛的赫本,對婚姻的理解是忠誠,是漫長歲月的相互扶持,是細水長流,可多蒂想要的是激情,是浪漫。

我們都知道,愛情終歸要歸於平淡,但開始的時候對感情特別熱烈的人往往很難忍受平凡生活中的細碎與平淡。激情褪去後,面對柴米油鹽,面對家長裡短,喜歡浪漫與刺激的多蒂終究學不會去經營,更忍受不了。

不管是名人也好,普通人也罷。婚姻與愛情終究是兩碼事,一瞬間的激情可以產生愛情,但僅憑激情並不能維持婚姻。

赫本去世28年後,聊聊她人生中的3個重要男人及2段婚姻

03 婚姻需要陪伴,陪伴有時候並不需要婚姻

有人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經歷了兩次婚姻之後的赫本,不再渴望婚姻,但依舊渴望愛情與陪伴。

赫本也曾對對愛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愛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愛情的枯萎和變質。經歷過一切之後,我才意識到原來它可以殘酷地扭曲你的生活,粉碎你的人生。”

作家李筱懿曾經說:“壞的婚姻是一所好學校。”的確,這兩段失敗的婚姻雖然傷人,但也讓赫本快速成長。面對愛情跟婚姻,赫本少了些盲目與衝動,多了些從容與淡定。

赫本去世28年後,聊聊她人生中的3個重要男人及2段婚姻

1980年,赫本遇到了她人生中最後一個男人,羅伯特。沃爾德斯,同樣是一個英俊的男演員。這個荷蘭的男人跟赫本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他們經歷過殘酷的“二戰”,都有著荷蘭人獨特的氣質,都曾有過婚姻,都曾有讓自己無比著迷的愛情。

共同的經歷,共同的愛好,讓赫本跟羅伯特的感情昇華了一個層次,與赫本前兩任丈夫相比,她與羅伯特達到了真正的精神交流,真正的“心有靈犀”。

深深喜歡上羅伯特的赫本這樣說:“我花了好長時間才找到像他這樣的人,但是相見恨晚總比永不相見好。如果我在18歲的時候遇見他,我一定不會喜歡上他。也許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但如今,我已經找到精神上的雙胞胎,我願意與此人共度一生。”

這就是成長,18歲的時候,赫本當然不會喜歡平淡而穩定的生活,她渴望挑戰與刺激,喜歡激情與浪漫,而經歷了人生變故,婚姻不幸的赫本,才懂得平淡與安穩是多麼難能可貴,原來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

如果說以前的赫本追求婚姻,追求家庭的美滿幸福,是為了彌補童年的缺憾,是療愈的話。經歷了失敗婚姻後的赫本,才真正瞭解並懂得了平淡而安穩的可貴與難求。

1993年1月,赫本去世,很多人說她本是遺落人間的天使,就像她未曾死去,而是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一樣。

而奇怪的是,赫本死後,在葬禮上抬靈柩的竟然是赫本的兩個前夫,還有同居男友羅伯特與一生的男顏知己紀梵希。

這樣的變化的確讓人唏噓不已。

有些關係就是這樣,太過於親密的時候,往往很難處理好,但一旦淪為朋友,或者分開以後,反而能夠和平相處。

赫本與前夫們的關係,讓我不禁想起了徐志摩與張幼儀,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徐志摩對張幼儀百分嫌,萬分厭。

分開了之後,徐志摩卻在給陸小曼的信中,對這位前妻充滿了讚譽:“C可是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她這兩年來進步不少,獨立的步子已經站得穩,思想確有通道。”

婚姻需要陪伴,但有時候陪伴卻不需要婚姻。相處艱難的時候,不妨換個身份相處,換種陪伴方式,反而讓人放鬆,讓人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