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淺談《父母愛情》的語言藝術片,值得觀影!

好的文藝作品如佳餚一般,耐人咀嚼,餘味無窮。四十四集電視連續劇《父母愛情》,就是這些年優秀的電視作品之一。江蘇、貴州等許多省級衛視,在兩年中都分別復播四次以上,就足見,該劇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父母愛情》(以下簡稱《愛情》)以江德福、安傑的愛情為主線,演譯了普通老百姓近五十年的愛情生活,社會的變遷,觀念的改變,極富生活情趣。該劇無論從劇情、編導、語言、演技、置景、攝像等方面,都極富感染力,不失為一部思想性,藝術性具佳的作品。我沒有讀過原著,單就電視劇中呈現的語言藝術,談一些粗淺的感受。

淺談《父母愛情》的語言藝術片,值得觀影!

語言平和。語言的樸實,平和是該劇極其顯著的特色。縱觀全四十四集,基本沒有什麼“高、大、上”的語言。劇中人物的語言都是你、我、他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口頭語。其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也都發生在我們尋常百姓家。因此,看《愛情》劇,就象回顧自己或鄰家的生活瑣事一樣,熟悉、真實而親切。該劇正是把這些樸實、平和的語言,置於這些日常生活的細節,生動塑造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雖句句是常語,卻聽來十分真切、舒服。

在安傑下決心嫁給江德福,既便是火坑也要跳時,默默地說,啥時走?江德福堅定地回答:“不到最後,我是不會放棄的”。在安傑提出讓江德福跪下問她求婚時,江德福卻說:“男兒膝下有黃金,怎麼能隨便跪呢”。

安傑埋怨江德福走得慢:“你還說呢,過去一天走一百多里呢”。江:“後邊有敵人追趕,不跑快行嘛”。

淺談《父母愛情》的語言藝術片,值得觀影!

亞菲要出嫁,衛民要回來時,安傑說:“喜歡的留不住,不喜歡的卻要回來,這叫什麼事啊”。江德福則說:“這就叫生活。生活就是讓你喜歡,又讓你煩”。

當亞菲嫁給王海洋後,路上碰到父母,打過招呼匆匆離去,江德福滿懷醋意的說:“養女兒幹啥呢”。安傑則悻悻地說:“養女兒當水潑,就當是過潑水節吶”。看看,這些話那句不尋常?但正是這些極為平常的語言,說在不同場合,準確表達了主人公不同時間的的思想情感。

有一個情節:衛國為了想到珍寶島當兵。釆取了極端的絕食措施。這可以作為江家孩子們成長的一個典型事件。面對這一情況,德華:“姑姑給你做了你愛吃的荷包蛋,快趁熱吃吧”,“你這孩子,咋這麼傻呢”。江德福爬到門上向內偷偷窺視,發現仍沒動靜,有點緊張,對安傑說:“咋不對勁,你進去看看”。安說:“你咋不去?”,江說:“咱倆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

淺談《父母愛情》的語言藝術片,值得觀影!

安傑進去,在兒子床邊,默默坐了好長時間,出來埋怨江:“都怪你!”而他們的二兒子衛國,面對哥哥不吃的美食,則說:“絕食真好,我們有好吃的”。在這一事件面前,各人做法不同,運用的語言也就麼幾句家常話,但就是這些 話,出自不同人之口,卻刻畫出每個人對此事的態度。有著急心疼的;有疼在心裡,卻無可奈何的;有的雖著急但仍沒有忘記自己尊嚴的,當然,也有少不更事的。在這個事件中,沒有更多說教,都是些家常話,但把每個人的心理刻畫得相當細緻入微。

全劇中處處都是這些極為普通平和的語言,正是這些語言的巧妙運用,使得一個個人物形象豐滿,栩栩如生,深深抓住了觀眾,讓大家覺得好看,願意看。

呈現在整個全域性中的這些樸實、平和的語言,卻是句句珠璣。不要小看這些極為平常的語言,使用在不同的語境中,準確述發了人物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心態和情緒,塑造了更加真實可信的人物,也才是人物更顯得有血有肉,十分豐滿。

“跳火坑”是一般人,特別是五,六十年代人對不幸婚姻常用的話。江德福與安傑的愛情一開始就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方雖是軍隊幹部,但文化程度很低,還有一次婚史。另一方年輕漂亮且有文化,但出身資本家(這在那個年代是極為沉重的包)且社會關係極為複雜。

敢不敢接受對方,是對雙方愛情態度的巨大考驗。特別是,江德福如果選擇安傑,有可能丟掉黨票軍籍,回家種地。如果真是這樣的結局,安傑能接受嗎?這對雙方來說,無凝都是“火坑”。劇中靠安潔姐姐的提醒和小孩子的脫口而出,反映出全家人深深的擔憂。當他們雙方為愛情做了一些努力、孤注一擲,也做了最壞打算時,命運卻意外為他們開啟了幸福之門,使他們收穫了幾十年雖然平凡瑣碎,但卻十分幸福的愛情。

在戀愛中,兩人在尋藥、送花、飲酒等許多場合的對白都很樸實,真誠。在四十集中,安傑與亞菲討論婚姻時,安傑說:“你媽這輩子,可以、跟世界上任何女人比,你媽我很滿足,我很幸福……”。這段話雖極為平常,但可以看作她對幾十年相濡以沬愛情的一個總結。相比之下,與後幾集中談到的老丁和葛美霞的婚姻,就形成了顯明對比。同樣的境遇,老丁終因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氣,一直想找一個“有文化的女人”的願望最終沒能實現。

“紈絝子弟”在劇中算是有點文化的詞語了,先後出現過三、四次。第一次是出自江德福之囗,笑小孩子王海洋整天遊手好閒,他錯讀作“執跨子弟”,真實表現出那時大老粗幹部的狀況。待安傑給他糾正後,後邊幾次還這樣讀,就有點冷幽默的意思了。後面,當江家的幾個小孩子在議論王海洋時,又都用了“紈絝子弟”這個詞,這說明,下一代畢竟有文化了,而一旁的德華,自然是不明白的,因此她才發問:“啥子弟?”。就是這個紈絝子弟,經歷了文革後,終於考上了大學,還成了大學教授,這也預示著,人的命運,完全掌控在自已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