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太監不可怕,就怕太監有文化,明朝有文化後的太監可不一般!

現在人想起明朝,如果要說明朝時代的存在的一個的特色。那就應該是明朝的宦官了。因為有人在總結明朝滅亡的時候,恰恰就是將這個滅亡責任直指宦官。就比如明朝最後滅亡,有人就認為,在明朝滅亡的時候出現了魏忠賢這樣的大宦官。這個目不識丁的傢伙,不僅是大權獨攬,打擊和自己作對的文官們和民間的正義人士,對皇帝也是非常毒害。總之,一些在研究《明史》的人。就認為明朝末期因為宦官制度的存在。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就比如宦官和文官們的爭鬥,在邊關的軍事上,宦官們不僅有權干涉,可以說,在明朝歷史上,一些重大的軍事事件的失敗也是因為宦官導致的。所以,在明朝的皇宮中,宦官們幾乎沒有一個好人。

太監不可怕,就怕太監有文化,明朝有文化後的太監可不一般!

這種看法其實是有很大的偏見的,或者說是片面性。如果我們去看明朝歷史,在明朝初年和明朝末年。皇帝對宦官的使用,並不是從一而終,從一開始就這樣,只是一步步的走偏了!

太監不可怕,就怕太監有文化,明朝有文化後的太監可不一般!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洪武政權之後,就像現在人熟知的。朱元璋在洪武年間,將中國可以說是持續的給上千年的丞相制度廢除。用通俗的話來說,如果丞相當於是國家總理,皇帝就是國家主席。朱元璋將丞相制度廢除這個做法。就是讓國家主席分擔了總理的責任。這就好像是一個人故意要做兩個人的工作。精力不繼的朱元璋當然是覺得這個工作很累。所以在以後他設定的內閣制度。同時,那個還不一定有具備有表決權,也就是內閣無法對國家大政地有批准的決定權。決定權還在皇帝手上,但朱元璋當然是不可能一一去在內閣議定好的那些檔案上簽字的。我們電視劇用所謂的“批紅”。也就是當那個將檔案的內容審議好後。再交給宦官們批准。這也就是宦官的司禮監製度了。

可以說司禮監製度在明朝的時間內,發生了改變明朝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比如說後來讓明朝在中晚期發生了有中興時間的,萬曆中興。也就是張居正的改革。被稱為明朝那時候三駕馬車之一的大宦官馮保。就執掌司禮監,和外廷的張居正可謂是一對黃金搭檔。

如果我們把馮保放到朱元璋時代的話,在萬曆朝廷可以說是炙手可熱的馮保。一旦回到朱元璋時代,馮保的下場將會比萬曆的時代悲慘一百倍。

太監不可怕,就怕太監有文化,明朝有文化後的太監可不一般!

恰恰是朱元璋時代,朱元璋生前就一直在禁止和抑制宦官們權力過大。後來明朝司禮監製度的權力,在最一開始的時候,是沒有後來時代中,到了一手遮天的地步。昨天司禮監的宦官們,他們是認識幾個字的。但是像馮保那樣從小宦官一步一步成長為大宦官的有文化的宦官。在朱元璋時代是不存在的。朱元璋就規定,除了司禮監的宦官們以外,在明朝宮中服務的太監,一律不許知書識字。這其實就是杜絕宦官干政的可能性,甚至有記載說,不僅一些宦官不許認識字,連皇帝看過的奏摺內容,一些宦官也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見。

曾經有一個宦官是朱元璋身邊的老奴僕了,他在洪武十年的時候,不小心對朱元璋做批改過得國家大政說了幾句。朱元璋聽到這個宦官的話以後,勃然大怒,他立刻就命人將這個宦官送回宦官的老家,而且,永遠不再讓這個宦官有進入宮廷的機會了。

要知道,在明朝初年的國策中。朱元璋對於選入皇宮中的宦官們。就有一條規定,只要宦官們入了皇宮。宦官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都不許離開皇宮。把那個老宦官發配回老家的做法,不可謂不重了。

太監不可怕,就怕太監有文化,明朝有文化後的太監可不一般!

除此之外,朱元璋擔心換光會以在以後的時間內禍亂自己的大明王朝。在生前,就命令人,專門打造了一塊巨型鐵牌,放在宮門的門口,上面就一句話,意思就是,如果那個宦官要是敢幹預朝政的話,立刻將這個宦官處死。不僅是在皇宮內,朱元璋在制定這個法規的同時。他還專門釋出了命令給當時明朝的各個部門。禁止文官們和宦官們有來往。不許文官們和宦官有商量國家大政的事情發生。不許宦官和文官們有書信往來。如果這二者有什麼聯絡的話。處罰的結果可想而知。

太監不可怕,就怕太監有文化,明朝有文化後的太監可不一般!

如果朱元璋的這個宦官不能幹政的政策繼續下去的話,對明朝來說未必不是件好事。隨著朱元璋的去世,朱元璋生前最擔心的事情,還是在永樂時代出現了。

永樂皇帝在奪取了自己的侄子的皇位以後,將朱元璋生前立下的這條鐵規拋之腦後。也正是在永樂時代,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宦官,鄭和下西洋的主角三寶太監,因此出現在中國歷史舞臺上。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朱元璋生前禁止明朝皇宮的宦官大規模學習文化知識的規定被打破了。

在明朝的皇宮中,宦官們的學習可不是自學成才。在最開始的時候,皇帝親自挑選適合的人選,進入皇宮中的內宮開始學習。學習的內容範圍就和宮外的讀書人類似,宦官們也要學經史子集這些東西,經過學習後,一些宦官還寫得一手好字。到了明宣宗時代,皇宮中正式設立了宦官的教育學校,從此,開始了明朝有文化宦官,干擾國家大政方針的客觀條件了。

也正是在明朝明宣宗的宣德年間,明朝司禮監的宦官因為批紅的權利日益擴大。在以後的時間將會產生一大批有名的“總管大太監”。

太監不可怕,就怕太監有文化,明朝有文化後的太監可不一般!

要斷送大明王朝命運的土木堡之變中,就說皇帝出兵塞外。隨軍跟隨,又代替皇帝胡亂指揮的大太監王振。其人就是在永樂時代被明成祖看上,他在接受完正規的教育之後,先是被分配到後來繼位才一年就突然死亡的明仁宗哪裡。王振所服侍的明仁宗在當了皇帝以後,就給了王政已經不小的權力。明仁宗的突然死亡,可沒有給王振帶來什麼命運的改變。明仁宗去世以後,是明宣宗繼位。當朱棣的這個孫子繼位之後,王振正式升職成為司禮監的秉筆太監。

在王振命喪塞外之前,因為王正這個秉筆太監的權勢熏天,不僅是文官集團,連明朝開國的一些王公貴族的後代。見到王振的時候,也要巴結討好王政,

王振被殺以後,很快,又有新一代有權勢大太監誕生。在明朝成化年間,大太監汪直上述給當時的明憲宗。正是在汪直的建議下。和東廠齊名的特務組織西廠因此出現,西廠的勢力還一度蓋過了東廠。如果說東廠的本來責任只是監視,偵查在京師範圍內的明朝官員。汪直所設立的西廠,那就是一開始,就遍佈全國的大特務組織。西廠的刺探範圍更是超過東廠,從官員到平民百姓,不管發生了大事小情,都要被西廠查的是一乾二淨。

太監不可怕,就怕太監有文化,明朝有文化後的太監可不一般!

雖然在明成祖以後,宦官的文化教育是日益擴大。權勢熏天的宦官,在明朝的每個朝代都曾出現。大宦官們,不管是在外的名聲還是自身的財富都達到了驚人的程度。然而,認為明朝的皇宮中宦官都是壞的這個看法並不是事實。一些下層的宦官不僅未必能有讀書識字的機會,他們平常所過的日子,就形同奴隸一般,以汪直建立的西廠來說,西廠特務的偵查範圍可不就僅僅只限於宮外,甚至對皇宮中的一些宦官們的言行也要記錄下來。這些下層宦官會有如何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