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耿定向:對於李贄鬧出的“狎妓”風波,兩人是如何進行爭論的?

李贄從萬曆十四年丙戌(1686)春開始病脾,一年多都沒好。遣送家眷後,感覺自由了好多,每日除了閉門讀書、著述,也開始“恣意所適”。“或時飽後,散步涼天,箕踞行遊,出從二三年少,聽彼俚歌,聆此笑語,謔弄片時,亦足供醒脾之用,可以省卻積木丸子矣。及其飽悶已過,情景適可,則仍舊如前,鎖門獨坐而讀我書也。”這樣不到半年,脾病就好了。“家屬既歸,獨身在楚,時時出遊,恣意所適。然後飽悶自消,不須山查導化之劑;鬱火自降,不用參蓍扶元之藥:未及半載而故吾復矣。”李贄由此意識到,很多疾病都是由於顧及他人耳目,壓制自己內心需要,不能自適的結果:“乃知真藥非假金石,疾病多因牽強”,於是他便不,“到處從眾攜手聽歌,自是吾自取適,極樂真機,無一毫虛假掩覆之病,故假病自瘳耳。”

耿定向:對於李贄鬧出的“狎妓”風波,兩人是如何進行爭論的?

遣眷之後,附近有一老嫠婦經常來維摩庵供佛,並給李贄送茶饋果。李贄將她當做“十方諸供佛者”同等看待,受其供奉並無芥蒂。沒想到後來“事聞縣中,言語頗雜”。為了避嫌,李贄便“叱去不受彼供”。但是對流言感到奇怪:“其人既誓不嫁二宗,雖強亦誓不許,專心供佛,希圖來報,如此誠篤,何緣更有如此傳聞事?”於是率僧眾到嫠婦家訪問,“乃知孤寡無聊,真實受人欺嚇也。”李贄對她深表同情,“自報德而重念之,有冤必代雪,有屈必代伸”,沒想到傳言更多,竟有“卓吾曾率眾僧入一嫠婦之室乞齋,卒令此婦冒帷簿之羞,士紳多憾之”之說。

耿定向:對於李贄鬧出的“狎妓”風波,兩人是如何進行爭論的?

有學者已經指出,李贄遣眷後的諸般“不檢點”行為,是受到《維摩詰經》“遊戲神通”思想的啟發。《維摩詰經》,全稱《維摩詰所說經》,又稱《不可思議解脫經》,敘述毗耶離(吠舍離)城居士維摩詰,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透過他與文殊師利等人共論佛法,闡揚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經中維摩詰“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認為“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雖“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汙泥”,即只要心中有佛,即使“行於非道”也可“通達佛道”,真正的“菩薩行”可以讓非道之人也通曉佛理。於是在李贄看來,只要心中有佛而無魔,世界無處不可往。他自稱“到麻城,然後遊戲三昧,出入於花街柳市之間,始能與眾同塵矣。”所謂“遊戲三昧”即用遊戲之心,放下一切名數束縛,超然自在地遊化世間。

然而,李贄出入酒樓歌肆、不避惡名的形跡,卻引起了道德之士的側目。再加上當地人添油加醋的道聽途說,到了耿定向那裡,李贄的行為便近於好色、好淫了。且看耿定向給周柳塘的信中對李贄的指責:“往見說卓吾狎妓事,其書尚存,而頃書來乃謂弟不能參會卓吾禪機。昔顏山農於講學會中忽起就地打滾,曰:‘試看我良知!’士友至今傳為笑柄。卓吾種種作用,無非打滾意也。第惜其發之無當,機鋒不妙耳。”

耿定向:對於李贄鬧出的“狎妓”風波,兩人是如何進行爭論的?

耿定向一方面認為李贄有諸般醜行,一方面又用“禪機”為其粉飾遮護,對此李贄頗不以為然,明白地說“我則皆真正行事,非禪也;自取快樂,非機也。”所謂“到處從眾攜手聽歌(並非狎妓)”,是為了調適自己身體;所謂“強其弟狎妓”是出於對弟體念之情,“弟輩何故棄妻孥從我於數千裡之外乎?心實憐之,故自體念之耳。”至於“率眾僧入一嫠婦之室”等事,李贄在給周柳塘的信中都講得明白(見上文),如果平心靜氣去看,都是正常的事,並不像耿定向理解和轉述的那樣不堪。但耿定向由於對李贄抱有成見,不去了解事情原委,而簡單地認為這都是傷風敗俗的醜事,且“士紳多憾之”。

耿定向:對於李贄鬧出的“狎妓”風波,兩人是如何進行爭論的?

然而,耿定向一方面批評李贄“著魔已甚”一方面也透過各種努力,儘量減少其言行的影響。他對周柳塘說:“至於攜妓之事,在卓吾則可,在兄則不可……卓吾之學只圖自了,原不管人,任其縱橫可也。兄茲為一邑弟子宗者,作此等榜樣,寧不殺人子弟耶?……惟兄僅一子,孤注耳,血氣尚未寧也,兄若以此導之,忍耶?”耿定向看來,李贄的行為有任情縱慾的危險,所以不得不警惕。耿定向深感於朱熹“世上無如人慾險,幾人到此誤平生”之語,故對於“情慾”與“性命”問題,強調“以命率性”:卓吾雲:佛以情慾為性命,此非杜撰語。孟子原說口之於昧,目之於色等,性也。但曰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不知卓吾亦然否?

耿定向:對於李贄鬧出的“狎妓”風波,兩人是如何進行爭論的?

得注意的是,關於“狎妓”問題,未見耿定向與李贄直接提及此事,其對李贄指責、厭惡的話語,包括“邪淫猖狂”之類的流言中傷,都是透過周圍友人而傳至李贄的。這是耿定向的特點,也是很多中國士人的特點,即批評指責某人的言語一般不當其面講,而是對第三人說。這種當面溫和、背後非議中傷的行為,讓李贄非常反感,甚至憤怒,難再保持與世無爭的平和心態。李贄對耿定向的態度,漸漸地由退讓、辯解變為鋒芒畢露的反唇相譏,心態上更加憤世嫉俗,行事上也更加縱狂自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