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七言詩是如何發展而來的,與五言詩有何不同?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早在《詩經》裡就有七言的句子,如“

胡取禾三百廛兮

”(《伐檀》),西漢時也有七言的民間謠諺,如《樓護歌》、《上郡歌》等,但那不能算作有整齊句式的七言詩。漢晉時代七言詩遠不及五言詩發達,一般詩人對七言詩似乎不太重視。東漢時張衡的《四愁詩》,其七言句式明顯受到楚辭的影響。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盲詩是曹丕的《燕歌行》,後來陸機、謝靈運和謝惠連等人有仿作。七盲民間歌謠是從晉代開始被採入樂府,而五言歌謠的人樂則早在西漢末年。南北朝時期,七言雜言樂府和七言民間歌謠比較流行。

七言詩是如何發展而來的,與五言詩有何不同?

在文人創作中,鮑照(約414一466)是對六朝七言詩發展貢獻最大的詩人。他出身低微,卻生活在注重門第的劉宋時代。他的詩有一種衝破壓抑的叛逆精神,尤其是邊塞詩表達了“

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代出自薊北門行》)的豪情壯志。《代白頭吟》和《代貧賤愁苦行》等作品,反映了下層寒士受壓抑的痛苦心情和受折磨的屈辱心態。鮑照的詩歌藝術修養比較全面,五盲、七盲雜盲各體都很擅長,但七言詩比五言詩寫得好,我們應著重讀他的七言詩。《擬行路難》18首是他七言和雜言體樂府詩的代表作,內容廣泛,充分表達了對社會人生坎坷的悲憤之情。

七言詩是如何發展而來的,與五言詩有何不同?

以第一首為例: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綵芙蓉之羽帳,九華蒲萄之錦衾。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願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行路》吟。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

這首詩相當於18首詩的序曲,為一組詩定下情緒基調。在酒與音樂的刺激下,詩人感嘆年華消逝,希望讀者抑制悲傷,聽他放聲歌唱。人生的道路雖然艱難,但詩人的精神卻是慷慨豪邁的。鮑照的七言詩,並不特別講究聲律對仗,也不像傳統的七言詩那樣句句押韻(如曹丕的《燕歌行》),而是隔句押韻或自由換韻,句式上錯綜變化。鮑照擴大了七言詩的發展空間,從而在詩史上贏得了獨特的地位。

七言詩是如何發展而來的,與五言詩有何不同?

陸侃如、馮沅君指出:“

七言起源很早而成立很遲,中間需要幾百年的醞釀。無論就量和質言,鮑照是七言詩醞釀時期中唯一大作家

。”鮑照之後,吳均、江總、庾信、盧思道等人也在七言詩的創作上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們一方面為唐代七言古詩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六朝七言詩的律化。江總、庾信等人借鑑了當時五言詩律化的經驗,發展出七言詩的新變體,成為唐代七言律詩的濫觴。庾信的《鳥夜啼》就很典型: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聲舞態異《前溪》。御使府中何處宿?洛陽城頭那得棲?彈琴蜀郡卓家女,織錦秦川竇氏妻。詎不自驚長淚落?到頭啼烏恆夜啼

七言詩是如何發展而來的,與五言詩有何不同?

這首詩雖然形象有些散亂,沒有注意粘連,但聲韻和諧,對仗工整,是一首接近律化的七言詩。盧思道(532一583)的《從軍行》,反映邊塞軍旅生活,在樣式、題材和寫法上,均開了初唐七言歌行的先聲。五言古詩早在東漢末年已經成熟,但直到南朝後期才逐漸格律化,其間經過了約400年的時間。從這個歷史經驗來看,新詩的格律化也許還要經過幾百年。不過,七言詩的律化過程與五言詩不同。七言詩的起源雖然很早,但直到南朝才興盛。七言古詩一出現即開始律化。七言古詩與七言律詩的成熟時間相當接近。

我是“ 戲說歷史人生”,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