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甘投敵國韓王信:劉邦與韓王信

漢初有兩個韓信,一為人所盡知的軍事奇才韓信,一為後封為韓王的韓信,人稱韓王信,以與前一個韓信相區別韓王信,是韓襄王庶出的孫輩,身材高大勇武。秦末大動盪時,為韓王成的部將。當劉邦受命西進時,由張良招降過來,隨劉邦進入武關,又隨之進入漢中,在漢中時,曾動說劉邦發動東征:“項王王諸將諸近地,而王獨遠居此,此左遷也。土卒皆山東人,跋(音qi,器)而望歸,及其鋒向,可以爭天下。”這打動劉邦的心,留下深刻印象。因而,略定三秦之後,劉邦便派韓信為韓國太尉,兵去攻取韓國舊地此時,項羽因韓王成投靠懷王而感到不滿,大封天下時將其改為列侯。聽到漢王派韓王信出兵的訊息,趕緊任命鄭昌為韓王,以與漢兵相持。漢二年,韓王信攻佔韓國十餘座城池,逼迫鄭昌投降,於是劉邦改封韓王信為韓王。但滎陽失守時,韓王信被項羽擒獲,投降了項羽,不久又復歸漢營,仍受封為韓王,參加了剿除項羽的最後決戰,併成為擁戴劉邦稱帝的請候王之一。

甘投敵國韓王信:劉邦與韓王信

說起來,劉邦對韓王信不算虧待,並未因其曾經降楚而有所歧視。但在稱帝之後,對於位於關中與沿海之間的原韓國故土,必欲收回以保障京師長安的安全,並保證關中與江南的聯絡通道。同時,對於為人“材武”的韓王信也不大放心,於是藉口北方邊境更需要人,硬將韓王信的封地遷往北方。《史記》本傳雲:“五年春,遂與剖符為韓王,王潁川(今河南許昌)。明年春,上以韓信材武,所至北盡現、洛,南近宛、葉,東有準陽,皆天下勁兵處,乃徙韓王信王太原以北,備禦胡,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後來,韓王信要求改都馬邑(今山西朔縣),以離邊境近一些,便於守衛。經劉邦批准,徙治邑就在當年(漢六年)秋天,匈奴出兵犯漢,包圍馬邑。為延緩甸奴攻勢,韓王信幾次派使臣與匈奴約和。當漢朝援軍來到時,瞭解到這一情況,懷疑他與匈奴私通,彙報了中央政府,於是,劉邦派人責備並査究韓王信。信害怕被判死罪,於是真的與匈奴勾結起來,將馬邑獻給敵國,合兵進攻太原。可見。韓王信這次反叛,固然與他為人不夠堅貞的個人品質因素有關,但也與漢朝處置不當相關。

甘投敵國韓王信:劉邦與韓王信

而漢朝所以小題大作,捕風捉影,並無實據便“使八讓信”,而信之所以不願做認真的表白,而害怕遇害,均與朝誅除異姓諸侯王的既定方針有關。漢朝不能容忍異姓王長期存在,已然廢楚王韓信為淮陰侯,又改換了韓王原有地,作為異姓王的韓王信,如何能不自覺驚恐呢?韓王信的反叛,很快便被平定,但邊患卻從此熾燃起來《史記》本傳雲:“七年冬,上自往擊,破信軍銅提,斬其將王喜,信亡走匈奴。其將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立趙苗裔起利為王,復收信敗兵,而與信及冒頓謀攻漢。”這次戰役,漢兵一直挺進到平城(今山西定襄縣)。而後,又有幾次戰鬥史載:“八年,高祖東擊韓王信餘反寇於東垣。”“漢十年,信令王黃等說誤陳(按:即陳琋造反亦與韓王信有關)。十ー年春,故韓王信復與胡騎入居參合(今定襄縣北),距漢。漢使柴將軍擊之。……柴將軍居參合,斬韓王信。”劉邦親征兩次,後來由將軍柴武平定了韓王信之亂。而韓王信鼓動的陳稀之亂,也在當年冬天被平定韓王信此次叛亂與其當年兵敗投降項羽不一樣,是勾結敵國,藉助外族力量攻打自己的母邦。雖然在今天看來,漢與匈奴(蒙古族)同屬中華大家庭,但民族間的戰爭畢竟與民族內的鬥爭又有所不同,韓王信可謂破壞民族團結的一個歷史罪人。

甘投敵國韓王信:劉邦與韓王信

王夫之《讀通鑑論》有專條揭批抵毀韓王信甘心投靠敵國的居心:“中國夷狄之禍,自冒頓始;冒頓之闌入句注、保太原,自韓王信之叛降始。信失韓之故、封徒於太原,其心於(反)漢久矣。請都馬邑,近塞而易與胡通;數使之胡求和,陽為漢和而陰自為降地;畜不以假手於冒頓。不待降之日,而早知其志在胡矣。”王夫之還認為,將“材武”的鷹犬之將放到邊疆,是劉邦的重大失策;“飢鷹猁(音zhi,智,瘋狂)犬,不畜之樊圈而鐵之隨飛s)走之地,免禍於目前,而首禍於千古,甚哉,高帝之偷也不過,韓王信此人有一樁好處,就是能自認其罪。柴武出兵征討時,曾動他投降,他回書表白自己不能復歸漢朝的心跡,《全漢文》名其為《報柴武書》,是一篇很奇特的妙文,不妨錄下一讀陛下報什起同巷,南面稱孤,此僕什之幸也。滎陽之事,僕不能死,囚於項籍,此一罪也。及寇攻馬邑,什不能堅守,以城降之,此二罪也。今反為寇將兵,與將軍爭一旦之命,此三罪也。夫種、無一罪,身死亡;今僕有三罪於陛下,而欲求活於世,此伍子骨所以(音fen,奮。同奔)於吳也。今僕亡匿山谷間,旦暮乞蠻夷。

甘投敵國韓王信:劉邦與韓王信

僕之思歸,如人不忘起,者不忘視也,勢不可文章結尾的比喻尤妙,將他日夜思歸故國而又不可能辦的心情,披露得淋滴盡致奇人籬下的生活,畢竟不是滋味,韓王信於匈奴境內所生的次子當,與韓太子的兒子嬰(即韓王信嫡長孫),在漢文帝年間迴歸漢朝,得封為列侯。弓高侯頹當在漢景帝年間,參加了平定吳楚之亂的戰鬥,而且“功冠諸將。”叛將的兒子,竟又成為平叛的功臣,歷史的變化竟如此驚人,實在令人感喟!尤令人驚異的,是其子亦有文オ,也有一篇名文播於後世,但不是謝罪書,而是勸降書,文辭堅決而委婉,極有氣勢,也大可一讀。文章名日《遺膠西王書》:奉詔誅不義,降者赦其罪,復故。不降者,滅之。王何處?須以從事真正的好文章不在文采華豔,而在於能否與人的命運相關,能否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實際影響。有之,則是有生命力的文章,值得一讀。韓王信及其子的書信文,雖思想性有差別,但都不愧是有生命力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