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文藝的高淳沛橋,孕育了踩高蹺藝術,為你呈現視覺盛宴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高淳區位於南京南端,歷來因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而著名。屬於高淳的東壩沛橋則是踩高蹺藝術的發源地。沛橋原是一座古老的石橋的名字。據記載,這座橋建於明嘉靖年間,形式為三孔石拱橋,橋頭有石築門樓式橋頭。橋全長42米,高6-8米,面寬4,25米。護欄上“沛橋”二字為清末貢生童銘新所書。千百年來橫臥在東壩鎮沛溪河上的沛橋,如今已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藝的高淳沛橋,孕育了踩高蹺藝術,為你呈現視覺盛宴

童銘新所書“沛橋”二字

相比其它古橋,沛橋有三點與眾不同,一是南有橋關~沛溪關,系磚砌單門;二是橋北呈曲線,注重線條美;三是橋面中軸線上的車轍道,是用當地的火山凝積巖鋪成,顏色偏紅,

就像

是鋪了一層紅地毯。 除中間2對坐獅望柱已毀,橋上的2對抱鼓和10對望柱等其餘都較完整地儲存了下來。

文藝的高淳沛橋,孕育了踩高蹺藝術,為你呈現視覺盛宴

沛溪關

而沛橋村便是沛橋所在的村,這個村子自古是固城到東壩的必經之地。環境也是原始自然,綠樹掩映著村莊和田野,如此的景緻好似一幅山水田園畫卷。清代時,東壩已成為太湖流域的重鎮,商業繁榮。蕪湖至太湖地的商賈必沿水路途經東壩。文化的交流讓徽劇、京劇常在東壩上演。每年農曆三月,五月,七月都有隆重廟會活動。

文藝的高淳沛橋,孕育了踩高蹺藝術,為你呈現視覺盛宴

三孔石拱橋~沛橋

東壩沛橋的踩高蹺表演便是在這種情形中衍生出來的。仔細算起來,距今已逾百年曆史。瞭解高蹺的人都應該知道,北方高蹺以難度出名,南方高蹺以表演見長。高淳境內的東壩沛橋踩高蹺是典型的南方風格。高蹺是取兩根85cm左右長的木杆做成,中部釘耳並裝好踏板。高蹺表演藝人將腳踏在板上。再用繩子將蹺杆緊與雙腿綁緊,立起來便可以一邊走一邊舞蹈啦。

文藝的高淳沛橋,孕育了踩高蹺藝術,為你呈現視覺盛宴

高蹺的製作

沛橋的高蹺製作以柏姓為主,一位名叫柏介子的老爺爺,做高蹺已有幾十年的經驗,技藝精湛。他耐心地教每個前來的年輕人如何打造和使用高蹺,盼望著這一技藝可以得到傳承,不至於後繼無人。

文藝的高淳沛橋,孕育了踩高蹺藝術,為你呈現視覺盛宴

高蹺演員

所有參與沛橋踩高蹺表演的都是沛橋老百姓。一般隊伍裡有十幾人,行走在前面的用敲鑼打鼓開道,如有群眾放鞭炮歡迎,高蹺隊便就地表演一小段。人踩在又高又細的蹺上,不時揮著手帕、扇子、等小道具,做出種種舞姿,技高一籌者,還能表演出跌撲、翻滾、劈叉等驚險動作,令人歎為觀止。

文藝的高淳沛橋,孕育了踩高蹺藝術,為你呈現視覺盛宴

教授製作方法

到了固定地點再正式表演大段曲目, 老少三代同臺表演也不是什麼新鮮事。表演者分別化妝成戲曲裡的生、旦、淨、末、醜等角色。整個演出通常分四場共36個曲目。第一場:園結義、三顧茅廬、長板坡、轅門斬子、打漁殺家、摘石榴、施公案、劉海砍樵、打花鼓、解寶。第二場:夜讀春秋、三戲白牡丹、補缸、三請樊犁花、秋香送茶、白蛇傳、千里送京娘、三岔口、渭水河。第三場:漁翁鬥蚌精。第四場:保皇嫂、

呂布與貂蟬

、借東風、描容掃松、庵堂相會、穆桂英掛帥、種麥子、武家坡、鐵引緣等。 整個表演場面熱鬧非凡,精彩紛呈,讓觀眾大呼過癮。

文藝的高淳沛橋,孕育了踩高蹺藝術,為你呈現視覺盛宴

演出

隨著人們開始重視傳統民俗文化,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對東壩沛橋高蹺進行宣傳和保護。近年來,東壩沛橋高蹺民俗文化被列入重點保護物件。如今,沛橋高蹺作為民間舞蹈,已躋身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全國各地的舞臺上都能看到沛橋高蹺隊的身影。作為高淳人,我感到無比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