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垃圾堆上純真的笑臉

當現實不忍卒讀的時候,似乎只有哲學賦予了它應有的詩意。《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是那種富有才華的作品,使人讚歎的不僅僅是它在敘事技巧和剪輯技巧上的出色表達,更在於它將很精巧深沉的人生理解隱含在了這一表層的結構後面。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垃圾堆上純真的笑臉

從表面上看,《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表層乃是印度電影所一貫持有的平民娛樂的立場,背後是命運與辛酸,而最終以大團圓告終,寄寓的其實是一個平民視角眼中的人生理解,其通俗性的特徵包含的其實是大眾的想象和願望。在中國,同類的敘事模式是破鏡重圓、國破家亡;在美國,是亂世佳人;而在印度,則是歌舞狂歡,命運波折。無論不同文化型別裡的審美特徵有何差異,終歸都回到一個人性化的舞臺上,那就是以命運和人生為骨肉。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垃圾堆上純真的笑臉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其實找到的乃是一個極佳的題材和劇本,也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國度來表達它的關懷和觀念。如果說,在底層社會龐雜的國家如印度,人的存有可能不過是亂槍一開倒地輒亡,那麼談論人的價值無疑是令人覺得奢侈;宗教在這樣的亂世裡,充當的是一個想象中的庇護者,更甚至成為的是群體鬥爭與殘殺的理由。說到底,說穿了不過是求生存的慾望。在這樣的世界裡,所謂的神其實只是群體性的絕望與爭奪。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垃圾堆上純真的笑臉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看似以“命中註定”的東方式宿命論作為一種解釋,但這個“宿命”論並非是關於將個人消亡於群體的“宿命”,恰恰相反,它卻是一種基督教式的“天賦人權”的解釋。它不是由萬物生滅的自然主義上升為對虛無的神明的驚恐與膜拜,而是對實體上帝對於生命詮釋之必然聯絡性的相信。電影裡的男主角出身平民,短暫的人生與家庭、國家的不公聯絡在一起,但在這些苦難裡,命運上帝把各種密碼彙集在了他身上,最終他得以憑藉一個特殊的、卻只有他可以承受的命運得到了關於現世的解答。不過,這個解答並不是哲學家冥思苦想裡的解答,而是真實的對於人生骨肉的解答。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垃圾堆上純真的笑臉

這正是一個基督教文化背景國家的導演遭遇印度—東方宿命論泯合的結果。但這並不是一個洋洋自得的本體文化優越感。電影裡有一個情節:兩個美國人為被毆打的小男孩提供了100美金的關懷。這個細節,大概是電影裡一次直接的介入,就是對於那種本國本土的壓迫直接的提交的人性化的抗議。導演的前作實則針對本國文化進行批判,如果批判乃是為了從根本上反思與遞進,那麼這樣的批判其實正是本體文化包含自我修正機制的強大性的體現。而當這樣一個文化更具備普世意義的時候,它才可能真正得到世界的認可,進入靈魂和骨肉。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垃圾堆上純真的笑臉

這就像《聖經》裡當耶和華的揀選臨在臣民中,不要王公貴族而只是選擇牧羊的男孩大衛。《貧民窟裡的百萬富翁》裡的男主角,最終不但得到兩千萬鉅富,更得到佳人。這是通俗劇裡的滄桑過往苦盡甘來,也是更高一層,命運上帝對於個體價值的承認;這個東西就是——希望。電影裡萬千人對男主角喊:我喜歡你。不是喊得把他當作偶像,而是同樣對於人生命運之垂憐的驚喜和讚歎。

藉由一個異文化表達了一種平移視角的象徵性的個體化關懷,《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確實在通俗劇情、影視敘事技巧和藝術意義上的政治正確之中獲得了一種富有才華的、精緻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