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孟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言行動機以義為標準,堅守自己的獨立人格

開篇思考:

孟子認為的大丈夫,不僅要有勇氣還要有一身正氣,那如何做才能算是擁有大丈夫的人格呢?

孟子眼中的浩然之氣和大丈夫的樣子,不因名患得患失堅持自我的原則

在孟子看來,大丈夫還必須具有浩然正氣。儘管他找不到具體言語來描繪浩然之氣的模樣,但他堅信這種浩然之氣至大則剛,是最廣闊的最剛強的。而大丈夫更是善於修養自己的浩然之氣,所以他才能夠堅守氣節,不屈不撓。這種剛正不阿的正氣、無所畏懼的豪氣和氣勢磅礴的壯氣最終可以充滿整個天地之間。

浩然之氣的培養和大丈夫的實現並非一夜之間,必要經過長時間的內部修養,並採用正道養護這些氣並積累起來才可能達到。如果有輕微的鬆懈或者做了虧心的事情這股浩然之氣就會變弱。

孟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言行動機以義為標準,堅守自己的獨立人格

孟子

孟子認為浩然之氣的養護千萬不能像揠苗助長那樣,一定要堅持下去,如果急於求成,只會一無所獲。正是由於浩然之氣支撐著大丈夫,他才能夠做事堅持自己的原則,經受任何外界的考驗。而不會因為區區名利患得患失,只會跟著自己的心走,去做符合仁義的事情。

就是有了浩然正氣,大丈夫才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也就是說大丈夫拒絕隨波逐流,而是堅守獨立人格。

擔當官職和重任時,想的是百姓,帶領百姓沿著正道努力向前;得不到重用的時候,也一樣無怨無悔,更不可能因為貪圖一點點虛榮被汙濁之氣所感染,始終讓自己高尚的活著,不有損於自己的節操。

孟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言行動機以義為標準,堅守自己的獨立人格

大丈夫論

即便是王室貴胄也不能讓自己變得卑微:說大人,則藐之,勿視之巍巍然,意思是和諸侯對話的時候一點也不讒言奉承,說話直中要害,這才是大丈夫的樣子。

孟子認為勇氣也分為大勇和小勇,但是都比不上堅守的道義之勇

孟子在齊國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無名小卒變成具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但是齊國的君主並沒有要重用孟子的想法,孟子因此離開齊國轉而去了宋國。

孟子臨走的時候,齊國國君派人贈送孟子大量錢幣,這理所當然被孟子拒絕了。因為在孟子看來,無緣無故收人錢財是不可行的,大丈夫一生應當為道義而行。

孟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言行動機以義為標準,堅守自己的獨立人格

齊國君主

誠然大丈夫不但要有理想,還不能缺乏勇氣。孟子認為勇氣有大勇和小勇。大丈夫有大勇氣。他只出一個人毫無畏懼地上陣殺敵就是一種勇氣,但是這樣的勇氣是對付單個人的,所以叫匹夫之勇,屬於小勇。

孟子舉例說,北宮黝和孟施捨皆為勇士,前者刀槍刺身而不閃避,諸侯的氣勢也嚇不倒他;後者更是沒有什麼害怕的,在戰場上也是充滿信心,但在孟子眼中,他們的勇氣僅僅是是小勇。

北宮黝之勇在於血氣方剛,挑戰權威,但是很明顯,這是一種蠻力之勇,他並沒有經過理性思考。孟施捨自己在心中鼓勵自己,培養自己什麼都不害怕的心去衝鋒陷陣來表現自己的勇敢。

孟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言行動機以義為標準,堅守自己的獨立人格

大丈夫

但孟子認為這兩個人的勇都比不上曾子依靠道義的勇。只要自己道義在手,千軍萬馬也不能使之屈服。殺身成仁,可以為道義勇敢獻身,所以這是大丈夫之勇。捍衛道義的時候無所畏懼。而當自己如果自己錯了的時候,曾因羞愧而無法抬頭面對世人。這種勇氣是理性的,可貴之處在於堅守。

與大丈夫相比還存在小丈夫等,他們唯利是圖缺乏道義

周武王與周文王的勇也就是大勇,他們心繫天下蒼生,博取的是黎民百姓的幸福安樂。並認為如果他那個時代的君王有這種大勇,百姓們自然就會很情願的跟隨他了。這種由君王心中仁義和對百姓尊重產生出的勇,也就是大丈夫的德性之勇。

此外,孟子認為,與大丈夫相比,還有一種小丈夫。小丈夫是大丈夫意義相背的人格形象。小丈夫們得不到重用就心生怨憤,遭遇挫折就理想動搖。大丈夫卻不齒於這種行徑,大丈夫們才不會因為外在環境的變化而放棄自己追尋的理想和目標,不至於像小丈夫表現的那樣沒有修養和德行。

孟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言行動機以義為標準,堅守自己的獨立人格

唯利是圖

孟子不但指出小丈夫,又提出賤丈夫,這種人只看到好處,且極度貪婪,一直期待普天下全部好處都被本身所佔。賤丈夫終日沉淪在錢帛及權勢之中無法自拔,唯利是圖,這也是孟子所看不起的。景春覺得譬如張儀與公孫衍此類從事外交的謀士堪稱為真丈夫也。

縱橫家大都口若懸河,思維細密,可以稱得上是優秀的外交家,這些人甚而能夠仰仗本身的辯才,將別國部隊逼退進而收取土地。他們某一水平上關聯著各國彼此的聯絡,乃至是戰鬥的大局。

從外表看來這些人一呼百應無限風光,會讓人稱其為大丈夫。孟子極其反對這一點。在孟子心中,縱橫家們唯利是圖,靠自己一點小聰明獲得政治利益,做事與道德仁義完全相違背。大丈夫是可以捨生取義的,但是縱橫家很顯然做不到這一點。

孟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言行動機以義為標準,堅守自己的獨立人格

縱橫家們

道德高尚的大人他們的言行全是由內心的理性流出,所以他認為該言行的,也就是言行之,自然有信果的成績。如果是在一言一行的前面,他的目的在求信果的外在的報酬,私心一旦萌發,可能就違背了正義,為了達成追求的希望,這都是無價的。

結尾:君子言行要配合義為標準,至於是否成果只需等待命運安排

這也就是說做人應當像

君子一樣

,所有言行的動機,要配合義,沒有必要盤算先算得到的好的結果。

對於死者有深厚的情感,自然哭得悲哀,而不是哭的給活人看的。假若目的是為活人看的,你的哭就是另有目的。那麼這麼哭的悲切是故作姿態,轉過臉也有可能你就正在笑呢。

孟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言行動機以義為標準,堅守自己的獨立人格

縱橫家張儀

照客觀的行為講是美好的結果。因為自己的精神已經與道德成為一體。無論遇到什麼環境,也不肯放棄原來的執守,所修的道必定是成功的。如果是作道德的動機,在求官職俸祿,那麼道德就是一種手段。

在真正的目的沒達到之前,只是假冒為善,也不能把善做到完美的地步。等到達成目的以後,也可能捨棄道德,所以說言語必信是以修身為主的。

絕不是故意表示品行端正,讓別人恭維。所以君子的行動,只是依照正理作為標準。至於將來是否成功,不必事先考慮,等待命運的安排罷了。

參考內容來源:《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