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海上鋼琴》觀後感

十幾年前就看過這部電影,下載到電腦後,前兩年又看過。這一次到電影院看,並沒覺得數字版和以前的版本畫面有什麼不同,但帶給我的思考感觸卻很不一樣了。

這部電影無論是人物還是情節,還是畫面還是音樂,都非常的飽滿,非常的豐富。如此豐滿的電影,如果說有一個地方最吸引我最讓我深思的話,那就是在臨近末尾的時候,主人公人生態度的表達。我理解,他只習慣在有限的鍵盤上彈出無限變化的音樂,對於無限擴張的工業化的城市,卻感到無所適從。

不管是語言的文字還是音樂的音符,本身都是有限的,但是卻能創造出千變萬化的文學和音樂作品。包括繪畫也是一樣,各種顏色在自然界存在的就是那些,各種形狀不管你怎麼畫也跳不出那張平面,但是人卻能創造出無限豐富多彩的繪畫作品。

《海上鋼琴》觀後感

從有限生出無限,我覺得這是創造的本質,真正的創造必須有這樣的能力。而人的感知是有限的,想象是無限的,可能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更多的重視在教育中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竊以為,一部藝術作品要稱得上美的話都需要某種對比。在繪畫裡邊對稱是一種形式上的美,在戲劇裡邊兒衝突是一種情節上的美,在音樂裡邊兒,強音弱音搭配更是基本,很多好的歌手,好就好在很激昂的歌曲能夠很輕盈的收尾或起承轉合。

這部電影,如果它的編劇也好或者導演也好存在一種想法,讓兩個東西在電影裡對比碰撞,是兩個什麼東西呢?

當然電影裡我們能看到很多很多的對比,比如添煤的工人和頭等艙的人的對比,主人公純粹的音樂和爵士樂大王以名利為追求的音樂的對比,戰後廢棄的醫療船將被炸燬的殘破樣和繁榮和平時期豪華遊輪高朋滿座狀態的對比等等。

但也許這些對比都是小對比,它們所託起的,和整個電影主旨有關的,和創作者想要表達的靈魂上的東西有關的大對比,我覺得可能是人應該追求哪種生活方式的對比,即:於有限的方寸中創造無限的精神天地vs在無限地攫取中滿足狹窄的物質慾望。如果說哈姆雷特提出了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那這部電影就給我們提出了how to be的問題。

《海上鋼琴》觀後感

電影裡主人公還說了很重要的一句話,fuck the war(握草戰爭),我覺得這也是理解這部電影的一個很重要的點。除了這句話,船隻由和平時期的歡樂之船變為戰爭時期的醫療之船又變為戰後被變賣拋棄的廢鐵,以及主人公受到爵士音樂之王挑戰時的不解,和為衝自己而來的挑戰者演奏的音樂而鼓掌流淚,也許都表達了一種對和睦共處的讚美和對戰爭殘斗的聲討。戰爭與和平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命題,人人都不想要戰爭,但戰爭依舊發生,這是為什麼?也許答案就存在於日常的生活態度選擇上。如果人類選擇透過無限的資源攫取來滿足狹窄的物質慾望,那麼戰爭可能就是一種必然。所以這部電影裡邊兒可能包含了戰爭與和平這一很大的命題,但它最大的命題還是上邊提到的兩種生活態度的選擇,在邏輯關係的長河裡,這個最大命題處於戰爭與和平命題的上游。

《海上鋼琴》觀後感

我們怎麼看這兩種生活態度呢?在吃飽了穿暖之後,特別是在剛看完這樣一部極度感人的電影之後,我們可能會想,前者是多麼的高貴和博大,後者是多麼的低俗和狹隘。但其實,可能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答案,沒有固定答案,甚至永遠不會有答案。

電影的主人公是一個藝術家,選擇於有限生出無限的人生道路是自然的,而且他的這種選擇在電影作品裡邊兒還要表現得很極致,以突出電影想要表達的態度。但對大多數人來講,這種選擇不是非黑即白的,可能兩種想法都有,生活的軌跡處於黑白融合的中間地帶。即使對於少部分想極致的追求其中一種生活的人來說,也不是想法到了能力就能到。只有很少人能像周杰倫那樣,一下午時間就能寫出好多歌兒,也沒有多少人能隨隨便便說,賺一個億是個小目標。

也許,正因為我們這個世界上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裡兼有這兩種方向,生活的軌跡處於黑白之間由紅橙黃綠青藍紫往下還可以無限細分的繽紛地帶,所以這個世界才如此豐富多彩。

《海上鋼琴》觀後感

儘管如此,電影給我們提出的,總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就像可能我們也許永遠不會到星星上去生活,但是我們總會在有些夜裡仰望星空。

這部電影就像星星,折射出我們的生活,又高於我們的生活,堪稱一部偉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