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我不是藥神》:管理的本質是要洞悉人性

這個世上只有一種病,窮病。這病,你治不過來的!

誰家能不遇上個病人?你就能保證你一輩子不生病?

他就想活命,他有什麼罪?

—— 《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管理的本質是要洞悉人性

你的朋友圈,被《我不是藥神》刷爆了嗎?

點映6小時票房破億,上映四天票房破10億,豆瓣電影給出了9。0的超高評價,網上鋪天蓋地的評論,這就是《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管理的本質是要洞悉人性

《我不是藥神》:管理的本質是要洞悉人性

《我不是藥神》:管理的本質是要洞悉人性

《我不是藥神》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新聞事件改編的電影作品。

故事講述的是,徐崢飾演的程勇本是一個印度神油店的小老闆,市井、耍小聰明、生活窮困潦倒。可是父親天價手術單的出現,讓他被迫走上了代理印度仿製抗白血病藥的道路,成了一個地道的“藥販子”

儘管他把500元/瓶的藥以5000元/瓶的價格賣到國內,但比起40000元/瓶的進口藥來說,患者覺得這簡直就是“便宜得不行”的救命藥。

程勇的犯罪行為還是被帶進了警察局,面對警察的質詢,幾十個從程勇那裡買藥的白血病患者默不作聲。他們的沉默既是對程勇的“保護”,其實更是對自己的“保護”。

當老奶奶面對著週一圍飾演的警察曹斌,說:“4萬塊一瓶的正版藥,我吃了3年,房子吃沒了,家人被我吃垮了,現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藥。誰家還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你一輩子不生病嗎?你們如果把他抓了,等於斷了我們的活路,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我不是藥神》:管理的本質是要洞悉人性

是啊,誰能保證自己不生病!當這種活生生地、現實的、也許明天就會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最基本的人性展現在你面前的時候,沒有可以抗拒。

這部作品直擊的是社會痛點,戳中的是人的淚點,拷問的是人性弱點。可見,只有對人本身的深入瞭解,才能打動人心,獲得認可,作品才可能大賣。

這個道理放在管理中是一樣的。成熟的管理者要洞悉人性,要了解自己,瞭解他人,這樣才能帶好隊伍,幹好工作,做好管理。

認識自己是一切管理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一切管理活動都是從自我認知開始的。

假如你是一個團隊的管理者,你需要和周圍的人形成管理關係,所以你需要知道,你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的人。所以

認識自己不是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而是要知道,你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的人。

瞭解他人,是管理他人的切入點。

有研究表明,人每天都是帶著各種情緒開始一天的工作的。情緒是什麼?如果把人比作一部手機,那麼情緒就是手機的底層系統,而你後天的所有技能,就是裝在手機上的一個個app,所以當一個人的情緒出問題的時候,有再多的技能也無濟於事。

於是,我們在管理學中,出現了

“狀態自尊”

的概念,這是一種由讓人高興的管理行為產生出的結果,比如你被表揚或者職位晉升了,就會產生出“狀態自尊”的結果。而在這種狀態下,員工可以產生出超出平常的表現力。所以成熟的管理者要懂得激發團隊成員的“狀態自尊”。

除了瞭解自己、瞭解他人之外,管理者更需要具備洞察人性的能力。你會發現,有經驗的管理者很容易處理團隊成員的很多看似異常的行為,因為他明白,從理解人性的角度講,這些看似異常的行為其實一點不奇怪。

比如某個平時脾氣很好的客服人員,最近卻經常接到與客戶吵架的投訴,管理者應該明白“窄化效應”,也就是在某個時間點,人的偏好出的問題。在這個時候,人的體內會分泌某些物質,導致了這個人的行為出現了暫時違背常理的行為。

瞭解了這些人性本身的特點,作為管理者就不會只顧著批評這個客服,而是會進一步分析,她為什麼會出現窄化的情況?是工作壓力太大?工作太疲勞?還是生活上出了什麼問題?……

再比如,傳統管理者會認為80後難管,90後更難管。但是有經驗的管理者就會明白“馬斯洛需求理論”、“動機理論”、“雙因素理論”等,從動機和需求的入手,分析下屬的能力,用適當的方法開展管理工作。

總之,人是這個世界上最難琢磨的,就像一部優秀的電影一定的是打動人心的作品一樣,一個好的管理一定也是瞭解人性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