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天時地利人和,18歲的他繪就《千里江山圖》

天時地利人和,18歲的他繪就《千里江山圖》

2017年9月15日,故宮博物院舉辦《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展》,一幅氣勢恢宏的山水長卷《千里江山圖》成為壓軸之作登上燕翅樓,臺前人山人海,觀者絡繹不絕,熱鬧場面絲毫不亞於當年的《清明上河圖》特展。

此畫氣象恢宏壯觀,江山千里,蒼莽不絕,浩蕩無涯,千山萬壑,星羅棋佈,大小高平,爭雄競秀,江河之間,煙波浩渺,群山高崖,層巒起伏,細觀又有萬丈瀑布穿插其間,曲徑通幽處,房舍屋宇錯落其間,綠柳紅花,長松修竹,景色秀麗。山水間野渡漁村、水榭樓臺,水磨長橋應勢而生,竹籬茅舍,莊園寺觀,道路相通,皆可行、可望、可遊、可居。其間人物如蟻,不可勝數。再觀又見亂岡如積,島嶼相疊,汀渚綿延,群峰聳立,秀巖崚嶒,映帶不絕。知微見著,動靜相融,千里江山,名副其實,無不令人歎為觀止。

天時地利人和,18歲的他繪就《千里江山圖》

關於這幅《千里江山圖》的作者,如今我們人人皆知是王希孟,但此人在史書之中很難找到隻言片語,而得出此結論的唯一線索,僅僅是蔡京留在畫上的一段題跋:

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透過這寥寥數語,我們知道了此畫作者名為希孟,本是皇宮畫院的小學徒,年僅18,宋徽宗見他有天賦,於是親自調教和監製,於是半年之內,希孟畫出了這幅《千里江山圖》,後來宋徽宗又把此畫送給了北宋“文藝委員”蔡京。

得虧蔡京的這段題跋,為這幅國寶鉅製的作者正了名。

但即便如此,希孟還是潛入歷史的迷霧中,不見了蹤影。

天時地利人和,18歲的他繪就《千里江山圖》

直到幾百年後,希孟再次出現在清朝收藏家宋犖的詩中:

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親傳筆法精。

進得一圖身便死,空教腸斷太師京。

詩後有一注:

希孟天資高妙,得徽宗秘傳,經年設色山水一卷進御。未幾死,年二十餘。

宋犖之詩圓滿了希孟的姓氏,也圓滿了一個悲劇式的短暫人生,成為了如今我們口口相傳的悲傷故事:

王希孟在畫成《千里江山圖》不久便猝然早逝,這幅畫也自然而然成為了這位天才少年的遺世之作。

北宋末年,金兵鐵騎南下,徵、欽二宗被擄北上,家國淪陷,蒼生共難,《千里江山圖》在亂世之中輾轉流離,險些被毀,幾百年間不知所蹤,清初時收入內府,溥儀出宮攜出該畫卷,後流落民間,中國解放後,才由國家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

話說回來,在藝術發展登峰造極的宋朝,對《清明上河圖》都看不上眼的宋徽宗,為何對《千里江山圖》如此高看一眼呢?

天時地利人和,18歲的他繪就《千里江山圖》

其一,宋徽宗作為一個書畫兼善的文藝咖,得到首肯的自然是技法和構圖。

這一點不用多說,《千里江山圖》的構圖絕屬上乘,王希孟將全畫分成六段,各段以山體綿延自然貫通,相互之間又有長橋流水相連,各段山水自成一景又相互連線,“景隨步移”的藝術效果得到最大程度展現,整體之上又能得到統一,不同空間和意象得以巧妙組織。

通覽整幅圖,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恰到好處的畫卷,從左至右,像一個故事娓娓道來,現實群山低巒起伏,掩於水域之間,遠處有一座高峰若影若現,預示著千里江山,即將起於此端。

天時地利人和,18歲的他繪就《千里江山圖》

隨之,山巒漸漸高聳,王希孟勾勒出一個宛若仙界的畫面,在仙山之間,有水橋相連,山水之間,又有宅院亭臺,似有仙人遊走其間。

天時地利人和,18歲的他繪就《千里江山圖》

再往又看,高聳入雲的主峰應然眼前,周遭有山峰圍繞,前景山峰只剩三角狀的山頂,宛如由遠及近的推進。

再接下來,畫面快到盡頭,故事也進入尾聲,不像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用潦草寫意的筆畫延展生命力,王希孟用更為細緻的工筆山水細細勾出起伏的山巒疊嶂,首尾呼應,完美結局。

畢竟身在宮廷,畢竟只有18歲,在構圖上顯得中規中矩,不比黃公望老辣。

而至於技法,《千里江山圖》延續了自隋唐以來的青綠山水畫法,以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為主,濃淡結合,皴染勾畫相輔相成,王希孟幾乎用到了前代所有的技法,隋唐的勾線、敷色法,五代十國到宋朝李成的蟹爪皴、董源的披麻皴,哪怕是水紋,都是一筆一筆繪就而成。線條不剛不硬,山石水天互相映襯,達到渾然一體的畫面效果,中國畫色彩的表現力得到極致的發揮。

天時地利人和,18歲的他繪就《千里江山圖》

其二,宋徽宗作為一個篤通道教的帝王,此畫也暗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主體思想。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用道教年號最多的朝代,宋徽宗本人篤通道教,號稱自己是“教主道君皇帝”,“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從來都是道家的宣傳語,而在山水畫種,如何體現“天人合一”的境界。

顯然,山水之間,要有人間煙火,即便是仙山,也要有仙人。

王希孟做到了。

人類理想的人居環境,是天人混沌一體的共存關係,而對於山水畫,“可遊可居”自然是最高境界,王希孟充分展現了“道遊於藝,藝合乎於道”的境界,透過亭臺、樓閣、茅屋和人意象化的符號建立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人在環境中可走、可看、可望,方為“遊”,樂享起中,而所處環境和諧自然,直觀感受親近而舒適,是為“居”。

天時地利人和,18歲的他繪就《千里江山圖》

除此之外,王希孟在用色上,也考慮到了宋徽宗對於道家的熱衷。

前面說到,從隋唐始,皇家畫慣用青綠,赭石、石青石綠、硃砂、珍珠白,再加上黑色,以這五色為主創作的畫作便統稱為青綠山水或金碧山水,那為什麼是這五色呢?

或也可以從道家“天人合一”的境界做出解釋。

皇家愛用的這五種顏色其實大有來頭,石綠為青,硃砂為紅,赭石為黃,珍珠白為白,再加上黑,青紅黃白黑五色對應的正好是木火土金水五行。

所以,明白了吧。

在古人略顯狹窄的宇宙觀中,宇宙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五行相生相剋,迴圈往復,生生不息,再到人身上,無色又對應心肝脾肺腎五臟,五色和諧,五臟亦才達到和諧,如此生生不息,肉身才可長生。

要知道,歷代帝王煉丹問道,終極目標就是為了長生不老。

如此看來,古代畫家為皇家畫畫時,只要五色用的好,便已經成功了一半。

其三,宋徽宗做一個宮廷藝術家,此畫也完美符合宮廷藝術創作的指導方針。

西方古典繪畫題材都與宗教有關,主要目的是宣揚教義,用更直觀的方式講述聖經故事,給信徒製造一個無比美好的天堂,中國的佛教道教壁畫也是如此。

那麼,一個信奉道家的皇家宮廷山水畫院的任務是什麼呢?

毫無疑問,畫仙山,那是皇帝死後得道永生的地方。

僅僅只畫一座仙山,難免平淡,如前文所說,《千里江山圖》中有一座高聳入雲的主峰,和無數簇擁著的群峰,那何嘗不是主君宋徽宗和臣子臣民的畫像。

天時地利人和,18歲的他繪就《千里江山圖》

可以說,這幅畫完美再現了宋徽宗、一個通道之人對理想仙界的所有想象,也正因此,《千里江山圖》成為了古代院體畫的標杆之作。

所以,不管從技法構圖,還是意象和色彩運用,亦或是所蘊藏的內涵,都極其符合宋徽宗的審美樂趣和傾向,我相信,如果他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他更願意自己親手繪成。

無奈的是,宋徽宗本人偏重於小寫意畫法,並不著重於工筆畫,並且年紀大了,眼神不好,也無足夠的精力和耐心,而王希孟,一個天才少年,年富力強,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以及足夠的指導,絕對是最佳人選。

終不負徽宗所願,王希孟在一幅畫中殫精竭慮,傾注畢生所學,繪就了這幅流傳千古的人間至寶。

宋徽宗監製,蔡京正名,18歲少年的遺世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