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百工記》:再現民間行當百業,記錄歷史變遷中真正的匠人精神

說起“工”這個字,如今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就是蓬勃發展的工業,高效率的流水線作業,省時省力、乾淨整潔,呈現出一種現代工業的美感。

然而,這種美感在讓人讚歎的同時,也不免心生遺憾,隨著現代工業發展的日新月異,傳統手工業卻日漸凋零,甚至很多種行當早已消失在了這不斷翻湧前進著的歲月長河之中,以至於如今不管是什麼物件,只要加上“純手工打造”幾個字,便身價飆升,真正珍貴的或許並不僅僅在其材質用料,更是因為這“手工錢”。

曾幾何時,人們就是靠著這份手藝活兒賴以生存的,杜甫在《歲晏行》中就曾描寫過這樣一番亂世中苦難生活的人間百態——“漁父天寒網罟凍,莫徭射雁鳴桑弓”,短短十幾個字便出現了好幾種行業。

《百工記》:再現民間行當百業,記錄歷史變遷中真正的匠人精神

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這狀元又哪裡是那麼容易出的呢?歐陽修在《賣油翁》中,一句狀若平常的“無他,唯手熟爾”,道盡了熟能生巧背後所付出辛勤汗水,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曾經的手藝人可以一吃吃到底,而如今,面對著流水線、高效率的工業生產,即便臻於“登峰造極”之境的手藝人,也難免感慨後繼無人。

事實上,大量傳統手工藝已經完全消失,部分也成為了“非遺”級別的舊行當,它們曾經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過怎樣重要的角色?它們的身上流傳這怎樣的歷史與故事?手藝人們又是如何透過他們的匠心巧手延續著文明的傳遞?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潘偉透過《百工記》這本記錄了中國民間行當百業的影像志,潘偉以不辭勞苦的採集尋訪、質樸平時的語言文字和近250幅照片記錄,將這些來自於衣食住行、工商經濟、文化娛樂等領域的民間行當娓娓道來、細細描摹,打造了一部珍貴的“民間造物史,百姓生活志”。

《百工記》:再現民間行當百業,記錄歷史變遷中真正的匠人精神

從漁耕到工商,從鄉野到市井,從衣食住行的民生之本,到巧奪天工的一技之長,《百工記》記錄各式各樣我們兒時的記憶,更記錄了那些我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行當,歷史的腳步雖悄無聲息,卻因為這些世間百態而真實、鮮活。

開篇第一行便是“耕田”,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百業又以農為先,今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了中國人能吃飽肚子,一輩子鞠躬盡瘁,極盡操勞。事實上,農耕之事從古至今都是民生之大事,衣食足,則無憂。

在民生一章中介紹的耕田、畜牧、捕魚、養蜂等,依然是我們現在較為常見的行業,這些行業在這一部被介紹得非常詳細周全,譬如單單一個“捕魚”,就分出多種行當,有“以舟為室,視水為陸”的疍家,有流傳了兩三千年的古老捕魚方式扳罾,有踩著高蹺捕魚的高腳罾捕撈,還有拉大網、養鷹捕魚等等,實在是大開眼界。

再說這一技之長,更是讓人歎為觀止、目不暇接,我們常說的“匠人精神”,往往就是出自這些手工藝人當中,無論是銅匠、染匠、彈花匠,還是船匠、漆匠、泥瓦匠,他們賴以生存的這些手藝,在為人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打造著一件又一件屬於我們日常生活的“藝術品”,更是以一雙勤勞巧手記錄著歷史的變遷。

《百工記》:再現民間行當百業,記錄歷史變遷中真正的匠人精神

形狀各異的一塊金銀銅鐵,匠人們乒乒乓乓一番敲打,細細碎碎一陣雕琢,一個實用的生活器具,一件精緻的飾品擺件,就這麼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眼前,那份粗中帶細、屏氣凝神,既是對於“幹一行愛一行”的完美詮釋,亦是一份可敬又可愛的“固執”追求。

一石一木皆是匠心獨運的呈現,更是銘刻歷史的載體。看完《百工記》我才明白,“木匠”不可一概而論,就像前文中提到的捕魚一樣,也是分門別類,劃分的非常詳細,有專門負責分解的解匠,有擅長造樓蓋房的大木匠,還有專做傢俱細工的小木匠,再往細了分,更是還有圓木匠、風櫃木匠等等,各有各的講究和傳承。

《百工記》:再現民間行當百業,記錄歷史變遷中真正的匠人精神

其實所謂的“匠人精神”,最能體現的就是在這歷史變遷中默默無聞的行當百業中的手藝人,如今我們已經很難再見到修鞋磨刀彈棉花的匠人們,這是時代的進步,但與此同時,民間傳統手工業的凋零甚至消失,也讓人不禁感到心酸。

或許傳統的手工業正在銷聲匿跡,但其中所蘊藏的傳統文化、延續的歷史文明、傳遞的匠人精神,依然是值得我們驕傲和學習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魅力,無論何時何代,都是行業之光。

《百工記》:再現民間行當百業,記錄歷史變遷中真正的匠人精神

百工記(民間造物史,百姓生活志)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