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詩經有禮|岐山之上鳳凰鳴

詩經有禮|岐山之上鳳凰鳴

內容提要

岐山作為周王朝的發祥地,是世世代代姬周貴族尊崇和嚮往的故都祖源。

鳳凰色彩斑斕,自古以來便是祥瑞的象徵。

《大雅 · 卷阿》

,是《詩經》唯一有鳳凰出現的詩篇,它以文學的形式讓岐山永遠打上了鳳凰于飛的烙印。

《國語·周語》曰:“周之興也,鸑鷟(yuè zhuó)鳴於岐山。

” 鸑鷟即小鳳凰,雛鳳。這裡說的正是“鳳鳴岐山”的歷史傳說。”

相傳周朝興起的前夕,曾有鳳凰在岐山高崗上盤旋鳴叫,周人認為鳳凰是因周文王德政而來,是周興盛的吉兆,那座鳳凰盤旋的高崗後來便被定名為鳳凰山,岐山也因而有了“鳳野”這一的代稱。

詩經有禮|岐山之上鳳凰鳴

自古以來,鳳凰就是祥瑞的象徵。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鳳凰是太平盛世的祥瑞,也是百鳥追隨的王者,它身上五彩的紋理,代表著仁、義、禮、智、信五種美德。

“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山海經》

“鳳凰”長得有點像雞,身上有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交織而成的彩色紋理,這種鳥飲食自然、自歌自舞,它的出現就象徵著天下安寧,所以歷代百姓都期盼著能夠親眼見到鳳凰翱翔於天際。這種期盼中包含著的其實是古人對於安寧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大雅卷阿》

開篇“有卷者阿,飄風自南”的卷阿,如今被認為是的周公廟所在地。此處東、西、北三面環山,只有南面的與平地相接,坐北朝南,藏風納氣,形似簸箕狀如倒凹字,廟宇入口處的兩座建築,分別掛有“有卷者阿”“飄風自南”兩塊非常顯眼的匾額,相映成趣。

有卷者阿,飄風自南。

豈弟君子,來游來歌,以矢其音。

——《大雅·卷阿》

卷(quán):彎曲;阿(ē):大山,山陵。卷阿即捲曲蜿蜒的山嶺。

春光明媚,山巒青翠蜿蜒,風徐徐地從南方吹來。平易近人的君子,都願意來此遨遊並放聲歌唱。

詩經有禮|岐山之上鳳凰鳴

詩篇中最為耳熟能詳的部分以鳳凰比周王,以百鳥比賢臣。周王賢良有賢才良士盡心輔佐,百鳥朝鳳,因而才能夠威望卓著,聲名遠揚,成為天下四方的準則與楷模。

鳳凰于飛,翽翽(huì)其羽,亦集爰止。

藹藹王多吉士,維君子使,媚於天子。

鳳凰于飛,翽翽其羽,亦傅於天。

藹藹王多吉人,維君子命,媚於庶人。

凰鳴矣,於彼高岡。

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菶菶(běng)萋萋,雝雝(yōng)喈喈。

——《大雅·卷阿》

鳳凰振翅高飛,眾多的鳥兒也張開翅膀聚集在一起,周天子的身邊有眾多賢良之士任他差遣,人才濟濟、群臣擁護,好似百鳥朝鳳。

鳳凰在高崗上鳴叫,聲音嘹亮高亢,響徹雲霄。梧桐樹挺拔地生長在高山的東面,全身沐浴著朝陽,枝葉茂盛,鬱郁蒼蒼。鳳凰和鳴,聲音

宛轉悠揚

初興的周室與岐山的歷史與榮耀,都沐浴在這鳳鳴朝陽的福澤之下。

在古人的心目中,鳳凰不僅是太平盛世的吉兆,也是美好愛情的象徵。《大雅·卷阿》的鳳凰分別指“鳳”和“凰”,“鳳”是雄鳥,“凰”就是雌鳥,而

“鳳凰于飛”則被人們用來形容愛情美滿、夫妻和諧。

西漢時司馬相如,就曾有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

的名句,用這首《鳳求凰》收穫了卓文君的芳心。

寶雞市東南有“鳳女臺”,簡稱“鳳台”,相傳為秦人祭祀秦穆公女兒弄玉所築的高臺,臺上建有鳳女祠。

在明代畫家仇英所繪的《人物故事圖》冊中有一副《吹簫引鳳》描繪的就是春秋時期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在鳳台上吹簫引來鳳凰的故事。

詩經有禮|岐山之上鳳凰鳴

明代畫家仇英所繪的《人物故事圖》

傳說秦穆公把喜愛音樂的女兒弄玉嫁給了善於吹簫的簫史,於是簫史每天都教弄玉吹奏,吹出的樂聲很像鳳凰鳴叫,秦穆公專門建造了一座鳳台供他們居住。弄玉和簫史在鳳台上一住就是好幾年。有一天吹奏的時候,真的引來了鳳凰,於是他們就乘鳳凰雙雙飛去。

詩經有禮|岐山之上鳳凰鳴

畫的主體部分在高聳入雲的高臺之上,一位身著華麗的女子正在吹簫,她的侍女正在回頭張望,而對面坐的男子則認真聆聽著她的演奏,他們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弄玉和簫史。

順著侍女的眼光向遠望去,可以看見

群山間有兩隻鳳凰,一前一後地飛來,其中一隻正低頭望著吹簫的女子,似乎是被她的簫聲所吸引,這個時候空中明月高懸,山間雲霧迷濛,鳳凰的到來使這裡宛如仙境。

周人的鳳鳴神話與秦人的吹簫引鳳傳奇,發生在同一個地域並非巧合。岐山縣域內含有鳳凰的地名,有十幾處之多,如鳳鳴鎮、 鳳山樓、 鳳凰村、朝陽村等,這些地名傳達著周人對於“鳳凰降臨”的所見所聞。

岐山因西周的崛起而被鐫刻上了鳳凰的烙印,同樣鳳凰傳說也承載著三千年前神聖而久遠的歷史記憶,

岐山之上鳳凰鳴,岐山之下

聖人出,

這些燦爛文化印證了岐山的淵源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