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晚唐詩人羅隱-看古代毒舌男如何得到魯迅稱頌

說到唐朝詩人,大家第一時間想到肯定就是李白、白居易、杜甫、王維、李商隱之流,畢竟這可是伴隨了我們

9

年義務教育。但如果說到“羅隱”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但他的詩,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可能還經常掛在嘴邊的,像“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還有紅樓夢裡薛寶釵那句“任是無情也動人”這可都是膾炙人口的句子,都是經典名言啊。

晚唐詩人羅隱-看古代毒舌男如何得到魯迅稱頌

羅隱畫像

為什麼羅隱的詩名氣那麼高,但他人卻沒有什麼名氣呢?這個說來話長。首先,羅隱長得醜。醜到什麼地步呢?有則故事,說當時宰相的女兒,讀了羅隱寫的詩後,心裡幻想著他一定是個英俊瀟灑、風度翩翩的大才子,之後對羅隱是朝思暮想啊,可是羅隱在長安是居無定所,來去無蹤,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哪裡,所以女孩一直沒有見過他。有一天,羅隱有事上門找宰相,宰相在客廳招見他,少女知道後,就偷偷的掀起門簾看了一眼,就這一眼,少女從此就鐵粉轉黑,還特別囑咐下人說:羅隱的書,都給我拿走,不要讓我看到,我以後再也不讀他的書了。

晚唐詩人羅隱-看古代毒舌男如何得到魯迅稱頌

羅隱一身才華,一生憋屈

其次,羅隱他很毒舌。羅隱這個時候還不叫羅隱,叫羅橫,真是人如其名,羅橫狂得那叫沒邊,說他恃才傲物已經很溫柔了,在他家鄉浙江新登那是無人不知,無不不曉,因為他有才會寫詩,為人還很狂。話說有一天,羅隱和朋友坐小船遊江,忽然對面來了艘官船,官船裡面當時坐了一大官,這時身邊朋友告訴他說:那官船裡面坐著的可是朝廷大官韋貽範。羅橫說:韋貽範是誰啊?這個官沒聽說過,他都比不上我腳趾上夾著的這支筆,我這槓筆都能頂他好幾個。俗話說話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很快這些話就傳到了韋貽範的耳朵裡,韋貽範心裡那個恨啊,發誓一定要找機會報仇。透過打聽知道了羅橫是剛從浙江到長安來參加科舉考試的,這韋貽範是當時的宰相,權力僅次於皇帝,所以羅橫在長安待了

7

年,總共參加了十多次考試,沒有一次拿到名次,次次都是名落孫山。後來羅橫就改名羅隱了。

晚唐詩人羅隱-看古代毒舌男如何得到魯迅稱頌

羅隱出生具有魔幻性

羅隱他不只是平時毒舌,他連考場上寫的文章也都是言辭犀利,極盡諷刺之意,所以這也只是當朝官員不想錄用他的原因,那個時代,講究提謙虛謹慎,羅隱他偏偏是劍走偏鋒,獨樹一幟,所以當官的都很煩他,不想錄用他,經常給他使絆子。有一次皇帝唐昭宗在朝堂上對大臣們說:我聽聞有個叫羅隱的文才很不錯,我想錄用他。結果就是大臣全體極力反對,還找了一個證據,什麼證據呢?就是羅隱寫的一首詩,叫《華清宮》:樓殿層層佳氣多,開元時節好笙歌。也知道德勝堯舜,爭奈楊妃解笑何。前面兩句詞藻華麗的表揚了唐玄宗,但後面兩句就諷刺了唐玄宗和楊玉環的事。這皇帝一聽,我的祖宗你都能諷刺,那肯定不行,所以也就不用了。

晚唐詩人羅隱-看古代毒舌男如何得到魯迅稱頌

羅隱簡介

還有一則軼事,就說羅隱

40

多歲了,還留在長安考科舉,還沒考上,這個時候的他又窮又苦,而且妻子也剛剛過世了,在這種窘迫的情況,他碰到了一個熟人,這個人叫雲英,是軍營裡面的一個歌伎,長得漂亮還很有才氣,是當初羅隱剛進京的時候認識的,雲英看到他很驚訝,就問他:羅秀才,你還沒考上嗎?羅隱聽了好不尷尬,心裡難受,就寫了一首詩給雲英,就叫《贈妓雲英》: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英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抱怨自己運氣不佳的時候,也稍等上了雲英,你不也和我一樣嗎?碰到這樣鋼鐵直男,見面就把天聊死了,尷尬啊!

晚唐詩人羅隱-看古代毒舌男如何得到魯迅稱頌

羅隱《雪》

羅隱雖然毒舌,可是他的毒舌諷刺的都是當時的權貴和當時引起戰亂的爭權者、以及當時這個亂世所給百姓帶來的災難。他的心是向著百姓的,所以他的詩是為百姓發聲,看到百姓辛苦勞作,卻被官吏強取豪奪,他寫下了《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看到因為暴雪,百姓穿不暖,吃不飽,飢寒交迫,而那些當官為了奉承皇帝,只會說:瑞雪兆豐年,羅隱憤怒的寫下了《雪》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晚唐詩人羅隱-看古代毒舌男如何得到魯迅稱頌

羅隱《蜂》

羅隱一生也是命途坎坷,出身貧苦人家,父母早亡,跟著年邁的奶奶一起長大,再加上生逢亂世晚唐,志在朝廷想為百姓辦事,可一生不得志。所幸,

50

多歲的羅隱投奔

杭州刺吏錢鏐時,得到此人賞識提拔,當了

22

年的官,過了

22

年的安穩生活,死時

77

歲。到了晚年的羅隱寫了經典傳世名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經過這麼多的磨難和艱苦,還能如此豁達灑脫,羅隱此人正如魯迅在

《小品文的危機》

裡說:

正是一榻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晚唐詩人羅隱-看古代毒舌男如何得到魯迅稱頌

羅隱《自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