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愛與孤獨不過是一體兩面而已:這個世界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很自然地拿出手機,開啟微信朋友圈,準備發一條關於生活的訊息,可是,刪刪減減,剩下的幾行字,被刪減得不過幾個。

準備發出去的那一剎那,開啟可見的朋友,再次刪減。

愛與孤獨不過是一體兩面而已:這個世界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那條朋友圈終於發出去了,只是朋友圈沒有顯示。發出的資訊只對自己可見,不管是開心的、難過的,都是自己的而已,與任何人沒有關係。

這個世界走著走著,就剩下了自己,沒有任何人可以作陪。

1 “我過得比你好。”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朋友圈總有那麼一部分人,變成了曬款一族:不是剛剛提了瑪莎拉蒂,就是從哪個五星級消費一筆、馬爾地夫的太陽、泰國的寺宇、韓國的歐巴,總之,那些曾經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朋友,如今儼然一副陌生的模樣,因為,曾經的模樣,早已用鉅額改變了曾經模樣。

那些“習慣比較”的常態,早已在腦海裡根深蒂固。

別人生活的有多精緻,你的生活就有多糟糕。

原來,某一刻起,成年人的崩潰,居然與朋友圈有關。

每個人看完別人的生活,也會自然地反觀自己的生活:平淡無奇的日子、毫無起色的工作、別人的詩和遠方,只有現實的一地苟且。

愛與孤獨不過是一體兩面而已:這個世界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不知道過了多久,每一個人的生活,過得安逸且舒適,好像沒有過努力的樣子,就看見的盡是輝煌,相比,自己的生活不過是普普通通,更多的是茫然以及失落。

“自己究竟差在了哪裡,自己究竟在哪裡落後?”原本只是憧憬,一時間,竟然成了落後。

明明都是同齡,明明曾經都一樣。

我們都一樣,卻又不一樣,只是這個“我”竟然還在修煉的路上。

2 你能看得起人設與人的不同嗎?

女生放上照片,不敢美顏、不用濾鏡、不加修圖,自尊就會被人打擊得潰不成軍。網路最大化的,不過是放大了某個人的優點以及某個人的缺點。

前幾天一條熱搜闖進了視野裡,多了一個新的網路認知詞彙:“凡爾賽文學。”網路對它的解釋很明白,生活可以有萬種形態,但是,總是需要你自己去面對真實,面對自己的唯一標準。讓生活歸於生活的真,讓“凡爾賽”僅僅成為一個“笑梗”。

愛與孤獨不過是一體兩面而已:這個世界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先抑後揚,明貶實褒,自問自答,靈活運用第三人生的視角。那些活得無比風光的女孩,現實未必真的風光。也許,正在哪個菜市場與人討價還價,也許正在為幾百塊錢與人爭執不休。

他們為的,不過就是打造一個偽裝的精緻模樣。

這就是“人設”與“人”的不同。

每個人炫耀自己生活的方式,不過是因為恐懼孤獨,不過害怕面對自我,恐懼內心的安靜所帶來的慌張與不安。

在張德芬老師剛寫的新書裡《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也有明確的提到:所謂的自我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知道我自己的位子在哪裡,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我可以在任何場合都很舒服地歸於我自己的一箇中心,而不是在任何場合就是要看我在這邊怎麼樣能夠發揚光大我自己,讓別人注意到我,承認我、認可我,就是很舒服地呆在自己的中心。

3 打破憧憬,迴歸常態,認知自我

從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那個屬於自己的童話夢,不管是對於愛情,還是對於生活都是如此。

可是,生活哪有那麼好過?誰的生活裡不是一團雞毛在作祟?你所看到的那些過的無比美好的人,也許只是一團假象。

你看那人風光,也許背後付出的艱辛是你遠遠不能理解。你看那人每天奔赴幾星級,但是背後,你卻遠遠不能看到的是,對方為之走過的路,受過的累。

一個兄長說:你看我好像現在混得像個人樣,可是,我為每一個專案付出的累,誰都看不到,我拿下每一個專案都很不容易。

說完那些話,並沒有往日的神采,只是低頭的黯然。

我們所有人都看不清對方生活的全貌,所看到的不過是冰山一角,我們所付出的不過是別人的不值一提。

在巴爾扎克的《高老頭》裡有一句經典的臺詞:到處都是真苦難,假歡喜。

是啊!我們所有看到的都是真正的苦難,感受的不過是真正的生活,而朋友圈曬出來的,也不過是別人想讓我們看到的一面而已,只不過,我們往往被表象迷了眼睛。

每個人都不想去感受孤獨,明知孤獨苦。可是正是這種苦澀的孤獨,讓人心生明亮,看得清亮,感受豁亮。

存在感在哪裡,是否願意去面對自己,用什麼東西去刷自己的存在感,這才是為自己負責任的最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