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當年離家的年輕人

當年離家的年輕人

說到離別,就能想起了羅大佑的一句話:

「是當年離家不顧一切的倔強

柔軟你今日融入世界的模樣」

這是羅大佑2018年巡迴演唱會,這次演唱會的主題是當年離家的年輕人,這一句話是主題海報裡面的副標。

那一年他在全國搞巡迴演唱會,我拉了朋友一起去了現場,這一句話,挺讓我們有同感。演唱會的現場64歲的羅大佑,像個老頑童,蹦蹦跳跳,連唱兩個半鍾。如果不是查了他出生於1954年,都不能相信,眼前這個人已經64歲了。

年輕時聽過的歌,是生命的印記,是無法忘懷的。我小的時候,還不怎麼知道羅大佑,畢竟對我來說,他已經很大年紀了,他在我的印象裡更多的是一種傳說,以前對於他的歌也沒有過多的去了解過。

後來聽多了關於他的一些故事,開始聽一些他的歌。初聽羅大佑的歌,一般人都覺得沙啞。可這沙啞,卻有迷人之處,滄桑中訴說著什麼,有深度,又充滿鼓勵。

我對他的印象,覺得他像是當代的李白。這一年,我的網易雲音樂年度歌曲排名第一的是他,排名第二的是李宗盛,在我心裡他兩就好像當代李杜一般。

他覺得年輕人要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才能創造出好的作品。因而羅大佑也從臺灣到美國,到香港……到很多地方看世界,體驗世界,才寫出讓人同感的作品。

他也說過創作者必須遵從自己的內心,這是一定的。不過有時他也會主動尋求一種不是自己現狀的情境,這也是一種創作的技巧。

羅大佑的歌,唱了一生。

嬰兒像《搖籃曲》般甜蜜,兒童像《童年》般無憂與迷迷茫茫。

兒童開始長大的標誌是談戀愛,羅大佑對愛情還是比較通透《戀曲1980》、《戀曲1990》,你不屬於我,我不擁有你。

最後匯成《光陰的故事》,流水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

人生如歌,羅大佑把人生寫進歌裡,孩子、成長、戀愛、同學會、父母……

同學會見面第一句就是,好久不見,好貼切啊!

《亞細亞的孤兒》、《皇后大道東》,沒有一句憂愁,卻將當下人們的擔憂表現得淋漓盡致,《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也打破當時流行的民歌曲風,帶領流行音樂走向毫無前例的批判與省思風潮,為當下的時局發出最強音。

當天演唱會的終極主題是家,小時候父母的家,後來自己組建的家,父母老了,要儘量多回家,別讓他們《痴痴的等》,父母把青春付給了我們,卻把孤獨留給他們自己。《愛的箴言》愛是永恆的旋律。正如他兜兜轉轉這一生,又回到了他出發的地方。

聽羅大佑的歌,像讀詩,像讀文章,深度閱讀,讀懂人生。

當在外地漂泊的朋友,因為深夜沒有著落,感嘆這兒不是我的家的時候,突然腦中響起,羅大佑《鹿港小鎮》裡的“臺北不是我的家”,城市與城鎮文明的差異。

感嘆大城市不是家,並不是出口。何處是歸程?何處是家?這片“葉子”落在何處?誰也不知道,誰也說不上來。

他說,一個人的一生會有三個家。第一個家,是父母給我們的家。第二個家,是自己離家去追尋的家,是虛擬的心的港灣。第三個家,是自己成的家。如果讓今天的他對當年離家的羅大佑說一句話,他會說:keep going!

我們正處在那個虛擬的心的港灣,年輕的諾言不會空洞,曾經的理想、真純會一直在心底,在不為人知的地方閃閃發光。

或許之前讀到的一句新詩詞能給我們一個答案,蘇東坡的“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心安處便是歸程。

在他鄉,有自己固定的喜歡的生活方式,只是換個地方生活,也是種內在的心安。

當年離家不顧一切的倔強,柔軟你今日融入世界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