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英年早逝的吳中詩冠

徐禎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國,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鎮,後遷居吳縣。明代文學家,被人稱為“吳中詩冠”,是吳中四才子(亦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的絕句而為人稱譽。

01

天資聰穎

徐禎卿生於明憲宗成化十五年(1479),徐家的先輩們世代居住在姑蘇常熟一帶,家境貧寒,祖、父輩在歷史上都沒有做高官享厚祿的記載。到徐禎卿出生的時候,全家遷居到吳縣。

雖然家境貧寒,徐禎卿天資聰穎,從小就展現出了在詩詞方面的天賦。他六歲開始識字,十歲作詩無師自通。《續吳先賢贊》中說他“家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皆從他所觀”。

弘治三年(1490)與徐禎卿感情深厚的母親去世了,他寫了《先母諱日》、《與孫生夜話》等許多詩詞來懷念母親。文徵明曾在《書昌國憶母詩後》寫到:“平生自謂心如鐵,腸斷徐卿泣母篇”。

徐禎卿早年跟著狀元吳寬學習文學,跟著李應楨學習書法,十六歲時在蘇州就著有《新倩集》為自己交遊密切的友人唐寅、文徵明、邢參、張靈、錢同愛立傳,一時間聞名於吳中。弘治八年(1495)十七歲的他開始參加科舉,走上應試求仕的道路。

徐禎卿的書法老師李應楨,同時也是文徵明和祝允明的書法老師。遺憾的是,徐禎卿的書法作品存世極少,也沒有太多關於他書法水平的評價。從王世貞對他的評語可知,徐禎卿明顯是“書崇唐宋”的。

英年早逝的吳中詩冠

弘治十三年(1500),二十二歲的徐禎卿屢試不第,被父親埋怨之後讀《離騷》有感,作《嘆嘆集》消遣悲傷。弘治十四年(1501),徐禎卿中了鄉試,為了準備第二年春天的會試,他僱船去金陵,路上作《江行記》。這一年,他的好友唐寅三十二歲,遇科場舞弊案後,無心於仕途,於是遊歷福建、浙江、廣西、湖南等地,徐禎卿時常寫詩與他有詩唱和。

弘治十五年(1502),徐禎卿會試不中,回到蘇州。這時唐寅也從外省身心俱疲地遊歷回來,徐禎卿為好友寫下《懷伯虎》、《贈唐居士》、《簡伯虎》等詩以表安慰。弘治十六年(1503),徐禎卿遊太湖西洞庭山,作《遊洞庭西山詩八首》寄給文徵明,而文徵明遊洞庭東山作《遊洞庭東山詩七首》回贈,之後徐禎卿又一一和之。兩人此番的詩詞來往,後來被收錄成集,名為《太湖新錄》。

英年早逝的吳中詩冠

02

一代文雄

雖然早年屢試不第,相較於吳中四才子的其他三位而言,徐禎卿的科舉之路還算順利。弘治十八年(1505),二十七歲的他考中了進士,本以為以後的人生能一片光明,而遺憾的是,因為被認為相貌醜陋,不讓他入翰林,而改授大理寺左寺副,此後便在京城任職。

正是因為在現實中遭遇社會的不公對待,徐禎卿在自己的大多作品中都表露過對於美醜的態度,其中《醜女賦》是對美醜主題闡述較為鮮明之作。在這篇賦中,他以醜女自喻,先極寫醜女之醜,再言其勤苦之狀;後又極寫美女之嬌及其性情之懶惰。“醜女”與“美女”兩相對比,徐禎卿想為一切正直善良卻受不公平待遇者鳴不平。

「伊何賦形,獲此醜疾?厲陰乘陽,女奪男質。闊眉豐吭,突頞仰鼻。多言舌濁,連引齁。形如死豕,勇憨多力。槁發短禿,面目黧黑。脂不能赭,粉不能白。三十不嫁,守信閨閾。供勞杵臼,蚤夜弗息。雞鳴入機,沒晷下織。復有巧慧,刺繡緣飾。世無樑鴻,孰求子匹。東家有女,窈窕麗色。絕世無雙,嬌媚輕側。越戶窺牆,靡識刀尺。觀者稱豔,競欲求得。世降道涼,好色賤德。新臺廢恥,穀風見黜。商嬖妲己,靡吝喪國。晉愛驪姬,宗子銷骨。冶容作厲,實猶鬼蜮。敢告世人,敬監明則。」—— 徐禎卿《醜女賦》

明代弘治、正德至嘉靖初年,隨著文學復古運動的蓬勃開展,一些吳中詩人轉向了復古陣營,而徐禎卿正是這些詩人中最重要的一員。

在文學流派上,徐禎卿與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王九思、邊貢和王廷相併稱為“前七子”,他們強調文章學習秦漢,古詩推崇漢魏,近體宗法盛唐。徐禎卿的詩文在當時以及以後相當長一段時期都影響很大,在詩壇佔有特殊地位,詩作之多,

擅長七言近體,絕句尤精,清詞逸格,情韻雋永,號稱“文雄”。

英年早逝的吳中詩冠

徐禎卿的著述《迪功集》、《翦勝野聞》、《異林》等,而最出名的是《談藝錄》。在這本1卷20餘則的詩話中,徐禎卿只論漢魏,六朝以後不屑一顧,闡述重在復古之論。其詩格調高雅,縱橫馳騁於漢唐之間,雖刻意復古,但仍不失吳中風流之情。

以才華傲人的錢謙益,也對徐禎卿的《談藝錄》這篇詩論贊賞有加:“專門詩學,究訂體裁,上探騷雅,下括高岑,融會折衷,備茲文質,取充棟之草,刪百存一,至今海內,奉如圭璧”。《明史》則是用“熔鍊精警”四字概括其詩風格。而現代文學大師錢鍾書先生甚至直接將“談藝錄”用作自己的著作之名。

英年早逝的吳中詩冠

03

英年早逝

正德元年(1504),徐禎卿多次作詩借古諷今,批判武宗不理朝政,之後又寫詩《猛虎行》諷刺劉伯溫次子劉璟,得罪上級被罰俸祿,還調離京師被安排到湖南任職。正德四年(1509),短暫回到蘇州之後,徐禎卿又再赴京城。

據《徐國昌墓誌銘》記載,王陽明與李夢陽、何景明等明“前七子”都是好友,並且都曾沉溺於佛學、老莊思想。仕途坎坷的徐禎卿曾受過道士點化,嚮往道教的玄虛之境,他還研習過養生之術,期望長壽。

正德五年(1510),徐禎卿被貶為國子監博士,而這年冬天,劉璟事敗,三十九歲的王陽明受職吏部主事返回京城。本來鬱鬱寡歡、疾病纏身的徐禎卿得知,非常高興,立即前去拜訪,並與王陽明一起探討攝形化氣的養生之術。

英年早逝的吳中詩冠

·明 曾鯨 《歷代名賢真像》之王陽明。網路

王陽明愛惜徐禎卿的才華,一直想把他引向聖學之路,但他沒有使用華麗的詞藻來勸說徐禎卿,而是靠自己的感召力把徐禎卿引向了聖學。當時的徐禎卿已經從辭章之學轉向道學養生之術,既然他去拜訪王陽明,王陽明當然會勸他放棄道教養生之術而轉向儒學。在和王陽明接觸後,徐禎卿終於從佛學、老莊思想的空、虛無世界中解脫出來,轉而篤信聖學。

但在拜訪王陽明時,王陽明的好友,與“陽明學”被時人並稱為“王湛之學”的廣東增城的湛甘泉也正好在座。徐禎卿和湛甘泉意見不合,最後沮喪而去。

沒想到,就在第二年,正德六年(1511),年僅三十三歲的才子徐禎卿在貧病中去世,他是吳中四才子中最年輕的,也是最早過世、享年最短的一位,著實令人惋惜。

王明陽將他安葬在虎丘山西麓萬點橋的鬱家浜北端並寫下《徐國昌墓誌》,記述了他與徐禎卿的交往歷程。文徵明寫《記徐昌谷文》,“前七子”領袖李夢陽寫《哭徐博士二十二韻》,其餘好友也紛紛寫文紀念,感嘆痛失良才。

04

以周代徐

吳中四才子中,其他三人均以繪畫或書法蜚聲於世,獨有徐禎卿以詩名滿天下。在古代,才子就是指具備相當高的文學造詣與創作能力的人。比如漢朝,才子必能寫賦;唐宋至白話文運動之前,才子必須會寫格律詩。徐禎卿擅長的就是詩,詩為頂尖是中國傳統的主流共識,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是最名符其實的才子。

清代詩人沈德潛所收錄的《明詩別裁錄》中,四才子的詩僅收錄了文徵明的兩首與徐禎卿的二十三首,由此可見一斑。

英年早逝的吳中詩冠

明清時期民間口頭講述的“四大才子”故事,今已無從可考。目前所見最早的“四大才子”故事文字,是成熟於清乾隆、嘉慶年間的彈詞《三笑新編》和《笑中緣》。而這兩部作品中的“四大才子”,都是唐、祝、文、周,即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和周文賓。

1932年,鴛鴦蝴蝶派小說家程瞻廬的《唐祝文週四傑傳》問世,影響甚廣。此後,以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周文賓為主人公的“四大才子”故事,在舞臺上、影院裡、電視熒幕前不斷上演,直到今天。

作為“文雄”的徐禎卿,未被寫入民間“四大才子”故事的根本原因或許是他在的吳中經歷不僅短暫,還缺少足夠的故事色彩,不為民間所熟知。其他三位“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均擅詩、書、畫三長,這就為民間故事的書寫提供了大量素材。

英年早逝的吳中詩冠

徐禎卿身上沒有才子風流與科舉不第的尖銳矛盾,也沒有隱居山林、優遊卒歲的逸緻閒情。他有的只是以報國熱忱直面政治黑暗的痛苦,是遭遇貶謫後的自我開解與起伏,而這些都是不適於寫入民間故事的。

由於在才藝、科舉、仕宦等方面的不同,使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得以寫入民間“四大才子”故事,而徐禎卿則無緣與焉。在史書上並無記載的“江南四大才子”顏值門面擔當周文賓,就在各種民間傳說中被杜撰出來,成為了故事中的“第四位才子”。

延伸閱讀:

“吳中四才子”之唐寅:

至死是少年(下)

“吳中四才子”之文徵明:

吳中山水間最自在的人(下)

“吳中四才子”之祝允明:

以手寫心祝枝山(下)

參考資料:

《吳中四才子定名考論》 霍美麗、朱曙輝

《徐禎卿年譜簡編》 王乙、陳紅

《“吳中四才子”名目再探——以徐禎卿為中心》 高虹飛

◇ 本文部分資訊來源於徵文考獻、方誌蘇州等

◇ 本文未標註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