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原生家庭之殤,那些假裝聽話的孩子

最近剛剛結束的國產熱播大劇《隱秘的角落》引發了大家的廣泛討論。和之前大熱的《都挺好》、《歡樂頌》一樣,大家都注意到了一個同樣的問題: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都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劇中的人物,朱朝陽、蘇明玉和樊勝美,都是看似乖巧聽話,大人眼中的好孩子,為什麼都活著那麼壓抑和痛苦呢?

拿朱朝陽舉例,他是一名學霸,學習上從不讓媽媽操心,年年考第一;獨立,媽媽不在家的日子裡,他能完全照顧好自己,做飯、上學、寫作業,安排得井井有條;心細,花的每一筆錢都記好賬,從不亂花一分錢。這樣的孩子,大概很多母親做夢都會笑醒。

但他的原生家庭卻成為了他身後的陰影。

母親周春紅是個控制慾極強的單親媽媽。和大多數媽媽一樣,她對朱朝陽的要求只有學習好。只要學習好,人際交往,快不快樂這些事都不重要,她也不關心。他的父親更是角色嚴重缺失。第一名的卷子只是他和朋友打牌是炫耀的談資,對小女兒的寵溺和對朝陽的忽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朱朝陽雖然父母健在,但卻像一個孤兒一樣,獨自揹負起整個世界。

害怕失去父母的愛,他只能選擇隱忍,把自己包裹在乖巧聽話的面具下。時間久了,渴望愛和理解的心就會慢慢乾涸。活在壓抑下的孩子,沒有感受過被好好愛的力量,他們長大後還能去愛別人嗎?

原生家庭之殤,那些假裝聽話的孩子

蘇珊。福沃德說過:“父母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紮在子女的心頭。

所以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北大博士後高薪出國,失聯20年後被找到!迴應家人:不要再找了!》、《獨生女出國留學失聯15年 知情人:她與家人矛盾太深》或者《痛心!13歲品學兼優乖乖女吞藥自殺!她的微博讓人淚目》、《“乖乖女”患抑鬱 竟多次自殘》。

我想,他們其實是傳送過“求救訊號“的,只是父母的無知、無視錯過了挽救孩子的最佳時機。

這樣的原生家庭其實都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極強的控制慾。父母以“我這麼做也是為了你好“為名,把自己的希望和幻想寄託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出現一點不服從,就在精神上碾壓和綁架孩子。

而這些孩子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只能複製黏貼父母指定好的道路,壓抑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為了得到父母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責罵和處罰,孩子們漸漸沒有了自尊。

童年缺失的愛,讓他們成年後成了那個渴望愛卻不知如何去愛,想要永遠逃離原生家庭束縛的空心人,但無論他們逃到多遠,始終都無法填滿心裡缺失的那個洞。

我身邊的小夢就是一個例子。

小夢是單親家庭,父母離異,母親獨自帶她長大,父親在另一個城市組建了新的家庭。在小夢的記憶裡父親就幾乎沒有關心過自己。母親是個極其要強的人,也許是為了向別人證明她能教好女兒。她對小夢要求異常嚴格。學習成績不能低於90分,名次不能低於前五名。琴棋書畫各種才藝更是要求小夢都會一點,並且經常要在親戚朋友面前表揚。小夢本是一個內向的女孩,但是母親覺得她太安靜,就想方設法讓她參加各種活動。在外人看來,小夢是個活潑開朗,聰明能幹的乖乖女,經常拿來作為父母口中的“典範“。可是人群散去後,只有作為好朋友的我,看到了她眼裡閃過的一絲落寞。她偷偷的告訴我,她一點都不開心,她覺得自己就像一個任人擺佈的木偶。

突然有一天,她告訴我,她辭退了家裡給她找的穩定的工作,要和一認識不久的男生去北京發展。我很不解,勸她再考慮一下。但她卻興奮地告訴我:“你知道嗎?這是我一輩子做得最開心的一個決定。“

也許是出於被壓制的報復,她的父母這次沒能挽留住早已長大的她。但不幸的是,她在北京生活得並不好,和那個男生也鬧翻了還患上了抑鬱症,和家人也不再來往。

原生家庭之殤,那些假裝聽話的孩子

有人說和自己和解是擺脫原生家庭傷害的方法。父母也是“受害者“,他們愛自己,只是用錯了方式。

前不久,我接待過一個心理諮詢,小佳和她母親的關係十分不好,來諮詢時她反覆說她恨她母親,她母親根本不愛自己。因為小時候她經常被母親一頓暴打。瞭解後才知道,小佳的母親原來有很多兄弟姊妹,但這些兄弟姐妹小時候不少死於意外事故。所以小佳的母親害怕失去女兒,但她唯一知道的教養方式就是棍棒,讓小佳聽話不要到處亂跑。明白了母親對待自己的原因是出自對自己的愛,小佳也放下了對母親的怨恨。

或許我們始終都沒有辦法原諒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但我們也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用不幸的童年成就更好的自己。

《隱秘的角落》的作者紫金陳就曾經說過“童年經歷造成我很多敏感自卑的性格缺陷,我需要活得更通透一點。“所以他用小說來描述一個不一樣的人生,引發人們更多的思考。

人的一生,終究在尋求愛與被愛。

每個成年人既是父母也是孩子,只有真正的去愛,去改變,才能彌補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讓我們的下一代不再重蹈覆轍受傷害。

原生家庭之殤,那些假裝聽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