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寒雨連江夜入吳,一片冰心在玉壺。~冬雨裡讀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一片冰心在玉壺。~冬雨裡讀王昌齡!

下雨了,天氣預報說南方近期多雨,科技的神奇真的很準,雨就在午後淅淅瀝瀝的落下,這是入冬的第一場雨,伴著寒風同行,調皮的寒風偶爾也闖進窗戶裡,吹一吹室內敲打文字的單調孤寂,也時不時的提醒室內的我,寒意來襲,請拉上衣襟,保暖身體。

“為什麼大地變得如此蒼白,為什麼天空變得如此憂鬱,難道是冬雨,即將來臨”耳邊忽然想起齊秦的這首《冬雨》清澈的聲音,柔情主義的齊秦那時候的創作和演唱都進入了成熟階段,正是才華爆發期的最好年齡。

冬雨是無情的,雨水迅速溼透大地,路旁的梧桐、小區的花叢都無助的,承受這寒風夾帶的雨水,搖曳孤獨。

2019歲末的季節,以一場冬雨的方式,送別歲月遠去的情緒;用一場冬雨的宣洩,訴說季節變幻,命運更迭的愁緒。一如看見千年前的江邊,瑟瑟冬雨裡王昌齡揮手告別友人遠離。

寒雨連江夜入吳,一片冰心在玉壺。~冬雨裡讀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已負盛名的王昌齡由被貶的嶺南改授為江寧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只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離別之際寫下《芙蓉樓送辛漸》此詩,贈與友人。

全詩用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也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與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間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寒雨連江夜入吳,一片冰心在玉壺。~冬雨裡讀王昌齡!

天寶元年正月初一,唐玄宗御勤政樓,受朝賀,赦天下,改元天寶。

此時的大唐帝國再一次進入鼎盛之巔,萬國來朝的背後是疆域之大,穩固不易的隱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正月,是時唐王朝共有州三百三十一,羈縻州八百。為了抵禦周邊少數族的侵擾,在沿邊各地陸續設定了十節度、經略使,募兵戍邊,邊防節鎮將領的權力增大,形成了內輕外重的局面。

而朝內歌舞昇平的唐玄宗已經邁入暮年,暮年的玄宗好大喜功,朝廷上下奢侈成風,親小人遠賢臣的情況越來越甚。那位歷史上留一下一筆的“口有蜜,腹有劍”奸相李林甫把持政府,嫉賢妒能。內有李林甫等權臣迎合李隆基,外有安祿山等奉承唐玄宗,“亢龍有悔”物極必反,天寶元年的諸多功績是盛唐這架豪奢的馬車的慣性,也逐步吞噬著大唐基業的穩固根基。

誰曾想天寶十四載(755年),那個被唐玄宗信任的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葬送了大唐的鼎盛而衰,也因安史亂起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的王昌齡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

寒雨連江夜入吳,一片冰心在玉壺。~冬雨裡讀王昌齡!

“天寶十五載、唐肅宗至德元載(七月,肅宗即位靈武,改元至德)丙申(756年),王昌齡五十九歲。約在此年離開龍標,還鄉。其去龍標,過辰溪,經武陵,扁舟沿江東去,約在今年七、八月後,有《留別司馬太守》《留別武陵袁丞》等詩為證。

唐肅宗至德二載丁酉(757年),六十歲。756年冬到757年年十月之間,王昌齡路經亳州,為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害,後張鎬杖殺曉。”

閭丘曉為什麼要殺害王昌齡?史書記載甚少,留下千古之謎。

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王昌齡”名下,有一句發人深思的話:“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

公元757年,張鎬奉命平定“安史之亂”。這年秋天,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帶)之圍,令亳州刺史閭丘曉率兵救援。為人傲慢、剛愎自用的閭丘曉,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張鎬,更怕仗打敗了“禍及於己”,於是故意拖延時間,按兵不動,致使貽誤戰機,宋州陷落。張鎬以貽誤軍機罪,處死閭丘曉。在行刑時,閭丘曉露出一幅可憐相,乞求張鎬放他一條生路:“有親,乞貸餘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贍養。張鎬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話就把閭丘曉擋了回去:“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

寒雨連江夜入吳,一片冰心在玉壺。~冬雨裡讀王昌齡!

人若有才,適逢當世,是為榮耀,如若適逢亂世,卻讓生命不保。想一想後世的蘇東坡的才華橫溢,遭人嫉被貶蹉跎,也是慶幸了,磨難困厄,勞筋傷骨,同出一轍。

冬雨從天空而灑,夾雜著似雪非雪的冰滴,打在臉上冰涼,直往面板裡鑽。路上的行人掙著雨傘,緊鎖著脖子,腳步快速的移動,生怕這冬雨的寒意逼人,把流行的感冒惹上身。

2019就在這冬雨的寒意裡,慢慢鎖緊告別的時光口袋,天氣預報說未來的十五天南方都在陰雨或雨夾雪的天氣裡轉變,不是所有的夢都來得及實現的,不是所有的話都來得及告訴歲月的,在冬雨裡懷念千年前才華橫溢的王昌齡,讀著林語堂先生《蘇東坡傳》裡坎坷多舛的蘇軾,人生寂寞真如雨,相逢何必曾相識。

期待2020的第一場雪吧,在瑞雪兆豐年的喜兆裡,積澱新的期翼。

寒雨連江夜入吳,一片冰心在玉壺。~冬雨裡讀王昌齡!

【王昌齡小資料】

王昌齡 (698— 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寒雨連江夜入吳,一片冰心在玉壺。~冬雨裡讀王昌齡!

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就數量之多,體制之備,題材之廣說,王昌齡的詩實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適、岑參,但他的詩質量很高。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後,文人掀起了從軍熱以求邊功。

開元十三年,王昌齡漫遊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此時岑參11歲,高適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後人依次考證稱王昌齡為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

寒雨連江夜入吳,一片冰心在玉壺。~冬雨裡讀王昌齡!

《出塞二首》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

《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寒雨連江夜入吳,一片冰心在玉壺。~冬雨裡讀王昌齡!

部分資料、配圖選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201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