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項羽為何不東渡烏江以圖再起?根本原因是此時的江東已非昔日江東

項羽為什麼不東渡烏江以圖再起?根本原因是此時的江東已非昔日之江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一首《夏日絕句烏江》慷慨激揚,擲地有聲,連用三個典故,諷刺了當時的南宋朝廷的軟弱無能,拋棄中原大好河山,偏安江南一隅之地,苟且偷生。不由得讓詩人想起了楚漢爭霸時期的楚霸王項羽,項羽面對漢軍的十面埋伏,奮力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項羽迅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捲土重來,但是項羽覺得自己當初帶領八千江東子弟出江東,如今只剩自己一人,如此狼狽,有何臉面再見江東父老?便謝絕了亭長的好意,衝入敵陣,殺敵上百,然後自刎,留下“時不利兮騅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絕唱。

項羽為何不東渡烏江以圖再起?根本原因是此時的江東已非昔日江東

對於項羽為什麼當初不願意東渡烏江,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這個問題,史學界一直都有爭論,有人說就像項羽自己說的那樣“八千子弟兵無一生還,縱然江東父老可憐我,讓我再做他們的君王,但是我又有什麼顏面再見他們呢?”說罷拔劍自刎。

有人說當時的那個亭長,就是劉邦特意安排的,他讓項羽逃走,渡江,捲土重來,其真實目的就是用語言摧毀項羽最後的自尊,尤其是那句“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對項羽更是一種莫大的刺激。

還有一種說法是項羽不想再因為自己和劉邦的爭奪而讓天下老百姓跟著受累,如果自己捲土重來,哪怕是最終自己打敗了劉邦,奪得了天下,但是不知道又會死傷多少將士的性命,讓多少百姓流離失所,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為了避免百姓疾苦,所以項羽選擇了自刎。

項羽為何不東渡烏江以圖再起?根本原因是此時的江東已非昔日江東

以上幾種說法,仔細推敲,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尤其是第一種,是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論述,司馬遷向來推崇項羽,對歷史的態度向來嚴謹,所以第一種說法是歷代流傳最廣,最深入人心的說法。

當然,這幾種說法都是從情感的層面進行分析的,但是我們看歷史,情感固然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天下大勢。

當時的天下大勢是什麼情況呢?劉邦幾乎佔據了長江以北的所有地盤,意思是江北、中原、關中之地,都是漢地,項羽名義上只有江東之地,但也只是名義上的擁有江東。

項羽為何不東渡烏江以圖再起?根本原因是此時的江東已非昔日江東

根據《史記·東越列傳》記載:

及諸侯畔秦,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所謂鄱君者也,從諸侯滅秦。當是之時,項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漢五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孝惠三年,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

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

待到諸侯反叛秦朝,無諸和搖便率領越人歸附鄱陽縣令吳芮,就是人們所說的鄱君,跟隨諸侯滅亡了秦國。在當時,項籍把持向諸侯釋出命令的大權,沒有立無諸和搖為王,因此,他們沒有歸附楚王。漢王攻擊項籍,無諸和搖就率領越人輔助漢王。漢王五年,重新立無諸為閩越王,在原先的閩中這地方稱王,建都在東治。漢惠帝三年,列舉高帝時越人的輔佐之功,朝廷認為閩君搖的功勞多,他的百姓也願意歸附,於是就立搖當了東海王,建都在東甌,世俗之人稱他為東甌王。

項羽為何不東渡烏江以圖再起?根本原因是此時的江東已非昔日江東

這段話裡說得很清楚,在楚漢之爭開始的時候,東越人就已經佔領了今天的江西,湖南,福建以及浙江南部、湖北東南部等地方,並且明確表示“不附楚”,而且在楚漢爭霸的時候,東越人是明確站在劉邦一邊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東越是劉邦的勢力,而東越佔領的這些地盤,大部分都是名義上的楚地,也就是江東。換句話說,項羽在和劉邦在中原爭霸的時候,江東的大部分地盤,已經歸附漢王劉邦了,這點,項羽不可能不知道。而此時項羽手中已經沒有什麼兵力了,所以哪怕是項羽渡江回到了江東,也沒有把握能在江東重新打下地盤,連江東都未必能夠拿下還談何爭奪天下呢?

項羽為何不東渡烏江以圖再起?根本原因是此時的江東已非昔日江東

由此可見,項羽之所以不渡江,根本原因是因為此時的江東已經不是自己起兵時的江東,起兵時候的江東完全是自己的地盤,自己一聲令下,萬民歸附,此一時,彼一時,此時的江東已經是劉邦的地盤,自己已經無法再號令江東。

所以,渡江是死,不渡江也是死,反正都要死,不如轟轟烈烈,於是衝入敵陣,殺敵數百,拔劍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