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說文解字》第502課:“樊”為什麼指的是“籬笆”?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pan”部的兩個漢字:“樊、奱”。這兩個字中,“樊”是現代漢語次常用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佈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奱”是生僻字,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樊”。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樊。讀音有兩個:

(一)fá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樊,鷙不行也。從pan,從棥,棥亦聲。”

會意兼形聲字。本義是籬笆。

但許慎的解釋不是這樣的。

《說文解字》第502課:“樊”為什麼指的是“籬笆”?

(樊的字形演變)

許慎解釋說樊的本義是

兇猛的鳥

(“鷙”指兇猛的鳥)

不能外行。

實際上

就是鳥困於樊籠

,這並非“樊”的本義,而是引申義。

許慎說“樊”字由“pan”、由“棥”會意,“棥”也表聲,依照小篆字形就是兩隻手在兩樹之間編籬笆之意,實際上,兩木之間有繩索成網狀,就是“棥”,而“棥”字在《說文·爻部》解釋為:“棥,藩也”,“棥”其實是“樊籬”之“樊”的本字,“樊”字表示用手設定兩木之間的網狀物(兩手在下),只是後來“兩隻手”簡化為“大”,成了“樊”形,它的意思其實還是“籬笆”。《集韻·元韻》:“藩,《說文》‘屏也’,亦作樊”,可見“藩”其實就是“籬笆”(見95課),所以,“樊”的本義仍舊是“籬笆”。許慎所說的“鷙不行也”解釋並不妥當。

《說文解字》第502課:“樊”為什麼指的是“籬笆”?

(竹籬笆)

《類篇》引用《說文》時,“鷙”字作“縶”字,就是用繩子拴、捆。可見,古本《說文》的“樊”是“縶不行也”,就是用繩子拴捆之後絆住不得外出。但這其實是“樊”的引申義。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為“鷙”應是“騺”字之誤,騺,指馬難起步的樣子,止而不前。馬狠,引申為兇猛、勇猛。實際上,這個字義與“鷙”的解釋區別不大。意思是阻馬的“藩籬”,所以,段玉裁的辨析結果其實依然是“樊”的引申義。

《詩·小雅·青蠅》:“營營青蠅,止於樊。”蒼蠅亂飛聲嗡嗡,飛上籬笆把身停。王安石《還自舅家書所感》:“黃焦下澤稻,綠碎短樊蔬。”用的是“樊”的本義。

“樊”的用法還有很多,比如:

(1)關鳥獸的籠子。《廣韻·元韻》:“樊,樊籠。”《莊子·養生主》:“澤雞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

qí)

畜乎樊中。”郭象注:“樊,所以籠雞也。”澤畔的野雞十步一啄食,百步一喝水,它並不希望被畜養在樊籠之中。

《說文解字》第502課:“樊”為什麼指的是“籬笆”?

(竹編的雞籠)

(2)築籬圍繞。《詩·齊風·東方未明》:“折柳樊輔,狂夫瞿瞿。”孔穎達疏:“此言折柳木以為藩菜果之圃。”折下柳條圍籬笆,狂漢瞪眼真強橫。

《說文解字》第502課:“樊”為什麼指的是“籬笆”?

(築籬笆)

(3)邊;邊緣。《廣雅·釋言》:“樊,邊也。”《集韻·元韻》:“樊,山邊也。”《莊子·則陽》:“冬則戳鱉於江,夏則休乎山樊。”(他)冬天到江河裡刺鱉,夏天到山傍休息。

《說文解字》第502課:“樊”為什麼指的是“籬笆”?

(山邊小屋)

(4)紛雜貌。《正字通·木部》:“樊,紛雜貌。”《莊子·齊物論》:“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殽亂。”以我來看,仁與義的端緒,是與非的途徑,都紛雜錯亂。

(5)通“鞶(

pán)

”。馬腹大帶。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乾聲》:“樊,假借為鞶。”《周禮·春官·巾車》:“樊纓,十有再就。”鄭玄注:“樊讀如鞶帶之鞶,謂今馬大帶也。”

(6)古地名。其一,春秋周京都轄邑,一名陽樊,在今河南省濟原縣西南。其二,樊城的簡稱。其城在湖北省襄樊市。

此外,樊還是姓氏。《左傳·定公四年》:“殷民七族:陶低、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飢氏、終葵氏。”《通志·氏族略三》亦有載。

(二)

fàn。《<淮南子>高誘注》讀如飯。讀音專用於“樊桐”這個專用詞,指傳說中的山名。《淮南子·墬形》:“縣圃、涼風、樊桐,在崑崙閶闔之中。”高誘注:“縣圃、涼風、樊桐,皆崑崙之山名也。樊讀如麥飯之飯。”

“樊”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502課:“樊”為什麼指的是“籬笆”?

(樊的小篆寫法)

2、奱。讀

luá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奱,樊也。從pan,(

luán)

聲。”形聲字。本義是縶絆,捆綁。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此與《手部》‘攣’音義皆同。”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手部》曰:‘攣,係也’。”未見典籍有應用例項。

“奱”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502課:“樊”為什麼指的是“籬笆”?

(奱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502課,部分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