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什麼我不再聽書,不看精講

為什麼我不再聽書,不看精講

曾經我是得到APP的忠實使用者,想看什麼書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得到裡面找對應書籍的精講,然後花30分鐘到一個小時就可以聽完講書人的閱讀,感覺很方便的就掌握了一本書裡面的精華。

那時候得到還屬於早期剛釋出出來的階段,每一段時間都會推出一個專欄,專欄在釋出後的一年裡會定期更新對應主題的知識,使用者只需要花幾百塊錢訂閱,以後每天花5-10分鐘就可以學習到專欄裡面更新的知識;那時候幾乎每一個專欄我都買了訂閱,然後每天上下班路上都會戴上耳機一路聽課學習,覺得這種5-10分鐘就可以聽一節課的模式簡直是太方便了。

這幾年類似得到APP這樣的平臺越來越多了,只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已經不再使用這些平臺,不再聽書籍的精講,很少去看什麼專欄,更是早已遠離了得到;如果要說是因為什麼原因的話,大體上是我越來越明白我是為了什麼而學習,越來越明白學習這件事情沒有捷徑可以走。

1。

在現代社會里焦慮已經成了每一個人的標配,可以說是但凡有點上進心的人,但凡是希望可以透過學習來強大和武裝自己的人,都難免會在現實情況的對比下產生焦慮感,因為正兒八經的去學習掌握一門知識、學習一門技術,都需要短則幾周,上則幾個月的時間,這期間焦慮感都是沒有被滿足的,是一直存在的。

這個時候,書籍精講、快速入門的這一類專欄就成了撫慰焦慮感的良藥,你只需要每天花30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掌握原本幾百頁的書籍內容,你只需要每天5-10分鐘,就可以學習到來自平時根本接觸不到的大佬們分享的商業和管理知識,簡直是太方便了,焦慮也沒有了,知識也學習到了。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你只是不焦慮了而已,你以為你學習到了,實際上這類書籍和專欄最大的作用是撫平你的焦慮感,然後一定程度上的開拓你的視野,讓你各方面的知識都知道那麼一點兒,有了更多的談資,但是每一個都不精通,都沒有真正成為你自己的知識,你也沒辦法運用起來,過幾個月你就忘的一乾二淨了。

就跟每天看看新聞了解社會輿論,然後就以為掌握了天下事一樣,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2。

一本書不論好壞,最大的作用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它會引發你的思考,透過思考把書本里的觀念轉變為你自己的理解,甚至如果你恰好還有類似的經驗,那會更加的感觸深刻;大部分書籍裡之所以內容多,是因為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案例來詮釋他書裡的一些觀念,用這些案例來幫助讀者更容易理解,同時可以引發讀者更多的思考。

而被別人精讀過的書籍,大量篇幅的案例都被捨棄掉了,原作者的觀念也被轉變成了精讀者自己理解的觀念來講給別人來聽,且不論精讀者對書籍裡面觀念理解的正確性和理解了多少,光是別人把一個東西掰開了揉碎了餵給你吃,你能真的吸收多少就很難講,沒有經過認真的思考,它也不會成為你自己的東西。

為什麼在如今這個知識爆炸、獲取資訊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時代裡,專業方面的課程還是顯得那麼重要,而不是自己去網上搜一搜學習一下就行了?

那是因為這些系列課程經過了講師們精心的設計,講師們從特定目標學員群體的特徵開始,深入的分析了學員們的痛點和需求,針對性的設計瞭如何讓學員們學以致用的課程,而不是泛泛而談,只是浮於表面的理解。

在我用了幾年得到APP後,我逐漸的理解了這些概念,於是我不再去聽精講的書,也不再去看不能引發思考的快餐式專欄,我逐漸遠離了他們,轉而開始自己去看書,促進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以及更多的去學習一些體系化的、專業性更強的課程。

因為學習這件事情沒有捷徑可以走,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就會得到多大的收穫,如果你在學習上偷工減料,你能獲得的知識同樣也會缺斤少兩,白白浪費了時間而已。